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一、分组及自我介绍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拆书活动,为保证学习效果,我把我们现场的同学分成两组,这边一组,这边一组。
我叫杨丹,我的三个标签:职业女性、二级拆书家、教练传播者。
二、拆页关系及目标
今天我们会一起学习两个拆页,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拆页1是“同理心”,拆页2是“知觉检核”,这两个拆页是递进关系。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希望大家不仅能够学会运用“同理心三步法”表达出同理心,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同时还能够运用同理心更好的实现“知觉检核”,保证和对方理解的一致性。
目标1--学习者在这次拆书活动中,能够运用一次“同理心三步法”表达出同理心,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更准确的了解到对方,从而增进彼此关系。
目标2--学习者在这次拆书活动中,能够运用一次 “知觉检核三步法”进行沟通,并针对解决“知觉检核”实施的一个困难点进行一次共创,形成解决方案。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技能点:【介绍图书】
【事件】同事A在工作中因为事情没做好受到领导的批评,心里不舒服,会找其他同事诉苦抱怨。这时同事B听完想安慰对方不要太在意,谁知同事A更生气了,两个人几天都没有好好说话。这时同事B认为自己也是一片好心,同事A怎么这样的态度,同事B自己也生气了。
【提问】不知大家类似的经历有哪些呢?当时你是怎样应对的呢?对方的反应又是如何呢?长此以往,会给你带来哪些后果呢?
【影响】在工作中,因为自己表达不当,让对方感觉不被理解,或者被质问,从而造成自己被误解,让对方产生了对抗和防卫,使得沟通没有效果。日积月累,就会影响到彼此之前的关系、感情,产生很深的隔阂,慢慢的变得陌生。
【解决】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它可以帮助我们来应对以上的情况。这本书有很多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包含沟通方方面面的名词解释,也有很多丰富的沟通技巧可以学习,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相关的影视剧,通俗易懂。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这本书中介绍的“同理心”、“知觉检核”去处理和应对,从而帮助我们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R原文拆页一:2分钟
【主题】:同理心
【拆页来源】:《沟通的艺术》 P135
同理心( empathy)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也许我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知觉,但若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的确可以更了解世界对他的意义。
当我们在使用同理心这个词的时候,它包含三个面向:第一,同理心包含获得观点( perspective)——一种采用另一个人观点的尝试,这需要中止你的论断,将自己的意见放在一边,同时试着去了解对方。第二,是同理心的情感( emotional)面向,使我们更贴近地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恐惧、喜乐伤心等感觉。同理心的第三个面向是真诚地关心( concern)对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对方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更进一步,真实地关心他们的福祉。
I环节拆书家讲解引导10-15分钟:
好的,我看很多伙伴都已经看完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个拆页。
【概念辨析】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提问】(提醒:接下来的讲解会有和大家的互动,请大家积极配合)
提问:我想问一下各位小伙伴,片段中讲了一个什么概念?
回答:同理心。
【概念讲解】
是的,从拆页中可以得到,同理心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获得别人的观点,同时中止自己的论断;
2、贴近对方去体验别人的感受,感受对方的感觉;
3、真诚的关心对方的需求。
【提问互动】+【易混淆的概念】
我给大家列举了就一个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法,邀请大家来感受一下是否符合同理心的特征。
举例背景:销售部小张在准备半年度汇报材料,需要财务部小孙配合导出一些数据,小张认为这些数据都是现成的,导出来花不了一两个小时,但是财务部小孙一直说事情多没时间,一周了也没给出来。小张很生气,就和小于抱怨:“你说就那点数据,要我导,也就一会会的事情,一周了都没给我,我觉得财务部小孙就是故意不配合,气死我了。15号汇报,我本来希望是10号就把材料弄好,后面可能出差就没时间了。现在都8时间号了。”
第一种:
提问:小于对小张说:“我觉得小孙人不错,可能真的是没时间,不会故意不配合的,我想可能是你误会了。”这是同理心吗?
