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2021-11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

开场:

【自我介绍】

小伙伴们,大家好!

我叫马如全,是今天的拆书家。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

第一个标签,目前我是一名java开发程序员,负责网站后端代码的编写。

第二个标签,我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拿到了中科院、职业资格认证的证书。

第三个标签,我现在是拆书帮的二级拆书家。

欢迎来到今天的拆书活动现场。

【分组】

为了保证大家的学习效果,我们分一下组。我的左手边一组,右手边一组。

【场景介绍书】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场景-提问-影响-解决4个步骤。

【事件】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情景:

1. 你想请朋友帮忙,朋友说自己有事拒绝了你。你可能随口会说“平时我还帮你呢,怎么一让你帮忙就有事!”

2. 你想请老公帮你收拾房间,对他说“你怎么不帮我收拾房间呢!”他帮你收拾的同时似乎还赌着气。

【提问】

大家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当你表达出请求后,对方的反应是什么呢?

当你被拒绝后,你是如何回应对方的?对方的反应又是什么呢?

【影响】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将请求与命令混淆,可能让对方感受到被评判、指责甚至是道德绑架,让对方与你的关系陷入紧张的境地。进一步引发冲突、争吵,让我们不仅得不到帮助,还破坏原来的关系。

【解决】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畅销书。它可以疗愈内心深处隐秘的伤痛,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让彼此的交流更顺畅。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拆页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区分请求与命令”。这个拆页告诉我们在沟通中如何正确的区分请求和命令,减少冲突,从而使沟通更加畅通。

【学习目标】技能点: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和界定,现场学习者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使用(行为)“回应请求法”。在向他人提出请求遭到拒绝后(澄清),使用“回应请求法”表达自己的请求,解决被对方误解成命令的问题(界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我们进入拆页的学习,请大家花2分钟阅读原文拆页内容,阅读完以后,大家可以抬头或举手示意我一下。

【R原文片段】:原书拆页【R】为Why或者是What的内容,或原文一个完整的案例。(I中写出HOW,从书中其他部分或原文提炼)

主题】:区分请求与命令

【拆页来源】:《非暴力沟通》p74-p75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杰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说:“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现在还不好说。我们需要根据珍妮没有同意时杰克的反应来作出判断。假定她回答说:"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如果杰克接着说:“你这人真自私!”那么,他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因为他并没有重视珍妮休息的需要,而开始指责她。

以下是对话以另一种方式展开:

杰克:“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

珍妮:“杰克,我真的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找别人好不好?”

杰克一声不吭走开了。

珍妮发现杰克不太高兴,就问他:“你怎么了?”

杰克:“没什么。”

珍妮:“我觉得你好像有心事。来,说说看。”

杰克:“你知道我孤单极了。你要是真的爱我,今晚就会留下来陪我。”

在这段对话中,杰克仍然没有重视珍妮的需要,而是认为珍妮不再爱他。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反之,如果杰克尊重珍妮的感受和需要,那么他所表达的愿望就是请求而非命令。这时,杰克也许会说:“珍妮,你的意思是说,你已经很累了,今晚需要休息?”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举出来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等。

【What】

好的,我看很多伙伴都已经看完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个拆页。

这个拆页讲述的是请求与命令的区别,片段中案例是杰克向珍妮表达请求,被珍妮拒绝,这时杰克的回答将决定请求是否变成命令。杰克的回答没有重视珍妮拒绝的原因,让珍妮感到请求变成了命令。结果将一件小事,升级成珍妮不爱他的大事,很可能导致分手。

我们会发现,如果请求被拒绝后,不能恰当回应,不仅得不到帮助,还会破坏原来的关系,让问题升级。

那么什么是请求,什么又是命令呢?

