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欢迎大家来参加我的拆书定级,我这次拆的是3-3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可以使用(行为)分析爱好-寻找路径-练习提升三个步骤(澄清)为自己或他人初步设计兴趣变现计划
场景:很多人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困惑,想要尝试,却不知道尝试什么、怎么尝试,烦恼!也有很多人兴致盎然地想要成为斜杠青年,发展多元的收入渠道,做个副业多一样赚钱的本事,但是不知道怎么样打好自己手上的牌,纠结!
提问:你有没有想要发展自己的副业或者斜杠,但是却找不到着力点的烦恼困惑,或者一直想要做,却始终没有做出成绩呢?(互动)
影响:这就好像站在十字路口观望每个方向却始终不知道如何迈出步子,长时间的原地踏步浪费了大好的时光,也容易让我们自责、焦虑。
解决:今天的这次拆精进这本书,我们来聊一聊兴趣与事业,什么样的兴趣有潜力成为生产力,如何把兴趣变成生产力(片段一),甚至用这股生产力实现“精益创业”(片段二)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做一名普通职员,而你的个人爱好是画画,那么你可以考虑在平时的工作中用画画来表达你的想法,不论是工作汇报演示还是会议时,你都可以流露出你的这些才能,引起同事和领导对你的重视和欣赏,甚至,你可以在公司或者部门内推广视觉思考的方法,使它成为更多人提升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的工具。
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形成“生产型兴趣”,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有“游戏禅师”美誉的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就是因为14岁时玩《仙剑奇侠传》玩到感动落泪,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实际上,今天很多的游戏从业者,年轻时都对游戏很痴迷,但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赏玩游戏,而是还希望亲自创制出游戏作品。同样的,如果你对文学非常感兴趣,那么不妨提起笔来自己尝试创作,借用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劝告就是:“开始写吧,年轻人!”如果你对电影感兴趣,看过很多很多电影作品,那么你就不妨写几篇影评,通过写作影评的过程来收获对电影更深入的思考。实际上,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禁,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互动)大家现在都有哪些兴趣爱好?
现场回应:写稿子,看书,雕刻,运动,咖啡,看电影,吃……
(互动)为了这个爱好你们花了哪些钱?
现场回应:一年3000块,五百块
老话说的好,穷玩车,富玩表,单反穷三代,摄影毁一生,我们的很多爱好都是需要花钱去培养的,但是大家肯定也注意到了有些人能够通过兴趣爱好赚到钱,写作的好的可以投稿拿稿费,菜做的好可以上门做私房菜,特别是短视频火起来之后,很多吃货博主拍饭店吃饭的视频就能赚很多钱,有些美女帅哥在那扭一扭就扭成了网红。那我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没有可能从花钱变成赚钱,成为生产力呢?
这个片段就给了我一些启发,也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概念对比
这里就要先理清楚消费型兴趣和生产型兴趣两个概念。
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
生产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
消费型兴趣本质上仅仅以消费有价值的事情满足自己为目的,预期效应就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取悦自己;生产型兴趣本质上则是以产出价值满足他人、换取回报为目的,需要取悦他人,预期效应就是生产出来的价值要被市场认可,能够换取回报。
如果预期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实际上产生了收益,算不算生产型兴趣呢?不算,因为目的就是满足自己,不会为了产生收益而去练习提高
如果预期就是产生价值换取回报,但是实际上没有拿到回报,没赚到钱或者其他想要的东西,算不算生产型兴趣呢?算,当我们以生产价值换取回报为目的,就会为了满足需求而练习提升,虽然当下没有成功变现,但是随着不断优化升级,会越来越接近变现。
举几个例子
我喜欢吹牛,经常找人把我跟比尔盖茨,巴菲特,马云PS在一起发朋友圈炫耀。这个爱好是消费性兴趣还是生产型兴趣呢?
现场回应:消费型
消费型兴趣,因为我满足自己虚荣心就可以了,自己图个乐子
突然有一天,一个朋友拉我去跟人聊天,结果我吹牛吹的好,旁边有人信了,投资了我这朋友的创业项目,我朋友分了我10%的股份,这时候我的吹牛是消费型兴趣还是生产型兴趣呢?
消费型。虽然这次吹牛为我带来了股份收入,但是我没有以为他人产生价值、换取回报为目的,我本质上还是自己过过嘴瘾,捎带着一不小心赚了点钱
突然又一天一个朋友找到我说有个创业项目,让我去找人吹牛拿投资,分我10%的股份,我觉得唉这事儿可以整,以后可以靠吹牛赚钱了,这时候吹牛对我而言是消费型兴趣还是生成型兴趣呢?
