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方法》 所属活动: 22.01.11 青岛五月风分舵 市区码头 线下过级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使用“乔哈里窗”能够让你保持开放性的思维

开场:

大家好,我是核桃,我的三个标签是:爱做饭的厨娘、基层管理者、未来的三级拆书家。今天是我的TF2-2的拆书。

今天的过程中需要大家参与2次讨论,为了方便大家的沟通交流,我们首先进行分组,左边两位小伙伴一组,右边两位一组。接下来开始我今天的拆书分享。

今天要拆解的片段来自《沟通的方法》

F: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脱不花,在本书当中有18个具体的场景案例,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还是对外的客户沟通,在这本书当中都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A: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三个比较(行业、名人、自己 自己?)

这本书来源于得到APP的明星课程《沟通训练营》,是超过3万名同学“亲测好用”的沟通指南,而这本书自上市以来,豆瓣评分8.6。还得到了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心理学家武志红、奇葩说创始人马东等等众多大咖的推荐。这本书在讲方法的时候都是用实际的场景作为案例。这些场景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都比较贴近,能够直接使用。

B:利益,强调的是“你(学习者)”,用于引发兴趣。可能是讲学习者能够解决哪些痛苦、突破哪些障碍、实现什么梦想、获得什么价值(书和拆页分别)

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些问题?比如进入到新环境,不知道该如何破冰?这本书就能教你如何在初次见面的时候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有人向你发出不合理的要求,你想拒绝但又不想影响你们俩之间的关系,这该怎么跟对方说?那这本书里有教我们:怎样在说不的时候,依然受欢迎;

在工作中,我们如何获得上司的辅导支持、如何帮助下属完成工作任务、如何得到客户认可?这些常常出现在工作当中的典型的沟通场景,这本书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切实可用的方案。

今天的拆页来自于这本书中关于“乔哈里窗”的部分。

我们在进入新环境、接触新朋友、新客户的时候,经常出现因为双方信息不一致,导致双方出现不愉快、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乔哈里窗能够让我们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的思维,全面的去探知新环境,了解新事物。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接触新环境、新工作的时候,能够使用乔哈里窗这个方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已知,列举、了解未知,找到双方共同的盲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脱不花《沟通的方法》P54-55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原文,读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

当我们通过乔哈里窗来划分沟通双方掌握的信息时,你就会意识到,为什么开放性需要建立在扩大共识和消除盲区的基础上—如果你我的盲区都特别多,说明我们在沟通事项上没什么共识,特别容易产生冲突。

同理,那些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会让我变得傲慢;而那些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丧失安全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沟通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断同步双方的“信息流”,让共识区慢慢变大,让盲区越来越小。


图2-1乔哈里窗
回到上文产品经理的案例。他只是指出了罗胖的盲区,并没有消除自己的盲区,更没有去扩大共识。如此,双方沟通的通道就关闭了。事实上,针对罗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产品经理如果这样回应,就可以消除盲区,扩大共识:“这个功能我们其实有,但看来不好用,您这样的客户都没发现。您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跟我们回忆一下,您当时为了找这个功能都做了哪些动作吗?”
至于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产品经理可以这样说:“麻烦您把负责同事的微信推给我,我问问他是操作过程的哪个环节出的问题。我们看看怎么把它消除掉。”
如果你是这名产品经理,那么你应该意识到,用户没有发现产品新功能,或者没能正确使用产品,问题也许不在于用户,而在于产品本身的设计。你要在消除自己对于产品认知盲区的基础上,再去扩大和用户的共识:我们一起来看怎么改善得更好。这样一来,户是不是更愿意提建议了呢?如果下次有新的想法,是不是还会主动联系你呢

这就是乔哈里窗的作用。它是一件能够让你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的工具。

如果你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乔哈里窗,应该如何着手呢?简单来说,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穷尽自己的已知。在和别人沟通前,先在笔记本上列一列,通过此举穷尽你知道的事项。

第二步,盘点自己的未知。有哪些事是你应该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这是你跟对方沟通之前需要“做功课”了解的。

第三步,尽可能探寻对方的已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有些事情是你们都知道的,有些是对方知道、你不知道的,还有些是你们都不知道的。因此—

第四步,探寻你们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乔哈里窗根据沟通中双方对信息的掌握情况,把沟通的内容划分为四个区域。利用乔哈里窗检查、改善我们的沟通过程,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带来更好的沟通结果。并且,有准备的沟通也能给沟通双方带来比较好的感受。

Why:

用的好处: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共识越多,沟通效果就越好。使用乔哈里窗能够让我们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有助于增加双方的共识,减少盲区,最终达成目标,这才是有效的沟通。

不用的坏处:如果沟通中双方的盲区特别大,都对对方没什么了解,也无法保持开放的去向对方提供信息、获取信息,不仅沟通效率高不起来,推进事项的进度也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还会爆发争执。

