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方法》 所属活动: 22.01.11 青岛五月风分舵 市区码头 线下过级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结构化倾听

开场:

大家好,我是核桃,我的三个标签是:爱做饭的厨娘、基层管理者、未来的三级拆书家。今天是我的TF2-1的拆书。

在整个的过程中需要大家参与两次讨论,为了方便大家的沟通交流,我们首先进行分组,左边的两位小伙伴一组,右边两位一组

接下来开始我今天的拆书分享。

今天要拆解的片段来自《沟通的方法》

F:这本书的作者是脱不花,在本书当中有18个实际的沟通场景,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沟通,还是对外的客户沟通,在这本书当中都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A:这本书上市以来,得到了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心理学家武志红、奇葩说创始人马东等等众多大咖的推荐。

B: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些问题?比如进入到新环境,不知道该如何破冰?这本书就能教你如何在初次见面的时候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有人向你发出不合理的要求,你想说不但又不想影响你们俩之间的关系,这该怎么表达呢?那这本书里有教我们:怎样在说不的时候,依然受欢迎;

在工作中,我们如何获得上司的辅导支持、如何帮助下属完成工作任务、如何得到客户认可?这些常常出现在工作当中的典型的沟通场景,这本书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切实可用的方案。

我们今天的拆页来自于《沟通的方法》中的8-9页--结构化倾听,这个方法能够帮助大家在接收到表达者的负面反馈时,能够有针对性的抓去对方表达的重点,从而听懂对方表达的内容,然后正确的应对。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遇到负面反馈的时候,使用结构化倾听的方法,安抚对方的情绪,给出解决的方案。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脱不花《沟通的方法》P8-P9

结构化倾听

结构化倾听,是指你在结构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以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第一个框: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高兴、悲伤、恐惧、焦虑、愤怒……都是情绪。但对方通常不会直接表示“我很生气,我很焦虑”,而是把情绪隐藏在话语里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时把对方语言里隐藏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何为事实,何为情绪。

比如,“领导总是让我加班”,这句话是事实还是情绪?

是情绪。“总是”这个词,表达的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当我们这样表达时,或多或少都有夸张的成分。

很多情侣经常为这种词吵架。一方说,你为什么总是忘记我们的纪念日?另一方就会很生气地驳斥,哪有总是,我不就是去年忘记了一次吗?你看,这么沟通,吵架就要升级了,最终很可能以“你不爱我了”和“你无聊不无聊”而告终。其实,对方要表达的只是“我觉得你忽略了我,我没有安全感,所以很难过”,但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他/她并没有将此识别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说出什么对症下药的话。

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出现“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等类似的词,你就可以立即告诉自己,对方是在宣泄情绪。我把这样的词叫作“情绪路标词”

“情绪路标词”一出现,你就要意识到,对方没有在陈述事实,而是在发泄情绪。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跟他辩论事实真相,而是安抚他的情绪。只有把恶劣的情绪先降下来,双方才有沟通的基础。

第二个框:事实

什么是事实?对方不带情绪陈述的信息都是事实吗?不见得。

和情绪刚好相反,我们只有在表达那些不受主观判断影响,可考证、可追溯的内容时,才会说它是一个事实。

当然,从对方丢给你的一堆信息里判断哪些才是事实,是最考验侦探能力的,需要你调用自己的经验和对事件本身的了解。

我们可以借用新闻记者核查事实的方法,在对方的描述中考证以下几个要素:who(人物) 、when(时间) 、where(地点) 、what (事件)。如果能用4个W还原实际场景,那么对方所言大概率是事实。相反,如果对这些要素语焉不详,而仅仅从诸如“我觉得”“我判断”“我认为”的主观推论出发,那我们听到的陈述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第三个框:期待

什么是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了解了情绪和事实,我们需要结合二者来判断对方的期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是客服,接到一个用户的电话投诉,说收到的商品有破损,很生气。我该怎么反馈?是不断跟客户道歉,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吗?显然不是。如果被对方暴跳如雷的情绪带着走,就没法听懂他真正的意思。越跟他说别生气,就越是在火上浇油,把一起针对公司的投诉变成了私人恩怨。

实际上,我应该在头脑里画出三个框,分别放入事实、情绪和期待:

事实:对方收到了一件破损的商品

情绪:他很生气,也很着急

期待:赶紧换货,最好还能补偿他的损失

所以,不要跟他在情绪上纠缠。首先承认他不应该有这样的遭遇,然后承认错误,道歉,紧接着跟上一句:“我马上给您补发新的商品,并且同步发您一个小礼品,希望能弥补一点点您的损失。”

