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亮爸,一名正在打怪升级中的二级拆书家。今天为大家分享一本关于如何共情他人的书。
【F简介】
共情本来是心理学方面的专用术语,指的是一个人能觉察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感受他人的感受的能力。不过这几年大家却都变得很习惯去用这个词了,我想,这可能恰恰说明了更多的人正在在意自己是否被他人理解与接纳。那么,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做,才算是共情了对方呢?这本书就帮我们细致地拆解了共情式沟通的每一个部分。
【A优势】
日本作者的风格往往是细致入微的,这本书也一样。作者将“共情式沟通”拆解为8种表现、10个方法,再配上进阶的教程,以及作者自己的成长心路过程,每个篇章中都附带有具体的小案例和示范例子。话很少,很直白,内容比较干,你能一读就明白。
【B收获】
读完本书后,你可能会觉得比现在更敏锐。你能更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现在可能正在用一种不尽人情的方式与人交谈;也能意识到自己刚才可能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当然,你如果愿意一项一项照着去练习的话,你能成为一个共情他人的高手。
很多人可能都发现自己跟人沟通时,很不顺畅。尽管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分析起问题来头头是道,可就是在很多时候,别人跟你说着说着,双方就感觉说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你可能一直掌握逐步深入人心的沟通方式。今天我们就借助本书的两个拆页来探索一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你可能早就听说过这些道理和方法,不过借着今天这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地、深入地交流一下。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部分。
【拆页1】
怎么回应,才能与对方共情、促成深入的对话呢?比如,有人问:下周圈子里有前辈的聚会,去吗?该怎么做才好呢……
这里,很多人在代替说话者做决定。
A说:不想去的话,也没必要非去不可的。B说:这样的活动,去的话会好点,至少露个面,要是不喜欢的话,就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前退场。C说:如果是很重要的前辈,去的话好点,不过不去也没什么。你自己凭感觉做决定吧。
可是,对方并不打算让你来帮他做决定,只是想让你知道他迷茫的心情。因此,如果回应说“有你在意的事情吗”,说话者可能会更加乐意诉说自己的烦恼,“嗯,是的……我并不讨厌那位前辈,可是那位前辈的朋友实在是有些难缠,不想跟那个人见面……”通过这样的对话,你和对方的距离可以拉近,关系也会变好。
然后,在愉悦地倾听对方时,把对方说的听进去,并提问。不过,如果追根究底的话,也会招人厌烦,因此,建议提以下两种问题。(1)让对方说更多有关他正在说的内容;(2)求教对方感兴趣或者擅长的方面。
(例一)
对方:那家杂货店店员居然怀疑我偷她家的东西,我走出店门时,她竟然让我打开包让她检查!
你:啊!然后怎样了?
对方:我跟她说行,打开包让她检查了!结果她看了后说对不起,好了可以走了!
你:被她要求开包检查,你不反感吗?
对方:嗯,是的,很反感!
对:是呀是呀,是很反感啊。
(例二)
对方:上个月开始的社交舞课可有意思了,我现在每周都好期待!
你:啊,社交舞这么有意思啊?它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对方:在课上,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很快就成了朋友,大家一起跳舞。真开心呀!
你:是嘛,能认识很多新朋友还能一起跳舞,真让人开心啊!
【认知误区】
我们绝大部分人,心都是很好的,总是习惯于替别人排忧解难、答疑解惑。但往往恰恰是这种“好心”,使对方感到很不愉快,甚至,有些时候连对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已经在内心中开始抗拒跟你进一步聊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像上面拆页里的例子,朋友到底为什么对你表达这句话呢?
他真的是希望你帮他拿主意吗?
还是说,他仅仅是在向你发牢骚抱怨吗?
或者,他是在向你寻求帮助吗?