生产型兴趣,我的吹牛需要有目的地产出价值,就是帮创业者拉到投资,需要取悦投资人和创业者,并且我有换取回报的目的。
再举个例子,我喜欢跟朋友一起吹牛聊天,朋友经常听的是心花怒放心情大好雄心勃勃,说跟我聊天真是太有价值了,给了他们很大启发,他这辈子,没有见过这么能吹牛的人,给我点10086个赞。一个一个的回去之后创业成功,走上人生巅峰,赚到了1个亿,但是拿几千块钱工资的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这样的吹牛,对我而言是消费型还是生产型兴趣?
消费型,因为我的吹牛不以为他们产生价值为目的,我还是自嗨,满足自己的需求,捎带着一不小心给他们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是我没有为自己换取回报,他们这些忘恩负义的也不知道给我发个红包……
区别其实是主要在于自己的预期和目的,我是不是奔着赚钱去的,如果是奔着赚钱去的,不管这次是不是赚到,都是生产型,因为我会为了赚钱去提升,去持续;如果我不以赚钱为目的,不以换取其他回报为目的,我就是自己嗨的,那就是消费型,哪怕这次凑巧有人听完了我这个去赚到了钱,不管有没有给我回报,这不是我的目的,这都是消费型。只不过,如果换到钱或者其他回报,那对生产型来说,就是变现成功转型成功,如果没有换到钱,那就是变现转型失败了,但还是生产型的兴趣。
HOW
那么我们的兴趣爱好,怎么样才能从消费型变成生产型呢?
1·分析兴趣 分析一下你的兴趣是否有成为生产型兴趣的潜力,比如热爱程度,有多热爱这件事情,愿意付出多少努力,为什么什么事业奋斗终生;市场环境,有没有人愿意为了你这一兴趣爱好所产生的价值付费,竞争有多激烈,入门的门槛有多高;提升难度,提升这一兴趣爱好的技能水平,难度有多高;产出预期,你对于这份爱好所带来的收益产出预期有多高,是发家致富,还是赖以谋生,还是赚些零花钱或者是增加一些社交谈资
2·寻找路径 哪些途径可以让这一兴趣产生的价值得到兑现,比如上架网店售卖产品,公众号投稿;哪些途径可以让自己的能力被更多人知道,比如发朋友圈广告,找朋友推荐……
3·练习提升 根据兴趣分析和兑现路径分析,计划怎样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这一爱好达到市场兑现的要求,得到市场的认可
我们对如何把消费型兴趣变成生产型兴趣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如果下周遇到了一个人,可能是朋友,家人,客户或者同事,他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些困惑,或者想要成为斜杠青年增加收入,你用我们刚刚聊的方法跟他交流,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写一下,你跟谁发生了对话,他有怎样的困惑,你们聊了些啥。我们分一下组,这边两位一组,这边两位一组
包子下个月遇到了一个想要做财商课的小伙伴,他们发生了一些对话
分析兴趣
包子:你找我有什么困惑吗
星海:我现在想做一份副业,有两个事情,一个是财商,一个是写作,不知道选哪个
包子:你现在对他们有付出过什努力,做过哪些尝试?
星海:报了财商的课,看了很多财商的书,写作也是经常在写
包子:你听到的反馈,哪一项评价更高一点
星海:朋友聊天中,说我讲财商对他们帮助更大
包子:你是
寻找途径
包子:你希望是线上还是线下
星海:我希望是线上
包子:你有了解过线上课课程的相关运营的情况如何开发的情况吗
星海:找了一些老师已经在打听了
包子:课出来以后准备怎么推广
星海:准备在朋友圈里面群里面推广,招几个小伙伴
练习提升
包子:你了解的情况和你自己对标之后,有什么提升的打算
星海:报课,初步学完财商课之后,找到适合我的老师,把测试版课程做出来,找几个朋友测试一下
包子:那收到小伙伴的反馈之后你准备怎么提升呢
星海:会把这些反馈的内容做到升级的1.0版本里面去
在这段对话中,三步都已经听出来了,非常感谢两位的对话
【逻辑关系】前面的一个片段我们聊了如何把兴趣变成生产力,这个片段就是更进一步,用这股生产力实现“精益创业”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可以运用(行为)“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思路(澄清)初步制定自己的生产型爱好精益创业方案
在看下一个片段之前,我给大家做一个小测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自己打分,完全符合的都是10分,完全不符合的是0分
兴趣创业潜力
1·我的兴趣总是可以做出结果,比如喜欢看书的写读书稿,喜欢美食的写美食评论或者做出菜
2·我乐意拿我的兴趣成果去征求别人的看法
3·我从来不会等到准备很周全、完美再行动
4·我完全不怕丢脸
5·我每次、经常想着去升级优化我的兴趣
每道题完全符合的都是10分,完全不符合的是0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自己打分。【解释自测题】分数越高,我认为你越具备把消费型兴趣变成生产型兴趣甚至走的更远的潜力。
原文: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对未来订立高远的目标,制订完美的计划,施加种种美好的遐想,但这些事前的勾画却总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打乱。更糟糕的情形是,在漫长的筹划、准备、酝酿之后,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而中途放弃,如果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遗憾。
很多人都有创业当老板的梦,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去付诸实践。怕啥呢?怕做不起来,怕失败,怕亏钱,怕耗费时间,怕丢脸,怕家人不同意,怕失去现有的各种收入,怕累……
所以,就需要一种让你亏不到哪里去,丢不了多少脸,时间也不会费很多,压力也不会很大的创业方案,这个片段说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就是这样一种方案。
那么怎么样能够打造出“最小化可行产品”呢?
