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静琴,3个标签介绍我自己,职业、兴趣爱好和个人成长方向( HR 从业者,喜欢下厨做饭也喜欢旅行徒步,这几年一直走在内在探索和成长的路上)。
今天的拆书主题,也是我这些年比较关注的方向,就是发现那些内在不合理的信念、思维,通过自我发问去改变它们,拆掉思维的墙,不断走向自我完善。希望今天我的分享内容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帮助。
在我开始分享前先进行一下分组,每两位伙伴为一个小组。
【图书介绍&学习目标1】
观察家观察项目: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 4 个步骤
【场景介绍法】
事件 :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种场景?小倩第一次下厨做饭,结果电饭锅里水放太少了米饭没煮熟,青菜被炒得又干又黄,还咸得难以下咽,做的红烧肉也都烧焦了,她看着被自己搞得一片狼藉的厨房,非常沮丧,认为自己没有做饭的天赋,不是块做饭的料,甚至给自己贴了个“厨房杀手”的标签,决定再也不下厨?
提问: 你或你身边亲近的人有没有也是这样的?因为一次失败就断定以后这类事情都会失败,或者由某不如意的事情就断言与此相关的所有事件都会是如此结果而感到愤怒、沮丧、苦恼?甚至用很情绪化的负面词汇给自己或别人贴上标签?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这种状态里会有什么问题呢?
影响: 其实这是一种思维陷阱,也是一种扭曲的认知,绝大多数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但一般自己意识不到。活在自己得出的错误认知和思维里,不仅会限制自我发展,容易让人陷入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影响人际关系,严重时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解决: 戴维·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这本书里介绍了10种常见的认知扭曲,刚才给大家描述的场景里就涉及到了其中以偏概全和乱贴标签2种认知扭曲。书中分享的自我提问、自我反驳的方法,能够让人意识到这类认知扭曲的不合理之处并学会如何纠正它们,迅速提升情绪状态,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
观察家观察项目: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接下来我将会分享书里的两个片段。
学习目标 1:在跟随我完成拆页 1 的学习后,学习者将能够辨别什么是以偏概全并能够在需要时,使用纠偏四步法调整自我认知或帮助他人调整,走出以偏概全的思维陷阱,从而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更合理、客观地看待事情本身。
观察家观察项目:原书拆页【R】为 why 或者 what 的内容,或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
拆页来自《伯恩斯新情绪疗法》Part1 P40
2.以偏概全
我 11 岁那年在亚利桑那州展会上买了一副变戏法用的扑克,就是那种长短牌,也叫“斯文加利”牌。这种把戏简单但却出神入化,你可能已经见过。他的玩法是:我给你一副牌(每张牌都是不一样的),你随便选一张。假如你选的是黑桃 J,你不用告诉我你选的是哪张牌,只用再把它放回牌里面。现在我只用喊一声:“斯文加利!"然后翻开牌,每一张牌都变成了黑桃 J。
当你以偏概全时,你的心理方式就类似于长短牌把戏。你武断的认为某件事如果在你身上发生过一次就会反复再次发生,就像那张黑桃 J 一样不断增加。因为已发生的事总是令人不快的,你便心烦郁闷了。
一位情绪抑郁的销售员在他的车窗上发现了鸟粪,他这么想,“这就是我的命!鸟总在我的车窗上拉屎!"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偏概全的例子,当我问及他过去的经历时,他不得不承认,在他 20 年的驾驶过程中,他不记得还有哪一次在车窗上发现过鸟粪。
被人拒绝后如果感到痛彻心扉,这几乎完全是因为以偏概全所致,如果没有以偏概全,你可能面子上过不去,只会失望一阵子,但不会为此心烦意乱。一个害羞的小伙子鼓起勇气约一位姑娘,但姑娘因为已约了人只好礼貌地拒绝,这位小伙子便对自己说我永远都约不到姑娘,没人想和我约会,我这辈子肯定就这么孤独以终老了。"根据他扭曲的认知,他断定这位姑娘只要拒绝他一次以后就一直会拒绝;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是这德性,百分之百一样,这世上所有心仪的姑娘都会一个接一个,不断地拒绝她。斯文加利!