回答:不是。
提问:这是小于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是小于自己的论断。那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这种行为呢?
回答:评论。
提问:是的,更多的是基于小于自己的评论。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对方感受会更好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下评判,保持中正,重述对方的观点。
第二种:
提问:小于对小张说:“你为这个事情生气不值得,我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同理心吗?
回答:不是。
提问:是的,小于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体验对方的感受,感受对方的感觉,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那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这种行为呢?
回答:建议。
提问:是的,我们出于好心给了对方建议,但是并不是对方需要的。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对方感受会更好呢?我们这个时候可以先去和对方确认他的感受,让他感觉被理解,而不是着急说做其他的。
第三种:
提问:小于对小张说:“小孙怎么这样,太过分了,为什么不能早点给你,又不是什么难事,不知道你要出差啊?” 这是同理心吗?
回答:不是。
提问:那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这种行为呢?
回答:安慰。
提问:是的,这是安慰。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只会让小张更生气,并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第四种:
提问:小于对小张说:“你汇报需要财务部小孙给你数据,一周了她都没有导给你,你感到很生气,因为你觉得她是故意不配合,是吗?你担心后面会出差,希望提前把汇报材料准备好。”这是同理心吗?
回答:是的
因为小于首先感受了对方的情绪—生气,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获得对方的观点—对方故意不配合,真诚的关心对方的需求—希望早点把材料准备好。
从上面四个场景中,我们对同理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将同理心定义为:
同理心是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获得对方的观点、体会对方的处境、感受,真诚的关心对方的需求,但是理解对方并不代表认同对方,保证中正。
【why】
在工作中,对别人产生同理心,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坏处)如果沟通中一直没能好好应用或者没有体现出同理心,会让对方在心中觉得不被你理解,或者感到被你指责,从而恶化了人际关系。(好处)如果你能够一直运用同理心,则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对方的世界、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
【how】
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个拆页,我们从上面的片段和案例中体会到了同理心具体的特征和表现,那么怎么做才能表达出同理心呢?为了方便大家在实践中更容易操作,我结合原文将“同理心”总结为以下三步:
1、确认感受:这个过程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对方的感受,比如开心、难过、生气等。我们可以这么问:“你是不是觉得/感到……(感受)?”也可以根据情况,加上:“如果换做是我,我可能也会感到……。(感受)”
2、了解想法: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放下评判,保持中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设想他真正的想法、或者观点。我们可以这么先问自己:“假如我是对方,会是什么想法或者观点让他有了那样的感受呢?” 然后再和对方确认:“你之所以感到……(感受),是因为你认为……,是吗?”;“你之所以觉得……(感受),是因为你认为……,是吗?”。
3、关心需求:这个过程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对方会需要些什么,并尝试说出来。我们可以这么说:“你希望……(需求),是吗?”“你是需要……(需求),是吗?”
【反例】
年会公司有文艺表演,本来同事小于是主角,但是为了造型好看,就把小于换成了小杨,小于很不开心,觉得是别人嫉妒她,于是和我抱怨了几句,我听了以后,就对她说:“不就是一个表演吗,有什么主角不主角的,再说大家都在吃饭,上台也就几分钟,谁看啊,又不拿奖,谁在意啊。”谁知小于听了很生气的说:“不拿奖,没人看,我也在意,我就是要当主角!”然后就气呼呼的下了楼,好几天都不爱搭理我。
假如时光倒流,再回到那个时候,我就会利用“同理心三步法”和小于这样沟通:
我会这么问小于:“文艺汇演,他们把你换成小杨,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生气?如果换做是我,我估计也会很生气。(确认感受)你生气是你认为换成小杨不是造型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们嫉妒你,是吗?(了解想法)你很在意自己是不是开场舞的主角,是吧。” (关心需求)
【where】
在工作中,同理心应用很广。无论和同事,还是和领导的沟通中,在我们期望让对方感受到我们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思考他的处境,体会他的感受,让他感受到你理解他,从而放下防卫之心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同理心”的三步法,使得沟通更顺畅,增进彼此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不需要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站在他的立场上理解他,就不适用了,比如对方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定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处理时。
【预防异议】
