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联机学习放大碎片化价值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掌控你的注意力让做事效率翻倍

开场:

【互动】

Q:你有过做着一件事心里惦记着另一件未做之事的经历吗?

Q:你有因待办事项太多而心情烦躁的经历吗?

Q:你有因拖延一些小事而造成大麻烦的经历吗?

B1:如果有过类似经历,或正受此困扰的话,今天分享的两个拆页或许能帮你找到问题的所在,指导你用即刻行动消除影响心理成本,摆脱心理压力和情绪负担,帮助我们聚焦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并用三明治工作法来处理复杂的重要事项,从而提升做事的效率

B2:这本书就像一本成长字典,在我们迷茫困惑的时候,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优化你努力的方式,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F:本次的拆页选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是知乎大V采铜老师2016年写的,同年因为本书他进入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本书从怎么对待时间,怎么做出选择,怎么学习,怎么磨炼思维,怎么立刻行动,怎么样努力,还有怎么样对待成功,这七个影响人生的关键角度,为我们提供一条自我成长的成功路径。

A: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采铜老师作为心理学博士不但运用了他的专业特长心理学,同时还结合了认知科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实践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将自己磨练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请用3分钟时间阅读下面这个片段。

读完的小伙伴请抬头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当学习者遇到多个待办事项时,能够运用即刻行动的方法,解决各类小事,专注地解决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慢慢会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成本比作一个可以张开和缩小的弹性薄膜,这个薄膜会被各种事情撑开。从下图可以看到,各种小事的堆积可以把人的心理成本撑得很大,而当这些小事被基本消除后,人就可以轻松多了。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即刻行动。有些事情牵涉的方方面面比较多,要迅速解决本就没有可能,那当然需要从长计议。从长计议的第一步一般是做计划,做计划虽然主要是头脑中的构思,但也是一种行动。而且构思也应讲求即时性,尽可能地立即做起来,甚至可以跟其他的事情同步进行。比如,你在洗碗、拖地的时候,脑子里同时做一些重要事情的计划,就是一举两得了。按照思维研究者刘未鹏老师的话说,是利用了“暗时间”。所以对于复杂的事情,即便表面上没有立即行动,你也是可以尽早地预做准备。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不那么做的坏处】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事务,有些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而有些则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大多数朋友遇到“小事”会认为可以先放一放,做大事要紧,但如果我们放任这些小事不断堆积,它们就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反例】比如,过年前我老婆忘了还信用卡卡费,导致逾期被罚了钱,银行提醒她说,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多次的话会影响她的个人信用,还会影响未来贷款的申请。

【WHY】其实,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消耗我们的注意力,积累心理成本。就像一个装满大球和小球的袋子,大球代表要处理的大事,小球代表要处理的小事,这个袋子的体积就代表一个人的心理成本。袋子的体积越大,心理成本就越大。由于要处理的大事不多也较为固定,因此小事的数量间接决定了整个袋子的体积,也就是说小事的数量间接决定了我们的心理成本的大小和注意力方向。

【WHAT】因此,想要掌控注意力,减少心理成本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即刻行动把小事解决了,这样就能留出更多注意力去解决大事了。

【HOW】具体该怎么做呢?只需做到下面三步即可。

第一步:列待办清单。用清单的形式罗列一定时间内需要处理的所有事务。

第二步:勾选出清单中的“小事”。对于什么是“小事”,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我们可以借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要事第一”原则,从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画一个坐标,将清单中的待办事项填入这四个象限中,就能清楚区分大事和小事了。

第三步:即刻行动。针对第二步的勾选出的“小事”,即刻行动。

【反例变正例】

还以我老婆还信用卡卡费为例,

第一步,当收到银行信用卡账单后,将还卡费列入待办事项中。

第二步,根据四象限法则,将还卡费列入重要紧急这个象限中。

第三步,用两分钟时间打开APP还卡费。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会更好呢?

【预防异议】或许有朋友会说,做事情时机很重要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嘛。这的确有道理,但并非所有事情都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更何况没那么多时间让我们守株待兔,等待这个好时机出现。

即刻行动不仅是一种做事的方法,更是一种理念,通过即刻行动帮我们减少心理成本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更好的完成“大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接下来请小伙伴们回想一下本周需要完成的事项,比如,在工作上,有没有领导布置、同事交办、自己计划完成的事情,还没有完成的事情;家庭里,爱人嘱咐、父母叮咛、孩子拜托,还没有做的事情……请以清单形式把它列在便签中。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时间为4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冯莹:本周的事情,1.孩子作业辅导;2.取快递;3.上传1-2实录;4.开始写2-1的稿子;5.采购孩子的防晒衣、防晒霜等物品。

假如再给你一次机会,请你用刚刚学到的“即刻行动”步骤安排下清单中的事项?

学习者案例记录:

按照即刻行动的原则,取快递、实录和采购物品是小事,写2-1的稿子是大事情,接下来就是着手解决这些小事。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除了即刻行动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能掌控注意力,提升做事的效率呢?我们来看下一个片段。(两个片段为并列关系)

学习目标:当学习者遇到复杂事情时,能够运用“三明治模型”进行安排。

这个技巧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为此我提出了一般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

想象它是一个金枪鱼三明治,它的中心部分是金枪鱼肉泥,吃下这个部分的努力我称为“核心思考区间”。事实上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下”,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了(“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

不瞒你说,(案例)为了写作这一节,我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一张A4纸和一支笔,让自己进入纯粹的、专注的思考状态,来设计它的“架构”。设计完成后,我吃了一顿晚饭,看了一集美剧,这个写作的中断并没有让我担心,因为我知道,尽管我还没有在电脑上敲入一个字,但这部分,其实已经写完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注意力是影响我们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我们的注意力不可能时刻都高度集中,所以,如果能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那做事效率就会获得大幅提升。

上一个拆页所介绍的即刻行动,就是把处理那些影响注意力,造成心理成本的小事,集中注意力来处理大事。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复杂且耗精力的大事情,比如,写一篇学术论文、做一份商业策划,这时我们该如何安排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呢?

