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李慢慢。先用3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1、一个慢慢成长的拆书家。2、一个还在明确创业方向的创业者。3、一个喜欢创新的生活黑客。
接下来,我先给大家分一下组。
介绍图书:(学习者场景法)
(场景)
上周,我在公众号里面看到一篇大咖的推文,叫《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粗略看过一下,嗯,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先存起来,等有空了认真研究。于是,点赞、收藏,把它成功的放进了我的微信收藏夹。
(提问)
我想问问小伙伴,在你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是否和我一样选择先收藏再阅读呢?请问你的收藏夹内现在有多少条内容?其中有多少内容曾经回过头去重新看过呢?
(影响)
我想,大部分人会和我一样,让这些文章或者书籍沉寂在自己的收藏夹里,可能永远都不会再看一次了。这种存而不阅的状况,就像是知识的搬运工,只是把知识从原来的地方,搬运到了自己的收藏夹里。虽然看过了,但却并没有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我们就会陷入到一直学习却毫无进步的状态,不仅收获不到知识,还浪费了时间。甚至出现自我怀疑:明明我那么努力学习,却进步甚微。难道自己真得不是学习的料?
(解决)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读过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呢?本书《精进》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给原文进行“解码”。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你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让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链接起来。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行为)“解码”的方式(澄清),在阅读文章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解读(界定)。
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解码”的工作。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须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从客体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因为我们现在处于移动阅读的时代。通过手机,我们瞬间就可以接收到非常多的碎片化信息,只要能抽出几分钟来,就可以看完一篇公众号文章,然后感觉还挺有收获的。但是这些信息对我们真的有用吗?也许有,但是作用微乎其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信息大部分并不完整。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例子,叫做每天要喝8杯水。这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吗?并不是。这个信息只告诉我们,要喝8杯水,但是水是什么水,杯子是多大?这些都没有说。而网络上的公号文章其实大部分都是如此。
那么看这些公号文章就真的学不到东西了吗?并不是,如果我们拥有“解码”的能力,就能够挖掘文章背后深层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信息上。让这些信息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那么什么是“解码”呢?它和“理解”有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
1、 小张看了电影《让子弹飞》,认为这是一个英雄带领群众反抗地主恶霸的故事。这个是理解还是解码?这个是理解,是从电影的字面意义去解读。
2、 小王也看了这部电影,他觉得这个电影讲述了民国时期国家的混乱,各种势力之间争权夺势的故事。这个是理解还是解码?这个是理解,因为是在看到信息后,大脑条件反射式进行的解读。
3、 小李同样看了这部电影,他觉得这个电影通过隐含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故事。批判了一些人,在获得权力后开始腐化堕落,只有坚持信仰的人在孤独前进。那么,这个是理解还是解码?这个是解码。因为他从政治的角度进行深层、主观的解读。
从这里,我们可以对解码下一个定义,解码就是:主动地对信息中的隐含内容进行主观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how
刚刚分辨了什么是解码,但是该如何做才能对信息进行解码呢?我这里给出三个路径,供大家参考:
1、不仅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即我们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去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得来的。比如说看一篇推文,我们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论据、通过什么样的推理,才使其论点成立、能够把人说服。
2、不仅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比如说:思考,如果我们把文中的知识或者技巧放在另一个情境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适用,是否仍然精辟有理?
3、不仅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比如,思考文中的“理解”和“解码”有哪些不同的点。
正例:
前段时间,我学习了《金字塔原理》中的一个概念,叫做“结论先行”。当时,我就用了解码的方式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解读。我是这样解读的:
1、 不仅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原文的结论是什么?结论是,在工作汇报的时候,要使用“结论先行”这个方法。那么这个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呢?我寻找了要使用“结论先行”的原因,以及使用这个方法有什么优势,证明了这个方法确实很好用。
2、 不仅要去学归纳,还要去学延展。
在原文中,它给出的案例是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我通过对使用场景的延展,把适用范围延伸到商务谈判、演讲等需要进行高效传递信息的时候。
3、 不仅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比较“结论先行”和“总分总”的相同和不同。结论先行和总分总,都是先提出概括、总结的观点,然后进行分层次的阐述。
不同点包括:
(1) 结论先行提出的是结果、结论;而总分总提出的是观点、看法。
(2) 结论先行主要用于职场汇报和商务场合,总分总主要用于写作。
(3) 结论先行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总分总的目的则是阐述文章观点。
通过这样的解码,我收获了对“结论先行”这个概念的深度理解,并且形成了一片文章。
【适用边界】
“解码”适用于需要深度学习和思考的场景。例如,看一些有内涵的书籍、电影等。如果是看一些放松的小说或者剧集,就没有必要了。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如何去判别我的解码是否正确呢?这里我要给大家说的是,解码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是没有方向限制的。所以不用担心是否正确,关键在于你是否行动。
接下来,请大家编写一个运用“编码”的小故事。
例如:
前几天,国家商务部发了一条“鼓励家庭储备生活必需品”的消息,这条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很多小城市出现了哄抢物资的情况。这时候,你的一个朋友跟你说,要打仗了,国家都让赶紧储备粮食了。我们也一起给家里屯一些粮食吧。这时候,你要用“解码”的方式,去挖掘这条信息背后的内容,并告诉你的朋友不要担心打仗的问题。
注意,故事中要有背景、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最好双方的对话都要写上。请写在一张纸上,给大家5分钟时间。
学习者案例:
11月2号,小王看到了商务部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鼓励家庭储备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小王一看,心想这难道是要打仗了吗?赶快发给小刘,并跟小刘说:赶快屯米呀。
小刘说:“小王,没事的。你看文章的结论是让我们屯生活必需品,那我给你分析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第一,你看现在疫情依然有,不知道哪天疫情在哪里爆发了。我们屯一些生活必需品,当真正有疫情被隔离的时候,我们在家屯米的情况下,一方自己不会焦虑,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疫情志愿者的负担,不用他们天天送粮食。
第二,因为疫情,我们整个国家的消费经济不景气,国家这样说,也可能是想刺激消费水平。
第三,国家让我们屯生活必需品和我们双十一屯必需品有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要用的时候就直接可以拿,不用等没了急急慌慌在淘宝上买快递也不能马上到。和双十一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双十一屯必需品是我们主动的,国家让我们屯的时候我们是被动的。”
小王说:“小刘,听你这么一说,我豁然开朗,就不那么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