有人会说同理心是不是会让自己变的没有原则?对方说什么,你都是“好,好,好”。不是的,同理心是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并不是要求你必须赞同对方的意见,认同对方的行为。你只有先理解了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世界。
好的,我的解读就到这里,大家都已经理解了吗?学习者回应:理解了。
A学习者拆为己用:学习者拆为己用:
说了这么多,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现在进入演练环节。学以致用,实践是最好的学习,请大家给自己设定一个未来可以用到“同理心”的场景,比如:同事和你在聊天的时候,她向你抱怨领导苛刻;孩子放学回家,向你诉苦,说今天被老师冤枉了……请各位自己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部分对话使用“同理心”的四个步骤,摘要写在我提供的表格上。大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五分钟后我们请一个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他的剧本。
学习者小王分享:
场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概述
我有个同事,是部门协调员,他们是做医药行业,公司要求出去培训需要有资质。但是公司的培训人员经常做完培训,和客户把字签了,才发现没有自己没有资质,这样是不合规的,日期不对,然后他们就让我的同事部门协调员想办法解决。我的同事觉得很烦,很生气。因为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周都在发生,下次她再来找我抱怨的时候,我会这么说:
第一步、确认感受
他出去培训都不确认自己是否有资质,然后培训完了才发现没有,把这个弥补的责任转移都你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怪生气的!
第二步、了解想法
你觉得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还对你态度很强硬,自己不解决,就让你解决,他太不负责了,让你很生气。
第三步、关心需求
你希望他能够培训之前确认自己是否有资质,如果没有的话,提前找你去协调解决,而不是事后让你想办法。
学习者吴琼分享:
场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概述
每周五孩子回来都会抱怨学校的饭菜难吃,说学校不负责任,不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每周五他都会抱怨,下周五他在抱怨的时候,我会这么说:
第一步、确认感受
学校的饭菜太难吃了,你很生气,是吗?
第二步、了解想法
你认为学校不负责任,不关心学生的健康。
第三步、关心需求
你希望妈妈回家多做点好吃的给你吃呢,还是希望妈妈和家委会一起向学校提意见,让学校做一些改善?
过渡
通过刚刚我们的学习及演练,我想大家已经掌握了“同理心”的三个步骤:确认感受、了解想法、关心需求。我们利用“同理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和对方澄清含糊的信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人,保证两个人理解的一致性。比如有一天早晨,你兴高采烈的和同事小张打招呼,谁知小张头也没抬的就走了。你当时想是不是自己得罪他了,又或者认为对方怎么这么没礼貌?后来才知道那天小张家里发生了很重要的事情,他打击很大心不在焉。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拆页知觉检核,这个拆页与上一个拆页在层次上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
学习目标2
目标2--学习者在这次拆书活动中,能够运用一次 “知觉检核三步法”进行沟通,并针对解决“知觉检核”实施的一个困难点进行一次共创,形成解决方案。。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可能有疑问,什么是知觉检核?首先来说什么是知觉,知觉就是我们对人、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第一感官的认知和诠释,因为每个人获取的信息、生理因素、文化差异、社会角色等不同,而导致每个人的认知和诠释不同。比如有的人外向爱说话,有的人内向喜欢沉默,对于同一件事这两种表现行为就会因为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观点,从而可能导致沟通出现问题。
知觉检核,顾名思义,就是对你的认知和诠释和当事人进行检查和核实,而不是你单方面的认为。比如你认为对方对你态度冷漠是对你有意见,其实是对方是因为有心事,情绪低落。这就需要和对方进行检核。
【A1自测】在沟通中,知觉检核是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目的是相互了解。你的知觉检核能力究竟如何呢?今天有一套测试题,请大家回想下自己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字,1分表示与你的情况不符合,5分表示与你的情况完全符合,请在1到5分之间进行选择,总分25分。大家凭第一感觉,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I】解析自测:目标:解释测试目的
好的,我看大家都做完了,
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得分:
【结果】
请总分20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没有。
说明你在沟通中习惯用一种武断的、先入为主的方式进行诠释,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知觉检核,以保证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
请总分10-19分的小伙伴举手:我们今天都是这个范围。
说明你在沟通中会进行知觉检核,但是需要加强。
请总分10分以下的小伙伴举手:没有。
说明你在沟通中能够做到和对方进行确认,并保证自己的诠释是正确的。
原文拆页阅读2分钟:
接下来我们阅读第二个拆页:知觉检核。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拆页内容,阅读完以后,大家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
【主题】:知觉检核
【拆页来源】:《沟通的艺术》P131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心理。知觉检核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I】拆书家引导学习
【强化概念解释】
拆书家:通过阅读拆页,大家总结一下,完整的知觉检核包含哪几个部分?
