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谢丹,我的2个标签。15年HR,一级拆书家。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拆书现场。现在我们先分组,方便等会儿的小组讨论。今天推荐的书籍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
《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撰写,这是一本专门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解决家庭冲突,实现双赢的经典育儿书。
相比其它育儿书,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冲突问题。并提供了解决冲突的实战方法,这些方法包含但不限于有“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等等。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减少家庭战争、双方少发脾气,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今天给大家分享本书第六章节的内容:用“我—信息”这个公式与孩子沟通。学习这个片段:可以帮助大家在没有彼此的言语伤害,让孩子肩负起责任,最终改变孩子的行为。
今天,在跟随我完成本次便签的现场学习后, 当我们再遇到无法接受对方某种行为的时候,可以用“我-信息”的沟通公式,最大程度的避免相互指责而引起双方斗争。
现在,先请小伙伴们阅读片段,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看完的小伙伴可以抬头示意一下。
R原文片段:“我—信息”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行为+感受+影响
一、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
贴标签或评判:“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二、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者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所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他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父母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激,并用“我—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个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些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收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晚些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的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的困扰。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大家基本上看完了。下面我来讲解一下。
【what】
今天我们学习到的“我-信息”这个表达公式,由“行为 感受 影响”三个部分组成。
【how】
具体步骤如下:
一、描述你看到的现象,你不可接纳的行为:主要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简单描述,而不是对这种行为的贴标签或评判。
二、说出对方行为带给你的感受:说出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引发的感受。如伤心、难过、着急都是我们的感受。
三、他人的行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
反馈他人的行为给我们造成的具体而实际的影响。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会给你带来的困扰。
【why】
之所以和大家分享这个片段,在我们教育小孩的过程中,小孩的行为千奇百怪,无能为力感,一直会困扰着我们。
我们可能会遇到:孩子在学习上畏难,不愿意多做一点作业和习题,作为父母,你提出要求,他们就反抗、争吵、哭闹甚至在家里搞破坏,比如摔门等等。
我们也许经常遇到:小孩在做作业的时候,不按照标准答案完成,直接作业帮或者只按自己理解的意思。不面对这些糟心的问题,你会如何处理?
【不这么做的坏处】
面对孩子的吵闹,如果我们经常
【常见做法1】一种是隐忍,讲道理。孩子起初会顺从,时间长了小孩会在你不断退让中,不断挑战你的底线。
【常见做法2】另一种是使用“你-信息”的沟通模式。立马指责,语言伤害,你-信息宛如伸出食指-指责、数落对方的错误。给孩子造成自尊心的伤害。
若我们使用“我-信息”这个沟通公式,可以明确告诉孩子,他的哪些行为是你不能接纳,并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对孩子施加影响,改变他当前的行为。
【反例】举个例子。
国庆期间,有4天洋洋需要上课,小孩反感补课故意拖时间,导致连续2天迟到。
第三天,眼看又要迟到了,我直接对孩子吼了起来:“你就是慢得死,乌龟都比你快,都是你在拖时间。”孩子直接怼我:“我就是故意的,天生慢。迟到正好就不去上课了。”我内心咯噔一下,心想,我又使用“你-信息”的沟通公式,给他贴标签,还被他威胁,怎么可能不吵架呢?究竟如何说,才能让孩子听呢。
【正例】
还是拿上面我那个例子举例。
第一步:描述你看到的现象。我走到孩子旁边,蹲下来对孩子说:“妈妈刚才着急了,你看我们总共才4天补习班,一共有10个孩子,你连续迟到了2天。导致所有小孩上课都要延时。”
第二步:表达感受。“我担心你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更担心你成为一个不守时的孩子。妈妈很伤心。我希望洋洋是守时的孩子。”
第三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会引起哪些影响。“你的迟到已经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妈妈希望你能够按时上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谈话结束后,到了第四天,洋洋早早收拾好上课的书本,急急忙忙对我说,走吧,老妈,我们别迟到了。
经过沟通冲突,我有很大的感触。如何把话说清楚,真实表达自己,给对方会带来不同的反应,如何讲,孩子才会听,真的很重要。
【适用边界】
这个表达方式,不仅适用父母和孩子、也适用于上级和下属、夫妻之间等,但是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比如婴幼儿(3岁以下)的人群,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能使用,可以考虑其他的沟通方法。
【A学习者拆为己用: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显像提问法
我们读过了拆页,了解了“我-信息”方法模型,那么,先请大家回想一下最近一周,您有哪些事项是用的“你-信息”也就是会用“你怎么样的话语“来和他人沟通。比如:到了季未各部门本该按时提交季度工作计划和当季绩效评分表,却已经拖了2天了?或者,周未在家,家中已经一周没有拖地和收拾了,老公悠闲葛优躺?这些场景是否似曾相识,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给大家5分钟的讨论时间。写在便签纸上。(请在小组内分享)。
【现场学习者分享】
伙伴分享1:今年放暑假的某一时间,女儿已经15岁了,喜欢睡懒觉,每天都不吃早饭,足球训练也迟到。我很生气,每天都是吼着出门,亲子关系变差。
【A1+反思加工】
大家已经回想起了好几个适合使用“你信息”的场景,那么现在,假设你能够穿梭时光机,再回到过去,使用我们今天学的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你会怎样表达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可就刚才的例子进行应用。
【现场学习者分享】
事件:暑假里女儿睡懒觉,每天都不吃早饭,足球训练也迟到。说过几次也没用。
我现在会这样讲:女儿你每天不吃睡懒觉导致没时间吃早饭,训练也迟到(行为),催促你去训练场的状态,让爸爸担心,我希望女儿变得更好(感受),这样会影响你的身体发育、也耽误你的足球训练。(影响)
【结语】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