HOW:乔哈里窗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都写下来。

2、 列一下自己还有那些不知道的。

3、 用开放性的问题,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都知道什么。

4、 共享你们的信息,找到双方共同的盲区。

举例子:

今年7月份我给HR提招聘需求的时候,HR主管说我们这几个小姑娘啊,不太熟悉你们这个文案岗位的在市场上的招聘情况,所以给他们设置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去了解一下市场情况。其中一个人来跟我了解一下。

然后,其中一个姑娘找到我,问我能不能给他们讲讲文案相关的信息。然后就拿着他们领导给的问题开始问了。比如市场上文案除了咱们这个类型的还有什么?什么样的简历跟咱们这个岗位是匹配的?你看看我手里这几份合不合适

其实他们来问我我是乐意解答的,但是这一串问题问下来,我就觉得你这一点准备都没做,全都靠问我啊?所以沟通过程就有点不太愉快

如果下次再提招聘需求,我要使用乔哈里窗来沟通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列出这些问题以后,我先去自己找答案,不管找到什么程度,我需要在沟通的开始,把我知道的情况告诉对方。

其次,把我还不知道的问题清单,做个梳理,列出来。

第三步是,在过程中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去咨询对方,比如问什么样的工作经历跟咱们这个岗位是匹配的?

第四步,找到双方的盲区,共同解决。我作为招聘端,可以向对方确认一些问题,比如这个岗位未来的一些规划,可能我作为需求方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来看一下,业务组内部或者其他部门有没有可能的方向可以给到这个岗位的人。

Where:

所以说,这个方法适用于接触新朋友、新工作、新客户这种对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但是需要推进一些事项的情况,或者让客户给自己提建议这种想了解对方想法的情况。

比如说我觉得下属小王很不错,想往更高的职位上培养他,但是我又不太确定他愿不愿干这个事,那我就可以使用乔哈里窗的方法来做一场沟通,表明我的立场,探寻他的想法,尽可能多的增加我们的共识。

预想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异议,给出预防性的讲解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我上来就做第四步不就行了,我直接说我知道啥、我的想法是啥,然后问对方知道啥他咋想的,不就行了么。

我非常肯定的跟大家说,不行。

我还是拿招聘举个例子。

我首先需要有个框架,知道我要找一个具备什么素质、什么能力的人。然后去搜索简历

拿到初步筛选的简历之后,我需要先看看这份简历,哪些能力是能判断出来的,那些判断不了需要在面试过程当中问的,做个梳理。

第三步面试中提问,根据情况提前准备问题,这里需要开放的问。比如不能只问一句你抗压能力怎么样?最少也得加一个“能不能举个详细的例子?”

第四步,通过对方的回答来判断他对于找工作这件事有没有盲区,盲区在哪。

通过我刚才说的步骤,你会发现,经过这一套下来面试者是否合格,基本就能做出个判断了。

如果面试一上来,我先介绍公司情况,对方再说说自己的情况,很显然这不够。这样不足以让面试官判断出求职者的素质能力,自然也就做不出准确的决定。

所以不能怕麻烦,好的方法一旦用起来,一定能发挥出他的价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学习者应用:

【A2】分步催化中,提问中包括情境或场景,有学习者受启发联系到自己的具体应用场景。

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来说,我们经常会遇到领导交代了从没做过的新工作、入职了新公司、要接手一个新客户、招聘一个新员工等等情况,请大家设想一下,未来一周你会遇到哪些类似的场景,可以用到“乔哈里窗”呢?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分享。注意,我们在这个环节只讨论场景哦~

案例:

一位做新型团建业务的小伙伴提供的案例:工作当中接到了新的业务需求,会有与公司HR沟通团建目的、需求的情景

【A2】分步催化中指令清晰,有学习者根据指令,规划出了以后可以如何做的具体计划。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刚才分享的场景中,你会如何使用“乔哈里窗”这个工具呢?请加工一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一下。用2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分享

案例

1、 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都写下来。列举出我们能提供的一些服务、团建的形式、效果等等

2、 列一下自己还有那些不知道的。对方公司的业务、历史、员工年龄段等等信息都需要去沟通。

3、 用开放性的问题,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都知道什么。通过一些类似于:贵司之前的团建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想做我们这种新型的团建呢?之类的问题,去探寻对方对我们这种形式究竟了解多少,以及他们的预期

4、 共享你们的信息,找到双方共同的盲区。因为每个公司都不完全一样,所以在沟通中我们也容易发现一些新的需求点可以去解决,需要双方一起去沟通、碰撞、才能解决。

好的,感谢分享,这个案例真是生动形象,这位小伙伴学的效果很好呀~

今天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