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思维改变生活》 所属活动: 11月17日让我们一起发现书中的宝藏!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重新提出同样问题 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够通过再次提出问题来解决重新发生的事情

开场: Feature 特征
《思维改变生活》作者是Sarah Edelman。
这本书认为人们不快乐的原因在于思维存在误区,并详细分析了常见的错误想法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旨在帮助我们树立更大的成功信念和更小的消极情绪来应对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的困境。

Advantage 优势
本书目前在豆瓣的评分是8.6分,较其他同类书籍的有两大特点:
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采用了大量的正反案例对比,首先在思维上帮我们分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存在误区?其次向我们系统介绍了更好的想法是什么。

Benefit 利益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使我们倍感愤怒、焦虑、抑郁、内疚的人或事,只要消极的想法占了上风,情绪的发展就不再受到控制。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产生过激的负面反应呢?这本书可以教会我们更理性地处理消极情绪,并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更好的控制人生。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书名《思维改变生活》

页码: P255


重新提出同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只愿意把问题提出―次。可是,如果我们需要把问题再次提出来,怎么办?也许你已经成功地与某个人达成协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那个人的旧习惯重新出现。孩子们答应保持房间整洁,可是坚持不了多少天;员工们答应不再用太多时间打私人电话,可是积习难改;丈夫答应多陪陪岳父母,结果又选择了看电视。以前的行为重新出现,通常反映了回归旧习惯的自然趋势,而不是故意违背诺言。除非人们的头脑里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来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否则,人们会逐渐忘记了当初的允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错误地以为当初的沟通没有效果,于是就放弃了进一步的沟通。希拉的男朋友汤姆说道:“我跟希拉说过了,她也答应改变自己的行为,可是才过了两个星期,她的老毛病又出现了。沟通是没有用的。”汤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沟通确实有效果,只不过,有时候我们需要重新传达有关的信息来加以提醒。“可是我不想一直提醒她,”汤姆又说道,“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同一个问题,让我感到不舒服。”确实,重新提起本已达成协议的某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但是,既然问题还没得到彻底的解决,那么我们就该这样做。这样做的难点在于,沟通要讲技巧,以便说明我们为什么重新提起这个问题,并且不使讨论变成唇枪舌剑的指责。当人们不再履行诺言的时候,富有技巧的沟通可以产生强大的约束力,促使他们在下一段时间信守诺言。

重新提起某个已经讨论过的问题,可以提起原先达成的协议,并且指出这个问题已经重新出现。如果你本来不愿意再三提起这个问题,就在话语中表达出这一点。

本恩答应按照母亲的吩咐出去扔垃圾,但是过了一小时,他仍然迟迟不动。母亲只好再次叫他扔垃圾,本恩答道:“马上!”又过了半个小时,垃圾袋仍然躺在家里。现在,母亲想自己去扔垃圾,但她觉得,这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坏的先例——本恩会发现:只要他拖延某件事情,母亲就会自己去做。

本恩的母亲决定再次提醒本恩。


她说,本恩,我早就叫你倒垃圾,你答应了的,后来我又叫了你一次,你说马上就去。现在又过了半个小时,垃圾还摆在老地方。

我不喜欢再三叫你,免得你说我唠叨。我叫了你这么多次,我也感到不愉快,可是,如果我不提醒你,事情永远也完不成。


我不想一再叫你扔垃圾,也不想一再提醒你的义务。我希望,当你说自己准备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是说话算数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从拆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原本双方达成共识的协议,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旧的问题再度出现了,我们可以通过3个步骤心平气和地重启强大的约束力。


第一步观察并陈述事实:


观察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①就事论事,通过观察,陈述发生的真实而客观的情况。

②观察和警醒自己的消极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包括觉得是对方不守约定,感觉自己理直气壮,感觉自己受到了挑战,甚至可能还隐藏着一丝丝对于背叛的恼怒。


第二步在着重强调之前约定内容的前提下理智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有了情绪不是要憋着,这样容易内伤,也不是发泄,这样容易破坏关系,而是要充满理智的,并且强调约束力的目的去表达


第三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从对方的立场加以提醒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为了更好的控制生产质量,我们要求供应商每周发给我们关于生产的视频,因为是新的政策,怕供应商在配合上出现问题,我们的领导专门发邮件解释了这个新政策的重要意义。供应商的领导回复邮件说愿意积极配合。


第一周算顺利,第二周就开始拖拉,第三周就没有了,我追了3天,每天追3遍,第4天的时候,我彻底没有耐心,遇到这种情况,我的惯常做法是直接打电话过去骂一顿,咋了,这是?不是之前说好的吗?为什么说话不算话?自己数数我都追了多少遍了?


通过我上面的这个案例,对比拆页中的步骤,我自己感觉到,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想法来做沟通,而忽略了在表达的过程中去阐述观察到的事实,其次在表达的时候,更多是在宣泄情绪,而不是在强调之前的约定内容。最后,在需求的表达上还不够清晰,要是能以对方的立场来加以提醒我相信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圆满的结果。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引导学员小组讨论案例 /场景)


拆书家提问设计:


根据上面的讲解引导以及案例的分享,请大家思考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比方说,在跟朋友的相处中,在跟同事的工作中,在与家人的沟通中,有些事你说了3次、4次,但对方依然我行我素。

请大家先以小组形式,想象一下类似的案例,并以演练的形式演绎出来,时间是3分钟。


请两人一组,一个演自己,一个演朋友/同事/家人。时间为3分钟,我们将邀请其中1-2组出来为我们做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案例一:


女儿玩手机到半夜不睡觉,说了很多遍都不听。

母亲:都快11点了,还不睡觉?

女儿:知道了。

母亲: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怎么还在看手机?

女儿:马上就睡。

母亲:你怎么回事,都快1点了,还不快去睡觉?

女儿:吵死了,你自己不也没睡呢吗?


案例二:


老公在家抽烟,态度很好,屡教不改。

妻子:不是说了不在家抽烟的吗?

老公:好的,不抽了。

妻子:怎么还在抽?

老公:还有一口,马上。

妻子:你怎么回事?我说多少遍了?

老公:......





【A3】促动参与(引导学员反思,给出行动计划)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我们刚刚分享的那个案例中,那个当事人现在就坐在你的旁边,如果结合我们上面所述的方法,此刻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时间是1分钟,把这个行动计划 /方案写在纸上。


学习者案例记录:


案例一:


今天晚上回家就跟老公用今天学到的步骤交流。


事实:现在已经是11点了,你还在看手机,我们之前说好的晚上9点睡觉。


想法/感受:你这么做让妈妈很失望。


需求:我希望你现在就可以关掉手机睡觉。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跟妈妈说说,我们可以一起解决


案例二:


今天晚上回家就跟女儿用今天学到的步骤交流。


事实:老公,我看到你又在屋子里面抽烟了,你答应我出门抽烟的。


想法/感受:你这样做我很不开心,抽烟对你身体不好,而且在屋子里面抽烟对我和女儿的身体也不好。


需求:你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希望你能少抽点,如果你能不抽,我有奖励噢。如果实在要抽,也不要在屋里面抽。如果你想要用电子烟,我们可以一起去咨询下,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