观察家观察项目:
1.未包含 how 拆页,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2.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3.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what】
【预防异议】【适用边界】
大家能联想到在生活或工作中哪些现象或观点是属于以偏概全的?
学员1回答:学生考试失败了就觉得自己没天赋,考驾照几次没通过就觉得自己开不了车。
对,这些例子很符合以偏概全。还有吗?
学员2回答:我有个朋友,和北方人有过一次不好的合作经历,从此不喜欢北方人,不和北方人合作。
嗯,很典型的例子,这是一竿子打死了。(学员2:是的)
还有很多,比如东北人都很能喝酒,名校毕业的人普遍素质能力高,这些虽然都是偏见,但同时也是人们的经验总结,能代表相应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特征,因为在大概率上是符合事实的,不算错误的结论,只能说是不够精准,不能代表全部。这种以偏概全和拆页里所讲的,不是一回事。
回到拆页来,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这个以偏概全,它属于心理学上的概念,是一种认知扭曲,或者说是一种思维陷阱,通常是由一次偶然或片面的不如意事件得出总体都将如此的错误结论,并且对这个结论坚信不疑,在这个错误结论指导下,重复犯一些错误而不自知。
【Why 一般做法及后果】
在生活里,以偏概全的例子非常多,它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处事方式。
请大家来判断一下,下面的例子是不是以偏概全?
通过这些例子,大家可以看到,当一个人陷入以偏概全的思维陷阱,会带来哪些问题?
学员1回答:自我否定、自我批评
对,这是杀伤力很大的点。还有呢?
学员1:情绪(问题),会有指责、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
对,(以偏概全)会伴随着一些焦虑、指责等不良情绪,还有呢?
学员2:会失去一些机会
对,常会因为认为自己做不好就放弃了,错失了机会,限制自我发展。还有吗?
学员1:影响亲密关系。
对,这种思维倾向很严重的话,它确实会在亲密关系里带来负面影响。大家说到的这些都很对,严重时,因为这样的人负能量过满,会不会让人想远离TA?还有,因为自己经常掉入这些负面情绪里,严重时会出现像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那怎么分辨一个人是否掉入了以偏概全的思维陷阱?刚才的那些例子,可以看出以偏概全都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
好,我们来复述一下以偏概全有哪些特征。
第1个是难以消解的(学员回答:负面情绪),第2个是会出现一些关键词(学员回答:总是、永远、都...)第3个是错误又带来进一步的错误。
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去识别自己或对方是否掉入了以偏概全。当我们发现自己或对方陷入了以偏概全,该怎么纠正过来呢?
【How】我们可以用以下纠偏四步法来自我提问或问对方
第 1 步,看到情绪,可以问自己(或对方),“那件事给我/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第 2 步,找出想法,问自己(或对方),"我/你之所以感到...(情绪),是因为我/你认为....(想法)"
第 3 步,质疑想法,三连问,“这个想法,是百分百正确的吗?””过去没有不符合这个结论的情况吗?""关于这件事,还有哪些可能性被我/你忽略了?"
第 4 步,修正想法,问自己(或对方),对待这个问题,更加符合事实真相和逻辑的、更理性的看法可以是怎样的?
拆书现场步骤解说辅助资料:
[举例]我有一个好朋友,因多年前被喜欢的男生以“她不会聊天,很无趣”为由拒绝后,从此她认为没有人会喜欢她这种不懂聊天又无趣的女生,她拒绝再找对象。我虽然知道她这个想法和做法不太对,但一直没能让她有所改变,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用这个方法,我和那位好朋友进行了一次很认真的对话。
(拇指画上表情,用双手拇指演绎对话)
当时,我问她,”当年那件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看到情绪)
她说,“那件事一直让我感到很自卑,一想到就觉得很伤心,让我对接触新的对象感到害怕。”
”是什么想法让你感到自卑,伤心和害怕呢?“(找出想法)
”我觉得自己确实是个不懂聊天、无趣的人,这样的我,不会有人喜欢。每当一想到这,我就觉得没有希望。“
”em...你说你是个不懂聊天、无趣的人,这样的你不会有人喜欢。你觉得你这个想法是百分百正确的吗?你在和所有的人对话时,都是不懂聊天的吗?还有,过去这些年,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你吗?"(质疑想法)
她开始思考,犹豫了一下,”好像也不是,和你们这些老朋友在一起聊天时,都能聊得很开心。平时和同事聊天,好像也经常能把大家逗乐呢。这些年也有男生对我表达过好感,但我因为害怕都故意视而不见了。“
”所以,你看,“我是个不懂聊天、无趣的人,不会有人喜欢这样的我”你这个看待自己的想法其实并不符合你的真实情况,对吧?在这个问题上,现在,你觉得更符合你真实情况的想法,可以是怎样的?“(修正想法)
”em...我和让我感到舒服的人在一起时,是可以和人聊得很愉快的。以后找对象,我应该找那种让我感觉舒服的人。“
现在,我这位朋友不再认为自己是无趣的人,也已经找到男朋友了。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用到了纠偏四步法,大家一起来说,第 1 步是?第 2 步是?第 3 步是?第 4 步是?
