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喜乐拆书®经常场·总第603期丨8月21日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聚焦影响圈,专注做自已

开场:

大家好,我是星星点点,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

正在过2-2的新手拆书家;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焦虑的高中生妈妈。

多看书,多学习,多分享,将知识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坚信万事随缘,但不放弃努力。

今天的主题是聚焦“影响圈”,开始积极主动的人生,它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我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本什么书:

【F特征】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被《福布斯》评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大管理类图书之一”,在美国的地位仅次于《圣经》。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更是被评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这本书介绍了高效能人士通过:“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和不断更新”七个习惯,全方位塑造自己的具体方法。

【A 优势】

这本书自出书以来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之首长达32年,在全球发行超过一亿册。与其它习惯类书籍相比,本书不仅提出七个高效能习惯,明确地说出其中的原理、行动步骤等,并搭成一个整体框架,还指出其中的逻辑关系,针对每一个习惯,都有大量的事例、具体的行动步骤和付诸行动事项表格,让读者马上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B 利益】

如果你想要提升自我,解决当下生活和工作迷茫低效的困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它会助力你了解现状、找准方向、通过持续不断的践行来改善和解决问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3-3)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 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子,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现场不作讲解

大家在跟随我完成这个拆页后,学习者在遇到新事物时,能够辨认(行为)出在这件事情里,哪些属于影响圈,哪些属于关注圈,并且能够根据聚焦影响圈两步法,提升自控感和影响力。

【可被观察到的行动】

今天现场,我们将可以掌握“将我们的专注力调整到影响圈“的2个步骤,并通过联想和启发联系到自己的具体应用场景,切身体会一下它的用处。

【人们常规的做法】

刚才大家阅读的片段中,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关注圈和影响圈。关注圈呢?关注圈包括超出个人能力范畴不可控的,以及可控的两个部分事物,而关注圈内那些可以被我们自已掌控的部分为影响圈。

例如:上班遇堵车,想的是 “怎么又堵车啦”; 工作没心情,是因为“中国乒乓混双,输掉了奥运金牌”;公司不给我提高待遇,心里也总是想“事情越来越多,都不给我加工资,一点上班的动力也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会经常遇到的事,也是我们习惯性的一个态度,当我们用这样的态度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是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了那些我们无法影响、无法改变的事情上,也就是关注圈里,整天怨天尤人。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影响圈上。

【这么做的坏处】

当我们总是把问题放在影响圈外的时候,我们就会紧盯外部环境、他人缺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的客观条件,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负能量满满,个人心情也会受影响,长此以往我们就成了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只能是怨天尤人,形成不断给自己的消极行为找借口的习惯,负能量越堆越多,最后将可能一事无成。

【反例】

用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本周开始做明年的公司培训预算,口径要求学员差旅费计入培训预算。结果导致培训预算金额超额巨大,因此财务要求砍掉预算三分之一,但是大家各自有充分理由,都不愿意去减,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我作为预算统筹,觉得无能为力。为什么大家不能各自退一步?为什么不能一起商量达成共识?为什么大家不能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目标来思考问题?

我相信很多伙伴有过我这样的经历,出现问题总想着是他人的问题,怨天尤人、对于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能怎么来做改变呢?读完这个片段之后,我知道积极主动的人都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那到底怎么能把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影响圈呢?我结合原文片段的内容总结了两个步骤来进行调整。

【细化步骤,反例变正例】

第一步,识别,识别自己处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我们前面也说了,影响圈就是在关注圈内那些可控范围的,积极可以调整的事物,结合我的案例:出现消减预算的事儿,自已没有反思哪些可以通用自已的行动去改变现状,而是任由事态发展,抱怨他人这个做的不对,那个做的不好。这样的情况,便是属于关注圈。

第二步,收回关注,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够施加影响的事情上,专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那么我当时应该如此行动:

主动找到财务,沟通预算口径是否存在问题,差旅费要列支预算的原因。是否可以通过修改口径来解决。如果口径无法修改,那么协商消减金额,争取最大额度。随后,再找预算组伙伴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通过上述一通操作,让自已回归到影响圈,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儿。

【预防异议】

也许你会说:“关注圈就不必关注,不能关注吗?”,不是不能,而是对于想要不断学习成长的我们来说,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物上去,不断扩大影响圈,有那么一天,我们才将会成就最好的自已,实现目标和理想。就让关注影响圈成为习惯,制定有效计划来帮助改变自己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分步催化中,提问中包括情境或场景,由学习者受启发联系到自己的具体应用场景。

请大家想一想,未来一周里,你会在哪些场景中,又一次进入关注关注圈的情况?

比如,本来身体已经够累了,结果因为别的部门配合不畅的原因,你不得不熬夜加班,你是否会因此产生抱怨或负面情绪,你会怎么想?父母生病了总是不喜欢去医院自己扛,你却无法改变他们,你通常会怎么想?想想这样的场景还有哪些?在小组里跟小伙伴们讨论。注意这里不需要讨论利用以上方法解决,只需要讨论场景。

好,请一个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伙伴分享】

老板说要做一个项目,但是我认为这个项目不值得去做。来来回回,我们找了老板谈了多次,但老板始终坚持自已的想法。这种明知道不可为,却偏偏还是要做的情况,让我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

【A2】分催化中指令清晰,有学习者根据指令,规划出了以后可以如何做的具体计划

非常感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我想再次邀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习的关注影响圈的两步曲,首先识别当下是处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其次是回收关注,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够施加影响的事情上,专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请再根据刚刚大家所想到的场景,你会如何利用关注影响圈的两步曲呢?我会给大家2分钟时间继续讨论,然后邀请一位小伙伴上台分享

【伙伴分享】

老板的决策属于关注圈,不在我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我应该将注意力回收,做好自已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已能做的事儿。老板既然决定要做这个项目,自己就好好按要求做好。

再次感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伙伴们深入了解关注“影响圈”概念要点,学习了应用两个步骤来关注自己的影响圈,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我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