其实,很多时候,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好到底要说什么。
如果你去查询一下“沟通”的词义,你会发现,字典上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要注意,在沟通中,思想与感情是处于同一重要位置上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习惯于只讲道理,不讲情感和感受。现在我们再深入想一下,当你心烦意乱、思绪烦杂的时候,身边出现一个人,他完全不顾及你目前的情绪状态,直接开始教导你该这样做、那样做;或是在完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就对你鼓励、打气……你能接受吗?是吧,我们很难接受,自然也不会对那个人增进好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是开解他、宽慰他、还是试图去帮他解决问题,对方可能只会感觉你并没有在意他当下的感受,进而认为你并不理解他,所以,你的朋友可能就此打住,不再向你倾诉了。
我们经常忽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能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首先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小结拆页要领】
那么,通过拆页,我们能提炼出三条要领。
1. 不替人做决定,也不作评判;
2. 侧重更多探讨对方正在讲的话题;
3. 求教一些对方感兴趣或擅长的事。
拆页中给我们举了两个小例子。当对方讲到被店员要求查包时,作为回应,就能用第二条要领来展开这个话题,并且很好地认同了对方的感受。而第二个例子中,则主要运用了第三条要领,使对方更多地聊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同样也认同了对方的感受。
而这两个例子中,都遵照第一条要领,不替人做决定,也没急着给对方出主意想办法。
【意译案例】
再举一个我生活中的小例子。上周三,我与老同学聚餐,都40来岁的人了,有些还当了全职妈妈。其中有一个全职妈妈就跟我说:哎呀,我这次报名的网课可能又要上不完啦,都已经拉下好多课了……真的愁死了!不学吧,觉得自己快要给社会淘汰了,报名学了吧,一会儿这个事情,一会儿那个事情,现在好了,这周的作业都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叭拉叭拉说了很多。
一般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呢?其实啊,回答一般都趋向这几个类型:
没关系!下个月再加把油,上完它!
没事啦,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你这么忙,别怪自己!
嗯,可能是你没做好时间管理吧。你有观察过自己的平时回家后都把时间浪费在哪里了吗?
如果是这样回答的话,估计她就不想跟我再聊下去了。其实我心中也会冒出自己的想法,很想给她出主意,但同时我也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先多听听。所以她一边说着,我一边跟她对视着,再一边提出一些小问题,或是回答一些简短的话语。比如:
一开始我就顺着她说的忙,提问道:“是吧,我就听说全职妈妈每天都很忙啊,没想到你也是,每天家里的活儿很多吧”这个问题问完,她便聊了许多自己的日常活动。
过了会儿我又回应她说:“看来,你很擅长料理家务啊!你有总结过一些经验吗?”于是,她便又开始总结起全职妈妈的日常生活规律。
这样聊了10分钟左右,她突然对我说:“啊!我想到了!其实我刚才说的这些话就能当作这周网课的作业。原来,她网上报了个自媒体写作班,她刚才正在因为不知道写些什么而发愁。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个小案例,我无非就是做到那3条要领。
首先,我不急着给她出主意。因为我一旦这么做了,就等于抢夺了她的话语权,变成我在那边叭拉叭拉地讲,还要教她怎么做,还要确认她懂没懂。客观地讲,在老同学聚会的社交场合,这么做本身就很傻。更何况,她还没说几句,我并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情况。
其次,我紧紧围绕着她的话题,找准时机进一步提问和展开,也很好地关注到了她的特长与感兴趣的事。我想,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她一定会感觉到我敷衍的态度,对话也进行不下去。更不会得到那么好的结果。
【拆页一 A1部分】
说到这里,要请咱们在场的小伙伴开动一下脑筋了。
请各位想一想,近两周以内,有没有遇到听人倾诉、抱怨、或是对方情感流露的时刻呢?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如果让你重来一次的话,你结合刚才我们讲的3条要领,又会怎么做呢?给大家1分钟时间,请你简略地记录在拆页空白处。
【拆页一 A2部分】
为了加深印象,我给大家设计了2个简单的模拟场景。请您选择某一片段,尝试运用上面3条要领,用合适的方式回答或回应对方,并且预估一下接下来可能产生的对话走向。
【场景一】
你的一位33岁的女同事,中午吃午饭时,向你说道:哎哟,昨天被我儿子气死了!这小家伙居然跟我说明年1月份开始就不打算学钢琴了。你说这有道理吗?他已经学了3年啦,3年啊,多不容易啊!怎么说放弃就放弃呢……而且更好笑的是,他爸爸居然还帮着他说,要不就停一段时间再说吧……这怎么停啊,一停下,前面学的不就全都忘记啦,到时不等于要重新学起了?这学费也白出了呀……
【场景二】