关于以偏概全的特点及纠偏四步法,大家有疑惑想要提问的地方吗?
学员1提问:如果对消极情绪只是感觉不舒服,但具体说不上来,怎么办?
拆书家回答:那有一种可能是,TA对情绪不敏感,TA感受不到那到底是个什么情绪。这种情况,具体是什么情绪没那么重要,不舒服也是一种情绪的状态,我们可以继续去找,是什么想法让TA不舒服?
学员2提问:TA要是不配合我们怎么办?
拆书家回答:不配合?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方法在用时,你用的那个人,TA得是愿意让自己更好,愿意去改变的。因为你用这个方法在别人身上,就是去帮助对方的。如果TA不愿意改变,那我们收手就好,不用强加去改变别人。(适用边界)
好,那我们来试试学以致用。
【A2-拆为己用】
观察家观察项目:学习者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接下来的一两周里,你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你的闺蜜因为老公忘记了她今年的生日正在怀疑她老公不爱她了,认为他们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而在焦虑苦恼?你的好朋友因为在今年的晋升名单中没有自己,认为上级不认可自己的能力正准备要辞职?你的孩子因为这次期末考试没考好,孩子父亲认为他这学期没有用功读书,正准备寒假不准他出去玩要他每天补功课?
你发现TA正陷于以偏概全的思维陷阱当中,正要采取错误的行为,而你可以使用纠偏四步法去帮助TA。当然,也可以是你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
请每位伙伴先用 2分钟写下一个剧本小故事,小故事中的场景是今天回去之后,在你的工作或生活里,你可以使用纠偏四步法去帮助对方(或自己)修正某个以偏概全的想法的,写完剧本后和你的小组伙伴进行对话演练(时间关系,只够演练一人的剧本,提供场景者作为回答者)。我讲清楚要做什么了吗?好。
待会儿请一组伙伴来分享。
剧本小故事的背景:学员2的一位潮汕朋友因曾经和北方人做生意被骗,从此认为北方人都是不真诚的,只和潮汕人合作。
人物对话:
学员3:你和那个北方人合作那件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员2:感到很生气,也很无力,只能那样算了
学员3:你感受生气,是因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学员2: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打开门做生意,该是怎样就怎样,我能让你赚的一定会给你赚,没有必要这样去骗我。潮汕人做生意就不会这样子,我觉得所有北方人都会坑人,以后我都不和北方人合作了,这是我的想法。
学员3:你过往接触过多少北方人呢?你接触过的所有北方人,每次都让你不开心,都骗了你吗?
学员2:也不是,我接触的还是潮汕人多一点。这也不止TA,可能有那么一两个不是很愉快的,没有说每一个北方人都会坑我
学员3:那你对你对北方人的这个看法,是不是有更符合逻辑、更符合理性的结论呢?
