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设定学习目标】
大家好, 我是大蓉,欢迎大家来到我的2-2练级场,今天我给大家拆解的片段来自这本《PET父母效能训练》,主题是“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通过“行为+感受+影响”的表达方式,给孩子传达信息,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意图。
为了方便接下来学习过程中的讨论环节, 我们先做一下分组。
【主题】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片段来源】《 PET父母效能训练》P104-105
【R:原文片段】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当孩子做出了不被父母接纳的行为时,父母通过“我——信息”的方式表达,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孩子接受。即通过行为+感受+影响的表达让孩子乖乖听话。
(Why)父母通过“我——信息”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是站在了跟孩子同等的位置,没有利用父母的权威,这样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容易理解,做出改变。
如果利用父母权威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与父母的对抗和不合作,或者继续之前的行为,或者被父母吼了以后表面接受,实则在心里堵上了与父母沟通的渠道。
(How)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描述孩子的行为。客观地把孩子的行为描述一遍,不要带任何的评价。比如,“你看到你把饭洒了一地,桌子上有饭,地上也有。”
第二,说出父母的感受。比如,“我有点担心,也很着急。”
第三,说出真实的影响。“你不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个子长不高,妈妈着急地晚上睡不好,而且饭粒掉在地上也很难弄干净,增加了我的工作时间。”
(Where)这个技巧不仅适用于与孩子的沟通中,而且也适用于社会交往中的沟通场景;但是不适用于对方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时,这时,我们应该直接指出来或者打断。
这三个方面的顺序不需要特别固定,只要表达出来就可以。
比如,有一次带孩子在外面玩,他们在玩追人的游戏,经常换场地,刚开始,我说以后每次换场地要跟我说一声,但是玩得正高兴的孩子总是忘记。后来,我跟他说:“你玩游戏换一个场地,我一抬头就不见你了(行为),人太多,我总要找好长时间才看到(影响),我很担心你,怕你被坏人带走了(感受)。你下次换场地能不能告诉我一下?后来,他每次换地方都喊我一声。
在这里,我就是运用行为+感受+影响的方法。
(预防异议)也许有人会说,说着是挺简单的,但做起来难啊,这么多步骤,有情绪的时候一下子肯定说不全。
其实这很正常,对于从来没用过这个方法人来说,刚开始一下子全部说完,是挺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可以慢慢来。先从说第一点开始,习惯了以后再加上第二点,循序渐进,最终你会发现,自然而然地,你就掌握啦!虽然一开始会比较费劲,但是只要你开始了第一步,就会看到希望。
【A2】分步催化1
我们今天学习了运用“我——信息”的方式让孩子听话照做,其实在所有的人际沟通中都可以运用,即当他人对我们做了不可接纳的行为时,我们用行为+感受+影响三个步骤表达,让对方接受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做的哪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窝火或者控制不了想发脾气呢?比如教养子女、交待工作、业务沟通等等……请大家思考并想出一个具体的场景。
未来一个月内,跟谁,去说一说,他的行为让你感到窝火想发脾气的事情。给大家2分钟时间。请**小伙伴分享。
分享者叶丹:未来一个月内,跟老公聊孩子的事情,会感觉沟通不顺畅,老公总是没有回应,自己很恼火。
【A2】分步催化2
确定好了具体的场景,接下来,我们运用今天拆解的“我——信息”的表达方式来向他表达。
分享者今吾渔:
场 景:孩子晚上出去打球,不上晚自习,说了很多遍没有效果。
运用今天所学会这样讲:你晚上出去打球,不上晚自习(行为),对这件事我感学很伤心,也感觉很愤怒(感受)。你这种行为对我也造成了影响,因为你学习的问题,老师也会给我打电话沟通,也会增加我的负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