发现对方真实的期待以后,我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结构化倾听的具体方法,通过辨认对方的感受和事实、判断出对方的期待,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Why:

不用的坏处:我们在生活中一般遇到别人来吐槽,我们的第一反应一般都会是先安慰他,啊没事没事,会好的。你再坚持一下。但是这真的是对方想听到的吗?并不一定。他可能是想知道 要如何脱离现在的困境,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只是说一句轻飘飘的“会好的”对对方而言,他可能觉得我都这么艰难了你还敷衍我,这实在是太难过了。

而如果对方想要的是安慰,但我们一直在告诉他你要如何如何做,那他内心大概率会想“我只是想让你安慰我两句,他却在这跟我讲大道理,下次再也不找他吐槽了”

用的好处: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对方的真正意图,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帮助他们去真正的解决问题。

举例子:

反例:上个月,朋友跟我吐槽现在的工作内容,他原话是这样说的:我现在这个工作啊,真是干够了。你应该知道,最近我们汽车行业缺货严重,像我们这种负责前端的广告公司都没什么活干,我一个AE,现在天天写对标品牌的分析报告,每周要写4个PPT,合计70多页。写了三四个月了,翻来覆去都是那些东西。我觉得我现在每天工作都很机械,不想干了。

我当时的回复就是,没事,放宽心,你们汽车行业又不会永远缺货,坚持一下,熬过去就好了。

我朋友给我回复了一句:唉,但愿吧。

我在看了这段原文以后意识到,我当时给他的回复是不对的,我没有抓住对方真正的需求,只是安慰了几句,并且还都是没事 放心吧,这种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的话。其实,我应该这样做:

How

看情绪。通过“情绪路标词”来识别对方的情绪水平。然后安抚对方的情绪,给下一步沟通制造基础。

找事实。从对方的描述中,找到人物、时间、地点、时间这些信息,然后来判断事实。并和对方确认事实

出方案。根据情绪和事实、判断出对方的期待。给出他期望的解决方案。

正例:

再回到刚才的例子中,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首先,识别并且安抚对方的情绪。他抱怨自己很久没有执行方案,太机械了,干的特别没劲,每天都在纠结要不要换个工作。我可以说,啊,你别急,也别这么丧,跟我说说具体情况,我帮你出出主意。

其次,判断并且确认事实。通过他的描述我可以了解到,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四个月,每天上班就是写ppt,一周要写七八十页。

最后,判断期待并且给出方案。综合前两步确认到的信息,我判断出他是想摆脱当前机械的、价值不高的工作内容。那我就在这个方面给他一点具体的建议。比如:你有没有试试跟领导沟通一下,换一个价值更高的业务组;或者是换行业,比如出货量大的手机数码行业,他们再怎么缺货也不会太严重;或者是一些头部的广告公司,头部的广告公司业务体量一定比小公司要大,这样你的提升机会就会更多一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工作不满、前途未卜、自己慌得一批,陷入纠结和吐槽中。

这样一套步骤下来,我想他心情应该平复不少,也能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想从对方的负面表达中获取到准确的信息,给对方安慰或者建议的时候。不适用于正向的一些沟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那在过去的生活中,你一定多多少少的遇到过别人的一些负面的表达,需要你给对方一些安慰或者建议。比如工作不如意、对象不给力、孩子不听话。我们在这种时候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要帮对方出出主意,想想方法,最少也得安慰一下他。但是,有的时候可能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到最后对方给你来一句:道理我都懂,我就是想听你安慰我一下;或者是你这些方法我都试过了,没用。

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请用2-3分钟的时间回忆一下相关的失败经历,然后在小组内分享。

我们请1位小伙伴分享一下他想到的场景

这位小伙伴想到的场景是朋友在朋友圈里吐槽新出了苹果三代耳机,她自己的2个月前买的苹果耳机低价处理了。小伙伴给了他真诚的省钱购买攻略,但是对方却说:我已经买完了,就是发发牢骚

感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

A2:

刚才我们倾听了一位伙伴分享的失败的案例,现在我们学习了结构化倾听的方法,如果再次遇到当时的场景,你会怎么运用这个方法来应对呢?请大家用小组讨论的方式,3-4分钟的时间,讨论你的具体做法。

时间差不多啦,我看大家写完了,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

案例:在遇到之前的情况,我可以去问问朋友,现在耳机咋样啦,旧的卖掉没有,新的买了吗?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给她安慰或者是购买建议

好的,听过这位小伙伴的分享,可以看出大家对结构化倾听的方法都用的不错,那我们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啦~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