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技能点: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现场学习者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一、分组及自我介绍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拆书活动,为保证学习效果,我把我们现场的同学分成两组,左手边一组,右手边一组。
我叫杨丹,我的三个标签:职业女性,在一家软件公司上班;二级拆书家;教练传播者。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运用“两步观察法”做一次沟通,避免评论性语言,提升沟通能力。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事件】
1. 正好暑假,有没有遇到孩子早上赖床,叫了好几次都不起,你生气地对孩子大吼“你就是个懒虫!”,孩子也依旧没反应。
2. 因为对方某项工作没有完成好,你很生气的责怪对方“你真是不靠谱!”但是下一次同样的错误照样出现。
【提问】
大家是不是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对方的反应又是什么呢?最终你实现了你想要的结果了吗?
【影响】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如果我们一直给出评论,而不是先给出观察到的事实,可能会让对方感受到一直被评判指责而进行反驳,引发冲突和争吵,从而对方也就无法收到我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了。
【解决】
《非暴力沟通》,也叫爱的语言。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畅销书。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拆页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区分观察和评论”。这个拆页告诉我们在沟通中如何正确的区分观察和评论,减少冲突,从而使沟通更加畅通。
技能点:原书拆页【R】为Why或者是What的内容,或原文一个完整的案例。
原文拆页阅读2分钟:
接下来我们进入拆页的学习。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拆页内容,阅读完以后,大家可以抬头或举手示意我一下。
【主题】:区分观察与评论
【拆页来源】:《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P29-30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会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 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后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的提醒他。
【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来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等。
好的,我看很多伙伴都已经看完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个拆页。这个拆页讲述的是作者马歇尔博士去为一所小学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他是去化解那里的校长和教师们之间的沟通矛盾。最终,他引导教师们表达了对校长的观察事实,从而有效的化解了他们之间的沟通矛盾。在日常沟通中,我们很容易就会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从而使对方倾向于听到批评,引发冲突。
那么什么是观察,什么又是评论呢?
【概念辨析】
根据对拆页的学习和理解,总结出:
观察是描述客观发生的,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等行为或者状态,描述的时候尽量用5W2H;
评论是表达你对这个具体行为或者具体状态的实施主体或者事情本身的看法、评判、分析等。
这么说大家是否能够理解观察和评论在定义上的区别了吗?
学习者回应:有点理解了。
为了便于大家更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做几个练习来进一步区分二者的不同。
练习1:
拆页里第一位教师说“校长是个大嘴巴”。 这是观察还是评论呢?很好,是的,是评论,这是对校长身份的评判。
练习2:
拆页里第二位老师:“校长的话太多了”。这句是观察还是评论呢?这句也是评论。这里说了“太多了”,比较泛泛的,需要有具体的数据。
练习3:
拆页里第三位老师:“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第四位老师:“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在听他讲话”,这两句分别是观察还是评论呢?很好,是的,都是评论。这里“他认为”,“他希望”都是老师们的一种猜测,并不是校长自己的想法,对吧。
练习4:
“这篇作文,你有十个错别字!”这句是观察还是评论呢?是的,这是观察,有具体的数据。
【反例】
上周开半年度经营分析会,下属统计了上半年的销售数据给我,其中有三处错误。因为时间比较急,要改来不及,我就特别生气,对着下属一顿批评:“你什么时候能长长心,每次做点事情都掉链子,真是不靠谱!”下属一脸委屈的望着我,没敢多说话,灰溜溜的走出了办公室。
技能点:【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how】
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个片段,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会如何做呢?原文中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的案例,为了方便大家在实践中更容易操作,我把原文的步骤总结为以下两步:
1、描述事实。描述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频率等要素。不要出现“总是”、“经常”“太多”等类似的泛泛的词。结合以上案例,我就会和下属说:“小张,我让你统计的数据有三处错误,还有一刻钟就要汇报,来不及修改了。”
2、表达感受。这里的感受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对方的。结合以上的案例,我就会对下属说:“这样我给公司汇报的时候,我会很尴尬。”
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观察和评论,我再做一些举例说明。
表达方式 评论 观察
身份定义 海伦真是个差劲的球员! 在过去一周的比赛中,海伦没有进一个球。
泛泛而谈 张奇花钱总是大手大脚。 张奇上周买了一个耳机花了三千元。
感觉、猜测 我觉得他就是喜欢表现。 这次文艺汇演,他既是主持人,又是二班节目的主角。
【where】
观察和评论似乎无处不在。在我们期望通过描述客观事实,让对方在没有情绪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区分观察和评论”的二步法,让对方能够接受到我们想要表达的意图,避免对方误会,减少争执。如果我们需要调动对方的情绪,就不适用了,比如演讲。
【可预防的异议】
很多人会说,想要说事实的时候还要回想一下,很多时候具体细节都想不起来了,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且人都是习惯贴标签。所以我们要训练我们的敏锐度,特别是为了沟通的需要,必须有意识的去观察,甚至还需要用笔记录下来。
好的,我的解读就到这里,大家都已经理解了吗?
学习者回应:理解了。
A学习者拆为己用:学习者拆为己用:
【催化学习者应用】
我刚才已经跟大家分享了我们正确表达观察的方法, 那接下来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会遇到哪些因为发表评论和对方引起冲突的场景?比如:你的孩子连续三次作业都没有按时完成。你可能会对孩子说:“你怎么回事,就知道玩,从来不知道好好学习!”又比如:你的下属连续三天没有按时提交日报。你可能会对下属说:“你这个工作态度有问题,总是忘记交报告!”请各位自己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部分对话使用“观察”的两个步骤,摘要写在我提供的表格上,时间3分钟。大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3分钟后我们请一个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他的剧本。
学习者分享:漫璐
场景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未来一周甚至一个月内,家里一直会有虫子出现,而自己特别害怕虫子,吓得不敢动,看到虫子就会叫老公过来把虫子给灭了。通常情况下,叫了老公好多声,他都没反应,一般情况下我就会发脾气, 说他总是不理我。
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一步:描述事实:
“老公,我看到虫子特别害怕,我很大声叫了你六声,你仍然不理我。”
第二步:表达感受:
“你这个行为这让我感觉自己被忽视,我很生气。”
结尾: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区分观察和评论”的两个步骤:1描述事实、2表达感受。希望小伙伴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实,而不要去评论。非暴力沟通方式也被称为“爱的语言”,没有了语言的伤害,友爱之花必将在你我心中怒放。“学以致用”!让我们将今天学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再次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