1·创造试验性产品:这个产品在这一步设计出来,基本上能用的完整的,但是不要很完美,基本功能实现就可以了
2·发布出去:不要在家埋头闭门造车 还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我们是要去创业的,是要迎合市场的,闭门造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很好,比如我这篇稿子,我觉得非常完美绝对会让现场爆赞,现场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在讲什么东西。所以我们要把实验性产品发布出去接收市场检验
3·接收反馈进行优化: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发布出去之后有人反馈,我们去解读分析,认可的就可以去提升我们的技能和产品
A3
明确问题
知道容易行动难,这些道理和方法听过了,那么大家觉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些因素阻碍了你推出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你们最难的最担心或者疑问最多的是什么?
现场反馈:推广产品(发布),发布,推出实验性产品
刚刚听了一下大家的问题,有两位觉得第二步发布出去最难,人数最多
{明确问题}可见在创造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时候,大家最担心的问题来自“发布出去”。那我们就此展开一下讨论
讨论本质
那么我们深挖,分组讨论一下,在打造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时候,“发布出去”给我们造成阻碍的本质原因有哪些,哪些因素阻碍了我们“发布”
现场反馈: 死要面子,完美主义,不敢发布
渠道受限,并不是很擅长渠道方面,很多渠道不知道如何去做,也不知道有哪些渠道
明确本质
刚刚大家反馈,要面子,完美主义,渠道受限,大家觉得那个困扰最大,哪个更接近本质
现场反馈:渠道受限
我们明确了本质上渠道受限让我们觉得发布是难的
讨论解决
刚才我们讨论中,大家认为渠道受限是让我们觉得发布最难的深层次本质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破局,解决这一难题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我们可以深挖一下,哪些因素使我们 渠道受限呢
学习者1:没有接触过这些渠道
【回应与反馈】你的意思是接触的比较少?
学习者1:对,不够了解这些渠道,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这些渠道
学习者2:感觉需要懂的人带,自己瞎找的话会走弯路
【回应与反馈】你的意思就是没有人带?
学习者2:对,外面大家了解的可能跟内部运行机制不一样
学习者:比如资金,不是很充分,就不能去扩展渠道
学习者讨论
针对这些本质因素,我们可以怎样去解决“渠道受限”的问题,让“发布出去”不再困扰我们呢
混圈子,拓展人脉
资金问题可以去谈
资源都可以去找一些官方的,或者赞助什么的
资源互换,共享
寻求合作
分享成果
刚刚我们讨论出了一些方案
混圈子,扩展人脉,增加接触的几率
借助平台、借助政策扩展渠道
资金问题可以通过贷款、融资、众筹、拉赞助等措施
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互换来拓展渠道
拆书家:大家觉得这些措施对我们解决渠道受限有没有帮助
学习者反馈:有帮助
A2
刚刚我们探究了如何把兴趣做成最小可行性产品进行“精益创业”,学到还不是你的技能,用出来才是你的技能,所以请大家今天回去之后就找一位最熟悉的朋友或者家人,按照我们的方法,帮他初步梳理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执行方案吧!
学习者提交反馈:
我一个朋友爸爸以前是木匠,想通过手艺来变现当副业
我们梳理的方案是
实验性产品:简单的木作工具+材料包,配套视频教程
发布出去:朋友圈发布,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微信视频号
接收反馈优化提升:直接询问客户做售后调研;关注评论区的评价;根据接收到的反馈,对产品进行升级迭代
结语:
从消费型兴趣,到生产型兴趣,再到最小可行产品,我们这一次的拆书帮助大家兴趣变现、发展副业提供了一个思路,期待大家把自己的潜力发掘出来,成为斜杠青年,实现精神与财富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