学习者:三个。
拆书家:这三个内容分别是什么呢?
学习者:行为、诠释、澄清。
拆书家: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学习者:以委婉的方式去询问对方能够降低对方的防卫之心,核对和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不仅能澄清误会,还让对方脱离尴尬,实现沟通顺畅。
【why】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单方面的认为我们的认知就是事实,而不考虑对方的立场,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又不是我,凭什么认为我是这么想的”而引起冲突。长此以往,两个人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坏处)通过“知觉检核”就能够保证最后两个人的理解是一致的,会让对方觉得你照顾了他的感受,有利于沟通的持续。(好处)
【How】
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大家应该对“知觉检核”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方便大家在实践中更容易操作,我结合原文将“知觉检核”总结为以下三步:
1、描述行为:客观地描述你观察到的行为,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像录像机,不渲染、不评判。我们可以这么和对方说:“我看到/听到……(具体的行为)”
2、列举想法:设想导致出现上述行为的原因并列举出来,至少两种以上,可以是自己根据看到的行为做出的主观判断,也可以是你利用同理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设想他真正的想法或者观点。我们可以这么先问自己:“假如我是对方,我会有什么想法或者观点导致这样的行为呢?”然后我们可以这么和对方说:“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还是你只是……,或者因为其他什么原因。”
3、请求澄清:请求对方对你列举的想法做澄清确认,并说出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我们可以这么和对方说:“我很想知道/我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
【正例】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举个我自己和同事沟通的例子。
上周末部门聚餐,大家聊得比较开心,我就一时兴起,当着大家的面说了其中一位同事的一件糗事。说完我有点自责,觉得自己口快了,开的有点过了,于是想聚会结束后和同事一起走,顺便和她道个歉。然而聚会结束的时候,没找到她人,问了才知道她有事先走了。当时我想是不是因为生我的气了,都没和我打招呼。我们关系一直挺好的。我想起学习的“知觉检核”方法,于是按照“知觉检核三步法”给她打了一个电话:
1、描述行为:我和对方说:“活动结束我想找你一起走,才听说你有事提前走了 ,之前你也没和我说(具体的行为)。”
2、列举想法: “假如我是对方,我会有什么想法或者观点导致有这样的行为呢?”我想对方要么是生我气了,要么有急事。于是我和对方说“我想知道你是不是因为我开了你的玩笑生气了,还是你当时有急事,没来得及和我说?”