一位跟你同龄的室友。晚上你俩躺着床上聊天,她突然对你说:“你说,咱们今年过年都别回老家了,一起去旅游好不好?“随后,她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她的计划。你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她兴致很高……
通过上面的讨论,大家应该能了解到,拆页一提供的3条要领,目的在于让对方尽量多地释放情感,也能促使谈话更深入,使你能了解更详细的具体情况。
不过,我想,我们毕竟都有怀有“好心”的,都希望能通过一场通话,使对方能变得有所收获,比如重新振作起来,或是心态上变得更积极。如果是这样的话,光是使用拆页一的技巧可能就不够了。我们需要能引导对方吐露心声,获得你从内心中释放出的精神支持。
【拆页2】
在听别人说话时,请别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对方而判断“好坏”“对错”,而是努力 竖起耳朵来倾听。
请尽可能地把对方情感想象成你自己的情感来倾听。例如,你要在心中想着“哇,这可真是讨厌啊”、“这样子啊,应该很开心吧”。一边倾听,一边大幅度地、多次地点头,并附和,比如“嗯嗯、是吗、原来是这样啊”等。把对方传达的要点简短地复述,这样,对方能感到你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倾听的。
如果顺着对方的话,通过提问让对方说出更多,并倾听,那么会话就会顺利地推进。另外,在进行这样的提问时,如果先简短地复述对方说过的话,那么会话就能更顺畅了。
当对方感到深深的苦恼时,请留意不要简单的宽慰或者鼓励。如果希望成为这样的人的心灵支撑,那么最重要的是在倾听时尽可能地去设身处地地想象他的痛苦感受,与他的苦恼共情。虽然,这对于听者而言也同样难受,但是,越能如此,就越能成为苦恼者的支撑。
【细化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
通过原文描述,我们能发现,与拆页一的3条要领有一脉相承的思路,需要我们始终对对方保持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不能用我的价值观喜好去套用在他的身上。同时,拆页二更强调人要运用一些内在的技巧,从而让对方从我们身上得到心灵上的支撑。我们把这些内容梳理一下,又能得到3条要领:
1. 放下个人的价值观,全身心投入对方讲述的情景中去;
2. 把对方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去感受;
3. 不轻易宽慰或鼓励,顺着话,更多的提问。
可能这么讲还是会觉得有点晦涩难懂,我再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
12月3日,我接待了一名家长咨询。她一开始讲的困拢是她的女儿最近经常被学校老师告状,说孩子喜欢撒谎。比如孩子明明没上过许多兴趣班,但她会对同学们说,她学过美术,得过奖,还会专门学过骑马,会编程,总之兴趣很广泛。而且,那天女儿回家告诉她,太可惜了,这次选班长,她只差了2票就当选了,而家长向老师核实后,其实是她女儿才得到2票。种种迹象表明,孩子已经撒谎成性了,妈妈非常担忧,问我应该怎么办。她一边述说,一边频繁地捋着自己的头发,显得很焦虑。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单一的错误行为问题,但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疑问。一方面是因为她目前情绪很不好,不适合传授技能;另一方面,作为指导师,我有义务深入探究一下孩子的成长环境。所以,我运用了上面的这些技能,与她作深入的对话。
我从她当下展现出的情绪状态入手,询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你看起来很焦虑,只是因为孩子撒谎的问题吗?她先是说“是的”,但紧接着就说:其实还有些其他的问题,关于孩子、关于家庭的都有。于是我又接着请她分别说说看。
接下去她又讲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关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她自己保有的一些看法,她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对,但她又想到必然会有一些原因。从而,她又联想到家庭中每个人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孩子的外公外婆,是极尽苛刻的性格,当她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就深恶痛绝,如今自己的女儿又一次遭遇原生父母的苛刻养育,这使她感到无力和绝望,这也是引发她长期焦虑的一大原因。
她谈到老公是个木讷的人,很忽视情感交流。很多次她心情不好时,想找老公聊聊天,可一当她说出自己心情不好,她老公就会下意识地开导她,给她分析原因,又指挥她应该怎么做。她说,她老公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在外面当领导,回到家还是想做领导,这也令她绝望。
总之,那天她讲了许多。我从始至终都没有打断她,也没有试图去安慰她,或是鼓励她振作起来,而是任由情感像小河一样流淌出来,而且,一度这条小河越流越大,最后简直到决堤一下。她哭了大约有5分钟左右,一度说不出话来。
在这种场景下,我明显地感受到她的负面情感在影响着我。当她讲到原生家庭的惨痛回忆、如今对女儿的爱怜与焦虑、以及老公的不理解置身事外的态度,这些都令我想起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内心创伤。不过,作为一名资深的指导师,我很清楚这个过程对她是有好处的。
那天的收获也非常大。
第一、 她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第二、 因为情感得以释放,她的压力感减轻了许多,我这才能够指导她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如何帮助女儿、如何调整家庭关系、如何引导自我成长;