学员2:嗯,对,我不能把北方人都统一说成会骗人,可能只是好的我没遇到。
好,从对话过程一开始是认为北方人都是骗子,到后面发现只是刚好自己遇到的那一两个不真诚,骗了人,但不能代表全部,她认识到了,修正过来了。
在实际对话过程中,不管是自我梳理还是帮助别人,前提都是当事人想要改变和成长的,如果TA很抗拒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不接纳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那这个方法用起来就会受阻或难以成功,这也是这个方法的适用边界。
【过渡语】
当一个人以偏概全的认知扭曲进一步深化走入极端时,或者以偏概全的思维严重固化成了习惯后,这个人就会很容易出现“乱贴标签”这种认知扭曲,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很强负能量。
【学习目标2】接下来通过拆页 2 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什么是乱贴标签及其危害,并且在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出现乱贴标签时,能够用破签3步法来帮助自己或对方走出这种思维陷阱,摆脱情绪化的控制,以客观、理性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拥有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A1-量表自测】
在学习拆页2前,先请大家来做几道自测题,当你处于下列六种情形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测试题只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以偏概全这方面的思维倾向程度,结果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如实打分就可以。(1分-从来不;2分-极少;3分-偶尔;4分-有时;5分-经常;6分-总是如此)请在 1 分钟内完成。
【I-解释自测题】
总分≧ 30 分的伙伴请举一下手,说明以偏概全的思维倾向较明显,可能有经常给自己和别人乱贴负面标签的习惯,平时需要格外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向,多觉察发现自己的这类想法并用今天的方法,多去刻意纠正。
总分在 18 分~30 分之间的伙伴,说明你有这类思维倾向,但不是很严重。可以记住这类思维的特征,多觉察,尽量捕捉到这类想法予以纠正。
总分<18 分的伙伴,恭喜你,你的以偏概全思维倾向不明显,说明平时较少掉入这类思维陷阱,你可以通过掌握今天分享的方法,帮助你身边的人去发现和纠正这类思维误区。
拆页2来自《伯恩斯新情绪疗法》Part1 P45
9.乱贴标签
给自己贴标签意味着用错误来树立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其背后的理念就是“衡量一个人时,要以他的错误为尺度”。只要用开头为“我是个……”的句子描述你的错误,你就很可能会给自己贴标签。例如,你打18洞高尔夫球,最后一击失手。这时,你可能会说“我天生就是个废物”,你不会说“我这一杆失手了”。同样,你投资的股票不涨反跌,你可能会想“我是个没用的人”,而不是“我犯错误了”。
给自己贴标签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还是荒谬愚蠢的。你的自我不能等同于你做的任何一件事。你的生活就像一条河流,各种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在其中翻滚奔腾。换言之,你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不是一座雕像。不要再用负面标签来定义自己,这样太简单、太幼稚了。你会不会因为天天吃饭就认为自己只会吃饭?会不会因为你时时呼吸就认为你只会呼吸?这完全是谬论。不过,当你因为有不足之处而给自己贴标签的话,这种谬论就会让你头疼了。
你给别人贴标签时,难免会带有敌意。举一个常见的例子,秘书偶尔使小性子,老板就认为她是“不肯合作的贱人”,于是他讨厌秘书,一有机会就逮着她教训一通。反过来,秘书给老板贴上了“无情沙猪”的标签,她一有机会就抱怨他。这样经过几个回合后,他们相互扼住了对方的咽喉,死命盯住对方的每一个缺点或不足,然后认定对方一无是处。
乱贴标签会使你在描述事情时,使用不准确的字眼,而且过于感情用事。例如,一位正在减肥的女人吃了一碟冰激凌,然后这样想:“我恨死自己了,我真是一头猪。”这种想法让她心烦,于是她把一升多的冰激凌都吃光了。
观察家观察项目:
1.未包含 how 拆页,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2.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3.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what】
【预防异议】
关于标签,拆书帮在做自我介绍时喜欢用标签,现在社交中或做品牌营销时很多人会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说千人社群运营官、百万粉丝博主,年收益几百万的炒股达人等等,这些标签一般都是在展示身份、能力,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建立良好关系为目的。
看完拆页,大家觉得拆页里讲的乱贴标签和社交或营销中的贴标签,有什么区别?
学员1回答:拆页里的标签是消极的,而营销中的标签是制造积极情绪的。
拆书家回应:对,这是很关键的点。还有吗?还有什么区别吗?
学员2回答:我觉得这个已经从一件事上升到对一个人的判断了。
拆书家回应:对,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这里(的乱贴标签)已经上升到一个人的高度了。
那还想问大家一个有点难的问题,你觉得贴标签的本质是什么呢?