3、请求澄清: “我很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同事听完我说的话,和我说:“没有生你的气,当时老公打电话说孩子有点不舒服,我着急,一边打电话一边往家赶,就和边上的人说了一下,没来得及和你打招呼。那件小事犯不着生气的。”
我当时就松了一口气,心也放下了,幸好及时和同事进行了确认,不然一夜睡不好,后悔死了。第二天见面万一她正好忙,打招呼没理睬,我又瞎想。日积月累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差。
【where】
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彼此愿意协力合作,我们可以通过“知觉检核”三步法解决疑虑,并确保双方理解的一致。如果对方表达的意图已经很清晰,或者对方不愿意敞开沟通就不适用了。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有疑虑就直接问不就好了吗,干嘛有这么多步骤,浪费时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只是主观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而不考虑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就会让对方因为感到被质问而处于防卫的状态,那么我们就无法了解到对方真正的想法和意图,可能让误会一直存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顾及对方的感受,以更谦恭的方式委婉的去询问对方,核对和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那么我们就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我们开诚布公,有利于达成一致。
A学习者拆为己用:学习者拆为己用:
【微行动学习】
拆为己用,接下来我们一起共创一下,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共有5个步骤:1、明确问题;2、分钟讨论问题本质;3、明确问题本质;4、分组讨论解决方案;5、小组分享。
一、明确问题
好了,我们回顾下知觉检核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互动:1、描述行为2、列举想法3、请求澄清】我想问问大家:以上步骤中,邀请大家想象一下你在实施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从这些困难中找出一个你觉得最难做到, 把它写在便签纸上。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因为我们今天的时间有限,刚才大多数人都觉得“请求澄清”比较难。我们今天就针对“请求澄清”进行讨论分析,可不可以?
【互动】可以。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首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场景下我们会觉得“请求澄清”有困难?比如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邀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场景,然后列举一个这个场景下的具体案例,并把它写下来。
学习者小王分享案例:夫妻之间的
因为今年5月份之前老公现在的工作太忙了,加班比较多,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于是在5月份的时候我们达成共识要老公换一个工作,但是他一直没有行动。于是最近我就找他沟通换工作的这个事情,我就设想了几种可能性,一个是因为找工作太难了,很麻烦所以不行动;一个是现在的工作已经符合他的职业规划,或者还有其他原因。之所以第三步比较难,是因为我确实很想知道他真实的想法,然后我有点咄咄逼人,那天晚上他也很累,不想动脑筋思考,并没有对我的设想给出回复和确认。
学习者漫璐分享案例:夫妻之间的
我自己上班带孩子比较辛苦,所以希望老公给公公婆婆打电话,让他们来帮忙带孩子。老公不愿意。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想让他爸妈过来。他当时没反应。我就说:“你是不是觉得我上班挺轻松的,有时间带孩子?”他说不是的,知道我很忙很辛苦,还说我们得靠自己,摆脱父母。我觉得不对,就问他打过了没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是不愿意告诉我,就说我们自己带好了。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
感谢小伙伴们的分享,因为时间有限,大家看看接下来我们讨论哪一个场景呢?
【互动】就讨论学习者小王的吧。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夫妻之间的,为什么小王老公不换工作的原因进行澄清有困难进行探讨,大家都认为可以吗?
【互动】可以。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
那么请问小王,在这件事情中,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互动】建立一个沟通机制,通过引导帮助老公思考现在的工作对于他的职业规划的帮助,做出合适的选择。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
那么请问小王,当讨论结束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的问题解决了呢?
【互动】列出一些具体问题,或者和他说什么,引导他,确认这个是他能接受的,愿意思考的,递进的沟通下去。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讨论,帮助你建立一个沟通机制,列出一些问题,引导出老公说出真实的想法,把这个沟通递进的进行下去,这就是你想要的是吗?