拆页中的“三明治模型”可以帮到你。

通常一个复杂的大事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区间,分别是核心思考区、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性动作区。在这三个区间中最需要集中注意力去解决的部分就是核心思考区,完成了核心思考区等同于完成了整个任务的80%。这就好比是一台外科手术,核心思考区就是主刀医生动手的那部分,而前期的准备,后期的缝合等工作就是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性动作区。

或许有小伙伴会提出疑问,核心思考区我能理解,但这个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性动作区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区分呢?

这三个区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操作两个维度来进行区分,大家看图,纵坐标是操作的强弱,横坐标是思维的强弱,这样我们能得到一个坐标系,第一象限的就是支持性思考区,第二象限的是操作性动作区,第四象限的是核心思考区。

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领导给你布置了做一个项目宣讲PPT的任务,你回到工位后思考整个项目宣讲设计PPT的架构,从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PPT展现的整个内容的逻辑关系等。大家觉得属于哪个象限呢?

没错,这就是核心思考区,需要我们极高的注意力,会耗费极大精力。

接着,你认真思考项目介绍的内容具体该如何写,包括哪些信息、是否要用图表,这些图片哪里可以找到等。大家觉得这又属于哪个象限呢?

是的,它属于第一象限的支持性思考区。

然后,你上网搜索相关主题的PPT模版和其他相关配图等相关材料,这些偏向于“查找、搜索”的动作,大家觉得属于哪个象限呢?

没错,操作性动作区。

看来大家都已基本掌握了如何区分核心思考区、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性动作区了。

【HOW】那这个“三明治模型”具体该怎么做呢?我总结了五个步骤:

第一步,列该事项的任务清单。将你能想到的完成该任务所需要做的事都列出来;

第二步,划分三个区。将第一步的任务清单中所有子任务根据操作和思考深浅进行判断,找出任务的“核心思考区”,“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性动作区”;

第三步,解决核心思考区。找到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中,专注地思考并记录思考的内容,然后理出逻辑框架。

第四步,填充支持性思考区。根据逻辑框架,补充具体的内容。

第五步,完成操作性动作区。

【意译案例】

上个月我写了一份市级课题的申报书,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专注于思考,用一个小时画出申报书的思维导图,画完后,我就去做别的事情了,我并不担心这样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填写,因为我知道核心思考的内容我已经完成了。

【预防异议】估计有小伙伴会好奇,是不是所有要做的事都需要“三明治模型”来做呢?

当然不是。一般是那些复杂且具消耗大量注意力的多任务工作才需要用到“三明治模型”,如,写论文、做策划、做项目方案等。而那些无需消耗太多注意力的事务性工作就用不上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宁波分舵正在筹划一场户外年会,你现在是运营团队成员,参与本次年会的筹备。请大家花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刚刚学习的“三明治模型”来筹备本次年会,一会儿请小伙伴来分享一下初步的筹备安排。5′

学习者案例记录:

高:首先的话是确定主题,只有确定了主题我们才能做流程安排;然后,选择地点、人员的安排;最后是采购必要的材料之类的。

【回应反馈】我:你刚才说的核心思考区就是我们要思考本次活动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支持性的思考区是我们整个活动的流程是什么?操作区就是具体的采购人员安排等事项。是这样吗?

高:是的。

我:这个小组能非常好的使用三明治模型了,非常棒,大家鼓励下。

NAP:核心思考区:目标、主题、线索、环节、内容。支持思考区:场地确认、时间确认、主题确认、经费审批、嘉宾及内容沟通。操作区:时间地点发布、人员邀请、场地布置、活动发布。

我:NAP已经把三个区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分的很清楚了,非常棒,大家也鼓励下。

A2:

现在请小伙伴们思考下周要完成的事情,比如,你有没有想要筹划的活动,想要写的文稿或方案,想要完成的任务或者事情,其他想要安排的事项或者工作,请用刚刚分享的“三明治模型”给这个事做个安排吧。5′

学习者案例记录:

宁宁:下周重要的事情是找工作,首先,寻找目前在招人的单位列出清单,然后根据我关心的因素,比如薪资待遇、职称影响、领导风格等筛选出我想要去的单位,再去投简历,思考面试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然后去做相应的准备。

【回应反馈】我:你刚才说的核心思考区是指列出找工作中你认为重要的那些因素,支持思考区是指搜素目前在招人的单位清单,然后根据你认为重要的因素筛选出目标单位,并列出面试中可能会被问到问题,对方关心的问题,操作区就是根据目标单位的情况制作相应的简历。是这样吗?

宁宁:是的。

我:感谢宁宁的分享,这三个区分的非常清楚。

结束:

好,今天分享的两个拆页是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注意力,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一个是即刻行动,解决影响我们注意力的小事,减轻我们的心理成本。二个是“三明治模型”,在遇到复杂的大事时,根据不同的分区安排注意力,提高办事效率。我的带拆就到这里,有问题线下讨论,谢谢小伙伴们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