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张国鹏!我有一个堂弟叫张国荣,这样说大家估计能记住我名字了!我曾在联想工作,所以对电脑IT这一块儿比较熟悉,大家有这方面问题可以找我帮忙。我也比较喜欢收集电子书,可以帮大家找各种书籍的电子版。很荣幸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个周末的下午,为大家带来我的TF1-1晋级一拆,希望我的分享也能给其他小伙伴带来收获。
对抗分心的问题始于10岁那年。正如上一章所提到的,我对象棋的理解越加深入,因此开始转战成人比赛,比赛时间变长了,有时甚至要持续6到8个小时。小孩子很难做到在这么长时间里一直很专心,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小孩子身上总会发生些奇怪的事。一天,在曼哈顿象棋俱乐部比赛的过程中,我正在努力应对复杂的棋局,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赛前听过的邦·乔维的一首歌。我试着将它赶走,静下心思考,但它就是不让人消停。起初还觉得挺好玩儿的,但很快,这首歌就毁了整场比赛。我无法思考,接连失误,最后以失败收场。
很快,这个问题成了我象棋生活里的“常客”。如果我在家或是比赛路上听到了某一首旋律很优美的歌曲,那这首歌有时会连着几天在我脑海里萦绕,久久不去。这听起来好像微不足道,但对我而言却极具毁灭性:一个11岁的小孩子,坐在棋盘前与一位年长的象棋大师比赛,这时,《捉鬼敢死队》的主题曲会一直在我脑子里唱着,我越是努力让自己不分心,脑子里的声音就越大。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但近年来在做表现心理学的演讲时,我发现很多压力很大的棋手们都有类似的问题。
慢慢地,我变得越来越在意脑海中恼人的音乐声了,并开始被那些之前从没有注意过的噪音所困扰。在一个寂静的比赛大厅中,远处救护车或近处观众的耳语声都能让我崩溃。象棋桌旁滴答作响的计时钟就像是个警报器,在脑中隆隆作响。我一直饱受噪音问题困扰,之后有一天我突然有了一个大突破。当时我正在费城参加比赛,菲尔·柯林斯的一首歌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这是我意识到,我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来思考。由此,思考棋局时我一直跟着歌曲的节奏走,整场比赛我下得很有激情。从这一刻起,我勇于面对困难,开始训练自己,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具灵活性。我意识到,在顶级比赛中,我不能指望周围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平心静气应对嘈杂声。
面对环境或者杂念的干扰,最好的策略,就是接受,并利用它们,让它们变成我们思考的“背景音乐”,这样我们就可以和着节拍继续做我们要做的事情了。当然,这需要训练……
A1:中学的时候,家里的客厅和我的房间只隔着一道门。晚上爸妈在家看电视,我在屋里写作业,即使电视的声音调的很小,在屋里仔细听其实也是听得见的。记得有一次做一道椭圆和方程的数学难题,想得我头都大了,突然间原本仔细听才能听得见的台词清楚地传进了我的耳朵:“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我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其实我对这个电视剧(《走向共和》)没啥兴趣,不过不知道为啥,脑子就是切不回来了,一句句台词清清楚楚地往耳朵里灌…后来实在没法了,直接出去把电视给关了(年轻,不懂事),这才算消停了。现在不需要做数学题了,但是平时阅读书籍的时候,还是经常碰到这种干扰。上下班公交车上其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车子的马达声、小孩儿的哭声、车窗的摇摆声,就像“交响乐”一样让人心神不宁……
A2:
注意力是有限的,既然无法消除干扰,那就自己制造一种更强的“干扰”把注意力夺回来。最近在读《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手机上的电子书),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同样是在公交车上,同样还是“交响乐”轰鸣……但我戴上耳塞式耳机,用只有我自己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轻声地诵读,你会发现,一下子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了自己的声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试过,当你把自己的双耳捂上的时候,自己的声音会变得格外大,甚至还能清楚感受到嗓子和耳膜震动的感觉,注意力也就很容易放到读的内容上了。这种方法会放慢阅读速度,相应地也增加了大脑的思考时间,更适合深入沉浸式地阅读。你也不必觉得其他人听见你的声音觉得尴尬,这种环境下噪音反而会变成你的掩护,让其他人很难听到你的小声音。真是完美!(阅读也要掌控时间哦,别坐过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