【概念辨析】

根据对拆页的学习和理解,总结出:

请求是给对方选择的权力,对方可以有拒绝的权力。当对方拒绝时,请求者应该以理解对方的心态接受被拒绝。为了不让对方感受到压力,还需要重视、同理对方拒绝的原因。

如果请求被拒绝后,你通过向对方指责、批评或引起对方的内疚来达到让对方帮助你的目的,这时请求就变成了命令。

这么说大家是否能够理解请求和命令之间的区别了吗?

学习者回应:___理解了___

为了便于大家更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做几个练习,看下面几组对话哪个是请求还是命令,来进一步区分二者的不同。

练习1妻子说:你帮我把垃圾倒了?

老公说:我现在实在太忙了,你不可以自己倒一下吗?

妻子说:我倒的话,还用得着你吗!

大家觉得这个是命令还是请求呢?是命令。

学习者回应:命令

拆书家回应:是的,我们会发现,妻子在发出请求时,语气是不是本身就有命令的口吻,一点儿也不客气。

练习2:同事小李说:可以帮我倒杯水吗?

小张说:不好意思,我现在太忙了。

小李说:我也没看到你忙啊!

大家觉得这个呢?是命令。

学习者回应:命令

拆书家回应:是的,小李回应小张的拒绝时也没有重视、同理到小张。

练习3:开小卖铺的老李对朋友说:我今天有事,你可以帮我看一下店铺吗?

朋友说:我今天太累了,你如果需要找人帮你看店,那找别人好不好?

老李说:你的意思是说,你今天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一下,是吗?

朋友说:是的。

大家觉得这个呢?是请求。

学习者回应:请求

拆书家回应:这个例子既在表达请求时,很客气,又同时重视了拒绝的原因。

【反例】上周在公办室,同事刘涛想让张瑞帮他把评审报告网上下载下来。于是,他说:“张瑞,把视频转码的测试报告下载一下给我。”张瑞正忙:“我现在很忙,测试报告那么多,你是要哪个版本的!”。刘涛的回应是:“肯定是最新的啊!”张瑞甩嘴:“我这么忙,你自己不能下?”当时公办室一阵尴尬的气氛。刘涛觉得很没有面子,但也只好失望地说:“我这边网络不通,行吧行吧,我再想办法吧!”

【how】技能点:【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我们学习了这个片段,我们如何正确的表达请求呢?根据原文案例,我将步骤总结为以下二步骤:

第一步:客气得表达请求。

我们要以客气、给对方选择的请求,而不是以生硬的口吻,粗暴地发号指令。

比如结尾可以用:“可以吗?”、“可不可以呢?”、“好不好呢?”等有选择余地的词。

结合以上案例,刘涛可以说:“张瑞,你帮我把最新的测试报告下载一下,可以吗?”

第二步:重述对方不能说是的原因或需要。

当对方回答的是拒绝的意思,这时为了不让对方感到是命令,你需要重视对方拒绝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案例,刘涛可以说:“你的意思是说,你现在非常忙,没有时间,是吗?”

这样请求过程才算完整,也避免了将请求变成命令的风险。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请求和命令,我再做一些举例说明。

1.小红对男朋友说:你周末可以多陪陪我吗?

男朋友说:这周末要加班的,没有时间啊!

小红沉默了,一脸不开心。

这是请求还是命令?

学习者回应:命令

拆书家:是命令,引起了对方的内疚。

2.妈妈对孩子说:孩子,可以帮我打扫一下卫生吗?

孩子说:我还要写作业呢。

妈妈说:这么长时间你不写作业,现在让你打扫一下房间就又要说去写了!

这是请求还是命令?

学习者回应:命令

拆书家:是命令,有点儿责备的意思。

3.同事老李说:小明,把桌子上的文件整理一下!

小明很纳闷一脸懵说:我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呢?

老李意识到刚说话在直,便柔和地说:你是说,你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是吗?

小明说:是的!

老李说:好的,那我自己整理吧!

这是请求还是命令?