学员3:发泄
拆书家回应:发泄?em..乱贴标签在发泄情绪,这是一个很好的点。那发泄完之后呢?(回应式反馈)
学员3:发泄完之后,心情更烦了
拆书家回应:你有没有发现,乱贴标签里TA发泄完情绪后,这个标签就牢牢贴在那个人身上,从此把这个标签等同于这个人了。
社交或营销用的标签和拆页2所讲的标签,2种本质上都是把自我等同于TA所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从贴标签的原因、使用目的以及影响来看,这2类标签明显不是一回事。
这里的乱贴标签是一种认知扭曲和思维陷阱,指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带着比较强烈的负面情绪、把某个偶然的错误等同于当事人本身,情绪化地用自我攻击或攻击他人的方式去贴负面标签,并且以后一直用这个标签去看待自己或对方。
比如同事小米比较会迎合上司的想法深得上司赏识,其他同事就暗地里称TA为”马屁精“,很鄙视和排斥TA;第一次学做饭失败的小倩,认为自己很笨,给自己贴了"厨房杀手"的标签,从此坚决不下厨。
大家身边有没有这类乱贴标签的例子?
学员:很多。
那请一位伙伴来分享一个。
学员1:我的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学英语。
拆书家回应:那TA是从哪些点得出自己不擅长学英语的结论?
学员1:差生其实很在乎成绩的,TA面临三重压力,学校、父母和自己的压力。当TA考试没有进步的时候,TA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然后就会很消极地去学。
拆书家回应:那从他的思维里面,你来找一下TA给自己贴的标签是什么?
学员1:我觉得用一个词不好形容,用一个短语吧,没有学英语的天赋
拆书家回应:嗯,没有学英语的天赋,可以。我留意到你刚才的表达里有个词,“不是块学英语的料”,对吧?类似于一个名词,贴上去,不是块学英语的料,所以我怎么学都学不好,然后产生恶性循环。
【概念讲解: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
那乱贴标签是以偏概全的极端表现形式,它和以偏概全的区别在哪里呢?接下来举几个例子请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
通过上面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因为某一个不如意的事件而感到生气、受挫、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且情绪难以自行消散,还扩大了事情的严重程度,这是共同的部分,但以偏概全的关注焦点还在相关事情上,通常会带有“总是、每次、从来不、都、一直、永远”等绝对化的字眼(很经典的上司责备下属或父母责怪孩子的一句话——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还能指望你干成大事吗?)
而乱贴标签的负面情绪更严重,而且关注焦点已经从描述事情上升到对整个人的贬低、否定甚至人身攻击了,通常是用一个贬义词来形容当事人(你连这点小事都干不好,简直是饭桶!)
现在大家能分清这两个的区别了吗?乱贴标签的特征是什么?(强烈的负面情绪;关注焦点从事情上升到人,对人进行抨击、否定;表达里会带一个贬义名词)
大家觉得,乱贴标签有什么危害?
自己给自己贴?(学员回答:自我打压、自责、自卑、自我限制、抑郁)
自己给别人贴或别人给自己贴?
学员1回答:影响人际关系
拆书家回应式反馈:怎样个影响法呢?
学员1回答:敌意,激化不好的事情,负面事件连锁反应,人生的自我设限
拆书家回应:非常好!不管是哪种,乱贴的标签都带着很强的负能量,让人忽略事实真相,难以轻松地投入当下,整个关注点都被负面情绪带跑了。
乱贴标签有这么多危害,通过刚才说的那些乱贴的特征,我们可以识别出来自己或对方是否在乱贴标签。那识别之后,该如何去破解标签呢?
【How】我总结了以下几步,简称为“破签3步法",同样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解决。
第1步,解绑标签。问自己或对方:因为一件事全盘否定一个人,合理吗?这件事虽然结果不满意,但这个标签真的能代表全部真实的我/TA吗?
第2步, 探寻需求。问自己或对方:这件事之所以让我/你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是因为我/你内心其实是想要什么但没有得到满足?
第3步,重新选择,通过这一步,把焦点转向未来的行动。问自己或对方:这个需求是必然可实现的吗?是完全在我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的吗?现在,对我/你来讲,比较合理的需求是怎样的?我有哪些可以实现这个需求的选择?
