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田浩毅,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第一,我是一名国企智库工作者;第二,我是一名拆书家;第三,我是一名学习者,希望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充实知识、提升能力。
今天我分享的这本书是采铜的《精进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采铜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活跃在知乎上的一位心理学大咖。《精进》这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阐述了个人成长和提升的路径,解答了大多数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自我成长问题。
这本书在2016年首次出版时就非常畅销,位居当年亚马逊中国年度编辑推荐图书畅销榜第一位,并且在当当、京东和豆瓣等平台均被评为年度畅销书籍和年度受关注图书。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抱着一种“这个事情做得还不够尽善尽美,我需要再打磨打磨、思考思考”的想法,但是最后发现自己一直在思考、在做准备,但就是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去做这件事,结果没有形成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产品。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么样去做呢。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就是形成“往前一步”的自觉,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先形成一个初步的产品,然后根据反馈反复迭代优化,直至达到标准。
那请大家看今天的拆页,给到大家一分钟时间,看完的小伙伴请抬头向我示意。
这样,我先来给大家分个组,方便一会各位小伙伴有充分的交流机会,今天我们一共有10位小伙伴,那我们分成2组:每5个人为一组。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在学习、练习,在完成习作,却不是创造出“产品”。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完成”过什么东西。可精益创业的思想是说,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
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吧。我们可以看到,拆页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当中包含着一种“未完成”的思想惯性,从而让我们欠缺了“往前一步”的行动自觉。
那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在无时无刻地给我们灌输着必须好好学习,好好练习的思维模式,而这种学习也好、练习也罢,都只是让我们能够应对各种考试,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仔细想一想,这种模式并没有让我们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些产品。一方面呢,在这种思维模式的熏陶下,当我们步入工作当中时,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时刻要先做准备的思维定式,无论做任何事,都是我先学习、先积累、先练一练,等到完全觉得完美的时候,再着手去做。但是人无完人,我们的能力总会有短板,肯定会有我们思考不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可能真的完全准备好,这就会导致我们一直都没有真正地产出过什么东西,经验和能力的增长也就有限。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学习、积累的东西越多,就会更加陷入所谓的“完美主义”的泥沼里,我们会畏惧可能出现的失败,就会觉得做起事情来思前想后、顾虑太多,总是没办法真正放手去做,也就是行动力严重不足。
那么,该如何去做呢,原文中给到一个方法,就是加粗的部分,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可以先做出一个初步的产品,然后展示出来,让客户、让市场进行评价和反馈,我们根据反馈的意见,持续迭代调整,形成最终的成品。这样做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是能够快速地找出短板、找到差距,我们的能力也就会提升得更快。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步骤:
1、根据最低标准,做出一个初步的产品;
2、将其展示出来,收集外部的反馈意见;
3、根据反馈,进行产品的迭代修改;
4、重复第2、3步骤,直到产品达到预期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关系到他人生命健康、国计民生以及对产品的精确性要求非常严格的行业中,比如医疗卫生、电力包括航空航天这种行业,它的产品就一定要不断精雕细琢、不断进行试点之后才能开始应用实践,不能贸然随意推出一款新产品。
那么,接下来我分享一个自己的案例。在18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关于情报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怎么在平台型智库建设中应用的研究。当时做的时候一直有一种观念,就是要想做出好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在积累更多知识、做更加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能开始做。于是我开始学习这里面的一些知识,但是每看一点东西,就会发现我之前做的研究框架这边有点问题,那边需要调整一下,觉得自己还是没考虑充分,现在做肯定做不好。于是就陷入一种时刻在做准备的循环之中,结果整个18年都没有做出一个成型的成果。
后来在19年初的时候,我的领导找我谈这个事情,告诉我说不管你做的怎么样,反正先做一个出来,后面慢慢再调整。于是我按照上面的四个步骤去做。首先,我按照当时确定的研究框架先做了一个初步的东西;其次,把初步研究成果向领导、同事和专家进行了汇报展示,认真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再次,按照这些反馈意见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优化迭代;之后我反复向他们做出展示,一次又一次收集反馈并且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经过了多次迭代和优化,我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优秀的成果,也在当年的上海地区科学技术情报奖评选中得到了二等奖的奖项。
这个案例对我的启发还是非常大的,就是必须要把自己的产品先做出来,否则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自己在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也就无从谈起提升自己的能力了。
接下来呢,请大家想想自己在近一个月内,有没有你想去做的一件事情或者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比如写一篇文章、做一个项目的推进方案等等,但是你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充分,所以一直都没有真正去做。请在座的小伙伴们按照刚才的分组,在小组内分享。我们有5分钟的时间给到大家。
学习者朱小姐姐:几年前的时候,我当时想写小说,当时写小说就想要写哪个类型的小说,当时是看了一些诸如别人教你如何写小说,然后就是看完你就会写小说等等诸如此类的书。然后看完之后,你就把这些其实原本可能要用来构思你小说的那些时间精力,都放在去看那些文章和书了。但是其实看完之后,对你去动笔写小说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大,然后这个时间也就是拖了,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然后可能写出来也不太好,然后就一直拖着这个事情。
好,非常感谢我们的小伙伴,是一个非常棒的分享。
现在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明确了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的观念和四步骤方法,那让我们重新来想一想,如果再遇到刚才谈到的这个事情时,我们要怎么做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并在纸上写下你的具体应用,给到大家3分钟的时间。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还是请刚才的小伙伴分享一下她打算如何去做。
学习者朱小姐姐:还是写小说这个事情,我接下来打算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就是在之后的半年内把当年想写而一直没有写的小说写出来。首先,我会按照今天学习的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的方法,在明确小说的主题之后,先去写出来一个初步的框架和初稿,而不是一直在脑海中思考我要写什么,怎么写。第二呢,在写好初稿之后,我会把初稿发给我的一些朋友和一些读者,让他们去看,去评价我写的东西,然后很认真地去听取他们对我这个小说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呢,我会按照他们的建议去不断修改小说的内容和细节。最后,在每次修改完之后我会继续发给他们,不断听取意见并且去修改,最终形成让我满意的一本小说。
谢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好的,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了,谢谢各位小伙伴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