学习者回应:请求

拆书家:刚开始是命令,后来变成了请求。

【where】

请求他人的帮助是生活中经常需要的事,特别是在职位平级或面对我们尊重的人,就需要注意将请求与命令区分清楚。比如夫妻、同事、朋友、同胞等。

如果是在上下级关系或需要建立权威的场景下,就需要用到命令。比如军队、医生或专家的叮嘱、领导向下级发命令等。

【可预防的异议】

讲到这里小伙伴可能觉得,请求对方是希望对方满足自己的,当对方拒绝时自己心里是失望、愤怒的,导致条件反射地指责对方,很难控制。确实会有这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意识到:对方再应该帮助你,也有拒绝的权力,我们也应该尊重对方的选择,这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另外也需要利用正确的请求方式,让原本的关系得到保障。

好的,我的解读就到这里,大家都已经理解了吗?

学习者回应:__理解了___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催化学习者应用】

我刚才已经跟大家分享了正确地表达请求,避免将请求变成命令的方法。

那接下来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会遇到哪些需要请求别人帮助的场景呢?

比如:你需要老公帮你洗衣服。你之前会直接说:“把衣服洗了!”老公表面上是答应了,但总感觉到他不高兴。为了不再让他觉得是命令他,你该如何表达呢?

或者:你不在公司,但需要马上把报告交上去,于是你请同事帮忙。对方很可能也很忙,你又该如何避免命令式的请求呢?

或者:因为最近工作特别忙,你想请婆婆去接下放学后的孩子。平时你们很少交流,突然的请求很可能让婆媳之间产生矛盾。为了避免这种可能,你该如何表达请求呢?

请各位自己编一段小故事,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人物需要向其他人请求帮助,为了避免将请求变成命令,根据“适度请求法”的两个步骤。将故事写在便签上,给大家时间3分钟。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3分钟后我们请一个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他的剧本。

学习者分享:__王芳____

场景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

场景:

王芳看到女儿的房间里很乱,吃过的剩盘子放在桌子上不收拾,地上还扔着脏袜子。作为妈妈的王芳向躺在床上的女儿提出了请求。

王芳看到后非常生气,说:“月月,为什么这个床上会有这样的盘子!地上还有袜子!呃,你就不能收拾一下?”

女儿不耐烦地回答:哎呀~我正忙着呢,一会儿收拾就好啦!

过了一段时间,王芳再次来到女儿的房间,发现还是没有收拾,然后更生气啦!

[利用“回应请求法”后]

下周王芳再看到女儿房间有这样的情景,就会这样做:

王芳一改曾经命令式的祈使句,说:“这看盘子、袜子的这种状况啊~你是不是可以好好把这个收拾一下,好不好呢?”

女儿回答:我过会再收拾。

王芳离开房间,过了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女孩的房间后,发现盘子、袜子还在那里。

王芳也一改曾经的生气,而是以理解孩子的口吻,和女儿确认感受和当下的需要,说:“我看到没有收拾,你现在很忙,你过一会儿再收拾,是吗?”。

女儿会说:“是的”

王芳仍然平静地回答:“好的,如果有时间了,收拾一下就可以了。”

区分其中的请求和命令:

命令:“月月,为什么这个床上会有这样的盘子!地上还有袜子!呃,你就不能收拾一下?”[以责备的口吻,直接命令女儿达到收拾房间的目的]

请求:“这看盘子、袜子的这种状况啊~你是不是可以好好把这个收拾一下,好不好呢?”[客气得表达请求]

请求:"我看到没有收拾,你现在很忙,你过一会儿再收拾,是吗?”[重述对方不能说是的原因或需要]

【结尾】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对于“回应请求法”的二个步骤:

第一步:客气得表达请求。

第二步:重述对方不能说是的原因或需要。

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如何正确的表达请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小伙伴在今后的生活中,向他人请求帮助时用正确的方式回应他人的拒绝,以避造成对关系的破坏。

请大家为我这次的分享以洋葱和苹果的方式给予评价,再次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