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天字壹号分舵的新晋拆书家Vary,从事多年儿童学习规划,是一位准妈妈。我本次向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这本书。这本书是由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所著。它拆解了决定孩子学习力的4大模块。可以使我们掌握陪伴孩子学习的正确方法。虽然这本书的内容以培养孩子的视角出发,但成人在阅读时也会得到关于培养自主学习力方法的启示。
今天带来的拆页内容选自本书第18页。那么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阅读一下拆页内容:
“奖励或惩罚可以有,但不应该成为跟孩子沟通目标时的重点内容,不应该成为孩子是否愿意追求目标的主要动力。奖励或惩罚设置不当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美国一所小学为了鼓励阅读,跟学生们说只要完成每周阅读任务,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一位学生的爸爸是行为经济学家。知道这件事后去找校长,说千万不要这样设计反馈,这只会激励出一群讨厌阅读的胖子。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巧克力是最棒的东西,要为它而努力,而阅读成了为了拿到巧克力而不得不忍受的苦工。这就是奖励带来的“动机转移”,本来孩子阅读是为了享受阅读本身,却因为糟糕的反馈设计变成了为了奖励而忍受阅读。很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情况。那么,什么样的反馈不会导致动机转移呢?这里提供三个思路:第一个思路,问自己必须设奖励吗?其实有些事情完成本身就是奖励了。第二个思路,让目标完成后的奖励和目标本身是同类。第三个思路,围绕关系(而不是用实物)来奖励。”
好,那么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拆页。通过拆页我们能够知道,如果奖惩机制设置不当会影响到目标动机。以美国小学利用巧克力来奖励完成阅读任务的孩子为例。这个奖励机制很容易让孩子觉得”阅读是痛苦的”,最终只会培养出一群讨厌阅读的胖子。这明显与目标设置相违背。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拆页中作者分别从“奖惩必要性”、“目标与奖惩机制关联”、以及“关系替代物质”这三个方面向我们提供思路,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正确设置奖惩机制促进目标达成。那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这三点:
1.明确奖惩必要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目标都需要设置奖惩机制的;2.关联目标与奖惩机制。如果奖惩机制的设置与目标毫不相关,那么很容易使关注点偏离。3.以关系替代物质。我们可以用人物关系替代物质。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我去年年底做过关于培养跑步习惯的目标计划。我当时是这样做的计划“明年每天跑5KM,如果完成目标就给自己买一个最新款ipad,那最终的目标并没有完成,并且因为中途没有完成,所以后面干脆就彻底放弃了,但因为实在太想要一个iPad,也给自己买了一个。
但我还是想明年帮自己养成跑步的习惯,那按照上面的思路,我的目标和奖励机制会这样设置:首先跑步习惯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坚持的,并且在过程中是会出现困难的,并且奖励机制可以刺激我向目标努力,这个目标是有奖惩必要性的,那我来改一下这个奖励机制变成这样:明年生完宝宝,出了月子后从5月份起,每累计完成21天,每天5KM跑我就报名一次线上5KM跑步比赛。这样奖励机制便和目标关联起来了。
相信大家在生活或工作中都有制定目标的经历。在设立目标的同时往往会伴随奖惩机制的设置。这样做的初衷是帮助我们促进最终目标达成。但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设置的奖惩机制不够有魅力,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动力,或者会使目标实行人太过关注最终的奖惩。就像我一样只关注了最终的物质IPAD,让我变成了一个爱消费的懒虫。
【A1激活经验】:那么现在请大家用4分钟时间按照4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一下你能想到的曾经订的哪个目标和奖励机制,之前是怎么设置的?
邀请了现场学习者Kimi分享:曾经设置:如果我今天不看小说,那我就奖励自己喝一瓶可乐。
我:这其中的奖励机制是和目标没有关联的。是不符合上述提供的思路的。
【A2催化应用】:通过刚才的拆解和讨论相信大家对如何设置奖惩机制促进目标达成也有了具体的理解,那正好现在是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了,听完今天的内容是否想到要为自己或他人订什么样的目标并设置什么样的奖惩机制呢?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在便签纸上写下来1条,保存好作为2022年的计划之一。
学习者写到:孩子在学习上不够扎实,希望能够让她养成总结错题的习惯,她平时很喜欢看TED演讲,但一直没有时间。为了帮她养成总结错题的习惯,我打算这样给她定一个计划:准备各科的错题本,每天在完成作业后整理出当天的错题并做一遍,每坚持15天,就可以在周末拿出2个小时跟妈妈一起听一个TED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