【互动】是的。
二、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现在我们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刚才的场景中,针对这个困难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觉得“请求澄清”有困难呢?时间大约10分钟。当一位小伙伴提出一个原因的时候,请组内其他小伙伴继续追问。比如对方说:“是因为同理心没有充分做到位。”你可以继续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你同理心没有做到位?”如果对方回答:“不会用。”你可以继续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你不会用?”类似这样,层层问下去,直到找到问题本质,至少要问3层。
【互动】
第一层:是因为我的问题没有问清楚让澄清有困难。
第二层:是因为我的引导不清晰所以让我的问题没有问清楚。
第三层:是因为我带有情绪,有评判,所以让我的引导不清晰。
三、明确问题本质
现在根据大家讨论出来的问题本质只有1个:我们在请求澄清的时候有困难是因为我们有情绪。
四、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就刚刚讨论出来的“我们在请求澄清的时候有困难的问题本质是因为我们有情绪”,结合自己的相关经验,按照之前的分组各自小组内讨论出如何解决的行动步骤。基于小王刚刚设定的目标,我们根据这个目标讨论出行动步骤。讨论好后请小组派代表分享一下。时间8分钟。
大家要注意,解决方案要考虑他的致用性,就是大家可以检核一下这个行动步骤是否一看就懂,一看就知道怎么操作。
五、小组分享
小组1漫璐分享:
目标:在请求澄清的时候消除情绪,让沟通继续下去。
行动步骤:
1、自我平静。
2、聚焦事实,发生了什么。
3、梳理自己想要的目标是什么,对方想要的目标是什么。
4、更换一个新的平缓的沟通方式。
5、询问对方没有做的原因。
小组2小王分享:
目标:在请求澄清的时候消除情绪,让沟通继续下去。
行动步骤:
1、离开现场、冷静下来。
2、利用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设想他的想法。
3、放下要求,接受当下的事实。
4、理清自己真实的需求并表达。
【拆书家反馈】谢谢大家的分享。大家给出的解决方案都很赞。
【拆书家提问和反馈】请问小王,刚刚大家的解决方案能否支持到你呢?你会选择哪一个实施呢?
【学习者小王】支持到我了,我如果这么做了就会很平静了。我选择我们小组讨论的那个实施。
【拆书家提问和反馈】请问小王,接下来你会行动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学习者小王】离开争论的现场。
【拆书家反馈】这次讨论就到这里了,刚刚全靠大家整理出了两套系统的办法,非常棒!今天我们的微行动学习就到这里了。
【A2】下面我要给小伙伴们布置一个家庭作业了。
【特定任务】
本着我们拆书的价值观之一:拆为己用。下面来个课后作业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以致用。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大家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会需要用到 “知觉检核”呢?比如:饭局上小李可能迟迟不来,一桌人等他,你认为他不守时,掉链子;同事可能有几次没及时处理你的邮件,你认为他不尊重你,都可以……大家有想到哪些类似的场景呢?然后应用我们今天学习“知觉检核”三步法进行沟通确认。欢迎本周分享到我们的爱好者群里。
【强有力的总结】
在今天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同理心,大家还知道在沟通中如何使用同理心吗?【1确认感受、2了解想法、3关心需求】是的,只要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思考他的处境,从而更好的理解他们,让沟通更加顺畅。
接下来我们又学习了如何做到“知觉检核”,大家还记得吗?【互动:1描述行为、2列举想法、3请求澄清】非常棒,同时我们又针对“请求澄清”的困难点进行了共创。在知觉检核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同理心去设想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
因为人的认知有差异,同样一个行为,理解却可以千差万别,所以“知觉检核”就是这样一次校准的机会,当人与人之间的误差消除后,更加心意相通,和谐自然。沟通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够学以致用,刻意练习,让自己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
学习者小王课后分享:
今天早晨我让我老公给我爸妈送个东西。他急急忙忙的出门,说没时间让我自己想办法。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最近加班比较多,他有意见,我当时觉得挺委屈,我也不想加班,努力工作不也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嘛。当我准备打电话指责的时候,我想起了刚学的知觉检核的三步法,于是整理了一下思路给老公打了一个电话:
第一步,描述行为。“老公,早上让你帮我给爸妈送个东西,你说没时间让我自己想办法。”
第二步,列举想法。 “假如我是老公,老公会有什么想法或者观点导致有这样的行为呢?“我列举了几个想法,于是问老公:”我想问一下是不是因为最近我加班太多了你有意见,还是你有急事赶着出门没时间呢,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呢?”
第三步,请求澄清。“老公,我想知道你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老公回复我:“老婆,你想多了,我早上要赶到公司开大会,起晚了所有比较着急。我知道你加班很辛苦,晚上我给你做好吃的,好好补补。爸妈东西如果不着急,晚上我回来再去送。”
听完老公这么说,我心里顿时温暖了很多,迈开一小步主动知觉检核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