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晚的便签分享者,小玉。很高兴可以跟大家一起学习分享.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三个标签】:1、我是一名医护人员;2、我是一名拆书帮新晋会员;3、我是一位热爱读书的终身学习践行者。
下面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拆书帮”及“拆书法”:说到拆书帮就需要先说清楚“拆书”是什么。
•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尤其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
• 拆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主张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从而改变行为,更好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作为一个普通的学习者,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用拆书法引导自己学习呢?有三种途径:
1、 阅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是帮主赵周老师,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对拆书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个人学习时应用便签读书法:个人读书时,针对某个你深有感触或者觉得可以实践的片段,用自己的话写下对该片段的理解,联系自己相关实际经验,再写下规划日后的运用即可。
3、参加拆书帮现场组织学习:我们拆书帮有很多城市分舵和企业分舵,现场学习会有拆书家带拆片段,引导和促进学习者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是一个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截至目前已经有54个城市分舵,15个筹备分舵,约1573名会员;深圳有4个分舵,分别分布在福田、南山、龙岗、宝安。温馨提示一下:关于“拆书”、“拆书法”等关键字,都是注册商标,如果未经授权、擅自使用是属于侵权行为。欢迎大家到拆书帮城市分舵参加拆书学习
今天我为大家带拆的书籍是:《可复制的沟通力》,作者是大家熟知的樊登老师,樊登老师认为:“沟通的技巧和修自行车的手艺一样,都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这本书梳理了沟通的十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沟通力的方法和技巧。充满场景感的对话更是能让大家即学即用,成为高效沟通者。
今天给大家拆解的片段是本书第132页“塑造共同目的,营造安全沟通氛围”。
当双方的真实目的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时,协商出一个共同方案就可以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要现解对方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外在的目的和心里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样。
举个例子。周末,妻子想去商场买衣服,想叫丈夫陪着去。而丈夫难得休息一天,想在家看球赛。这时候两个人表面上的的看上去不太一样,如果再继续沟通下去难免会出现矛盾。
妻子:“你难得休息一天,就不能陪我出去逛逛吗?”
丈夫颇有怨气:“正因为难得休息一天,我才更想好好在家放松一下。”
这时两个人心里都有些不高兴。
妻子很聪明,他知道再继续说下去,并不会有好的结果,于是她先做出让步。
妻子试着问:亲爱的,你是不是想好好放松一下啊?”
丈夫缓和了一下,说:“是的,这段时工作有些累,想好好放松一下”
妻子说:“亲爱的,我其实也不是想上街,就是想出去转转,最近照顾孩子我也很累。”把孩子也带进来,这时丈夫就会心有所动。
妻子继续说:“趁孩子不在家,咱们不如开车去郊外兜兜风。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放松放松。”
丈夫思考片刻:“嗯,这个建议不错。”
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楚了,夫妻二人一个表面想去逛街,一个表面想在家休息。其实真正的目的都是想找个清静的地方放松放松。经过上面的沟通,双方的共同目的就达成了。
无论是逛街还是在家休息,夫妻二人的真实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很容易达成一致。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总结出塑造共同目的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一步做出让步。
当双方沟通的观点不一致并进入关键对话时,你一定先要暂停争议话题,并且主动说出愿意和对方进一步找到彼此都满意的办法,来给对方营造一种安全感。比如,你可以这样说:“看上去我想去逛街,你想在家里休息,我们再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时对方的态度就不会再强硬了。
第二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真实目的。
气氛缓和之后,你再去了解对方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你可以问:“你为什么想在家里休息呢?”对方答:“这一段时间工作累,就想好好休息一下。”这时你就找到了对方的真实目的,就是想放松一下。
第三步:塑造共同目的。
如果两个人的真实目的有相似之处,那我们就可以塑造一个共同目的。比如,你说:“其实我去逛街,也是想放松一下。”这样两个人最后的真实目的就一致了,都是想放松。接着,两个人再协商一个具体的方案去实施就可以了。
What :当沟通表面出现矛盾,很难继续下去时,尝试着找到双方观点背后的真实目的,如果沟通双方背后的真实目的相似,则可以塑造出一个共同目的,让对方感受到理解,从而营造出安全的沟通氛围,让对话继续,以达到共赢。
Why:
当我们感到沟通的氛围不安全时(对自身利益有损),头脑里通常会出现的两个念头:打或是逃。但不管是哪一个做法都是不明智的,都有可能让彼此关系疏远甚至破裂。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用在沟通中一样适合,所谓覆水难收,你选择了打,最后的结局很有可能就是两败俱伤。而逃之夭夭,避而不谈则会让自己心生怨气,闷闷不乐。问题解决不了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踢猫效应”。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在沟通的时候,能积极有效应对,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让对方感觉你们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 。那就能让对方产生安全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减少沟通的障碍。
How:
1、 作出让步:作出让步不仅起到了让“战火”按下暂停键的作用,让对方感受到你“言和”的诚意,更重要的是让对方明白继续各持己见并不能解决问题。你们应该思考的是有没有可以两全其美的办法。
2、 了解真实目的:事出有因,话出有由。任何一个举动背后都有原因,只有找到背后真实的缘由,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化解冲突。
3、 塑造共同目的:当两人的真实目的有了相似之处,我们就可以塑造一个共同共同的目的,奔着同一方向努力了。
Where:
适用于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双方沟通出现矛盾时:父母催婚;过年回哪一方家里过年;下级对于领导的某个决策产生质疑……
不适用于涉及原则问题的沟通,如:疫情期间,争论要不要举行大型活动,这显然没什么好让步的;也不适用于辩论双方需要维护立场的争辩。
【A1】:在一个月前,我为了高效减重塑型,决定就近找一家健身私教工作室锻炼。但是锻炼没几天,我的教练跟我提出要我“练一休一”的要求,原因是我每天都约课,她的时间不好安排以及我的肌肉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我当时一听就很生气,马上怼回去并表示我并不接受这样的无理要求,我是会员,教练时间本来就应该是跟着会员走;而且我如果累了,也自己会进行调整锻炼时间。
我都忘记了当天的话题是怎么结束的了,只记得当时是非常的不愉快,运动结束后脑海里还一直在找一种合适的沟通方式,想要扳回一局。现在想来,在当时的沟通过程中,我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 “得理不饶人”,显然我的这种有理就往前冲的做法不仅没解决我想要解决的问题,反而让双方都陷入了尴尬。如果我当时可以做到停下来作出让步,先听听她是怎么说的,并一步步了解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许就能找到我俩的共同目的,从而让双方都出于一个有安全感的沟通氛围当中。而不是最终让话题不了了之,双方心生芥蒂。
【A2】:
目标:
4月份前,找机会跟我教练再次探讨关于约课频次问题,通过塑造共同的目的,达到实现“增加运动频率或强度”的目标。
具体沟通情况:
1、作出让步:上次我们谈到上课频率的问题,其实我非常认可您说的—如果每天都训练,身体的确是会吃不消。
2、了解真实目的: 您为什么建议“练一休一”?我目前的训练还要怎么改进么?
3、塑造共同目的:其实我之所以来的频率这么高是为了尽快把体能提上来,好让后面的锻炼可以提高强度。因为我上次听了您给我的矫正腿型和改善膝外翻的锻炼计划,我觉得您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教练,我很有信心可以在您的专业指导下,可以达到我们之前预设的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