现场步骤解说辅助
【where】当你发现自己或身边某个人经常用负面词汇来自我评价或评价别人时,就可以去判断一下是否是在乱贴标签,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精力,让自己或对方能够打破旧有思维误区,就可以用以上方法去尝试去改变自己或对方,走出思维陷阱。
【A3 促动参与】
观察家观察项目:
指令清晰,学习者在拆书家主持的微行动学习环节,讨论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微行动学习环节包含了 5 个步骤:1)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提出,并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2)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本质;3)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明确出问题本质;4)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5)请每组学习者代表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那这三个步骤要真正做到是有难度的。
1.明确问题
上面这3个步骤里,结合你们自己过往的经验,对你来讲,哪一步是做起来最难的?请两两小组讨论,选出你认为最难的一步。(统计得票最高的一项)
小组投票选出的问题:如何真正做到重新选择?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先讨论一下,重新选择的难点在哪里?要真正做到重新选择,关键点是要做到什么?
3.明确问题本质
各个小组讨论得出的问题本质是什么呢?
组1:如何接纳已发生的不如意?
组2:如何设置合理的需求?
大家觉得上面两个,哪个更接近于问题的本质?
组1:我们觉得是1
组2:我们觉得是2
组3:我们觉得是1,如果都接纳不了已发生的不如意,就到不了后面的设置需求这一步。
好,那我们确定,要讨论的问题本质是,如何接纳已发生的不如意?
学员5: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锁定,接纳的是什么?
那大家觉得需要接纳的是什么?是不如意的事情还是人?
组2:是事
组3:我觉得是情绪
我们锁定一个方向-事情,好吧?因为情绪是由事件触发的,最初起点在于你在那个事情上有需求或潜在的观点、信念。
我们确定一下,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如何接纳已发生的不如意的事情?
【4.引导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1)确定目标:关于问题的解决目标,解决到何种程度是满意的:
提问:到什么样的状态就算是接纳了?
学员:不影响、不阻碍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能够继续向前就行。
2)具体解决方案:
接下来请大家讨论如何接纳已发送的不如意的事情,具体的解决方法。
【5.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组1:区分哪些是自己不可控的,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对于自己可控的主动去改变,不可控的接受
组2:对于自己可控的却没有做好的,做复盘。
组3:1)根据事情影响情绪的强度,如果情绪强度很大,建议去做心理咨询;如果是一般强度的情况,可以去做一些愉悦自己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也可以使用纠偏四步法改变自我认知,自我肯定和自我赋能。
2)让时间来疗愈。
【拆书家总结反馈】
感谢小伙伴们的分享。三个组的小伙伴分别讲了这些对策,像1和2这种把事情分成两种情况的,会明显有效,大家可以去尝试。至于用时间疗愈,虽然对大多数难题都一样适用,但是像以偏概全这些思维陷阱,随着时间越长,给人的负面影响会越深,反而需要尽快地去把问题解决。
【A2 催化应用】
观察家观察项目: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的一个具体的要做的应用。
为加强消化以及内化,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
请大家回去后,想想今天的 “破签3步法”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感触?如果请你把它分享给家人或者朋友,你最想分享给谁?会分享哪些要点?请试着去和TA分享,分享会让你的理解更加深刻。
请把你的启发及分享内容在一周内,在微信群里反馈给我,谢谢。
学员1(带了2位朋友一起来参加今天的拆书活动)的分享:
1、今天的分享让我学习了一些方法论,怎么拆书化为己用,怎么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别人并帮到别人。虽然自己读过这本书,但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偏概全的程度并不轻(自评量表得分16分),回来的路上,朋友“学以致用”多次提醒我跟他所说的就属于今天讲的“以偏概全”,说明自我学习始终有局限。这种不以分享者为中心,只是引导,带领大家互相讨论学习,人人为师,是一种更好的自我提升方式,同时还可能帮助他人。
2、 我最想分享给那些对自我提升有兴趣的同事
3、必须建议他们尝试纠偏四步法。
【结束语】
观察家观察项目:简短有力的结语
结束今天的分享之前,我们再简单复习一下今天学到的两个认知扭曲以及解决方法。
拆页 2 里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你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不是一座雕像。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跳出这类思维陷阱,摆脱僵硬的、固化的思维,活出柔软、自由、自信的状态,可以遇到更多无限的可能。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启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