第三、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来找我,过去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但通过这次交流,我们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关系。
昨天,她给我打了电话,说她依照计划在家里执行了一段时间,女儿的错误行为减少了,心情也变得更开朗了一些,同时,她向父母争取分开生活,而她跟老公的关系也在慢慢升温,她正在学着去理解老公的一些行为。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她跟我约了下周二再进行一次咨询。
【预防性讲解】
上面讲我的这个案例,是希望大家能明白,共情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能使人得到支持与力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强的疗愈作用,对于心理咨询或家庭教育指导来说,这是必备的能力。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你能掌握这种能力,能使你得到很多的信任,也只有得到信任以后,你才有可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
【异议一】
可能你会问:难道所谓的共情,就只是不评判、不宽慰、感受他人这三步,这么简单吗?其实并不全是这样的。这三步只是最重要的敲门砖,做到上述三步,你才能开启共情他人的大门。如果你热衷于评判他人,那你就会失去几乎所有感受他人的机会;如果你总是急着于散发自己的正能量,想要立刻马上鼓舞别人的士气,那么很可惜,这种行为其实是在否定、忽视他人的感受,别人会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甚至想要远离你。你只有先稳定自己的心神,不评判、不宽慰,才能做到第三步,尝试去感受他人的感受,试图去真正从内心去了解对方。
【异议二】
可能你也会想:如果对方不知道该怎么讲下去了,或者讲着话,完全偏离主题了,该怎么办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有2个建议:
1、 讲不下去的话,如果是因为引出了巨大的情感波动,那就先缓一缓,像我上面讲的那位妈妈一样,先哭一下,平复一会儿。
2、 关于跑题。我们不要怕跑题。实际上,很多人并不能一开始就捋清自己到底是在哪个问题上遭遇困扰了。很多看起来是跑题的话,很有可能说着说着就绕回到主题上来了。关键在于你能否仔细地倾听,稳定地引导。
【异议三】
可能你也会有所担心:我并不擅长共情他人,我不知道这么做,能不能取得像心理咨询一样好的效果。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个技能本身就并不容易掌握。
首先,共情他人的能力建立在“稳定的自我”之上。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希望展现自己的能力、急于博得他人对你的认可,那么,你可能很难掌握真正的“共情能力”;
第二,我们不能奢望去共情所有人。每个向你倾诉的人,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经历与故事。可能永远都存在超出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人,也有可能对方藏得很深,有意在躲避着你,这些问题很会影响你,使你无法共情他。
第三,共情毕竟是一种需要长期实践的能力,需要一边实践,一边真切的去感受。这往往会受到你自身情绪波动的影响。如果你刻意强调自己一定要尽快掌握,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共情式沟通》这本书里都有一些具体的解释,大家可以通过看原书,从中找到答案。
【现场演练】
一、好,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现场模拟演练。
1、 请两两分组,一个扮演倾诉者,另一位扮演倾听者。
2、 请倾诉者挑选一个我们在拆页一中使用的“场景”,向倾听者诉说。
3、 请倾听者运用今天学到技巧,尝试与对方交流。
4、 整个过程,我给大家7-8分钟时间,请大家尽可能沉浸在对话中。
二、挑选1-2线,分享实践的感受,相互点评。我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回复或回应。
【将来一周内规划应用】
最后,请小伙伴们拿出讲拆页1和拆页2。
请大家设想,在接下来的近一周时间以内,有没有可以实践运用今天所学内容的具体场景。比如,与你亲密的朋友、交往比较多的同事、或是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等。
请你挑选出至少两个场景,在接下来的一周,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技巧,与他们进行到少一次沟通。
【强有力的结尾】
好,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到此就结束了。最后我想对大家说,所有的人都喜欢被人关注、渴望被人理解。而唯有能暂时放下自我,克制自我欲望、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人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共情的能力。共情,是沟通的灵魂,希望你也能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