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 所属活动: 拆书帮广州小蛮腰分舵第227次练武场 【澜沧古茶·珠江新城旗舰店】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倾听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人,促进关系深度?

开场:

【自我介绍+学习目标】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静琴,3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第1,我是1名人力资源从业者;第2,我是一名登山徒步爱好者;第3,我也是一名深度聆听的修炼者,对聆听这方面很感兴趣。

在开始我的分享前先进行一下分组,沿用刚才的分组的就可以。

观察家观察项目: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拆页学习后,大家将能够在沟通中,遇到对方带着情绪在表达时,能够使用移情聆听法做出回应,让对方感到被理解,从而促进沟通乃至关系的深入。

【图书介绍——场景介绍法】

观察家观察项目: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 个步骤

事件: 大家有没有遇到下面类似的情况:你和朋友倾诉自己对今年没能晋升加薪感到的不满或者吐槽老板,朋友却说,“你看现在这形势,疫情下好多人都没了工作,能保住工作已经很不错啦,该知足啦。”又或者,和闺蜜抱怨对象不体贴,不懂得关心自己,对方却说,“你就是太挑剔了,你看看我家那个,比你家的还远远不如。”

提问:各位,当身边的亲友向你倾诉时,你是否也给过类似的回应呢?或者你在向他人倾诉时,有没有被人这样回应过?

影响:像这类自我为中心的倾听回应,不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价值观上作评价和回应,或者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急于给对方提建议,都会让说话者失去继续对话的意愿,觉得不被理解,更严重时会让关系有了距离甚至隔阂,甚至还会造成关系的破裂。

解决:那么,我们该如何倾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建立深度的关系呢?《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里,作者在习惯5 知彼解己中,就提供了“移情聆听”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又深入地理解对方,建立有效和有深度的关系。

接下来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阅读拆页,读完的伙伴请麻烦举一下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30周年纪念版)》第八章 P260-261

观察家观察项目:原书拆页【R】为 why 或者 what 的内容,或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一移情聆听。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移情( Empathy)不是同情( 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移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如此聆听效果显著,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你不必以已度人,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观察家观察项目:

1.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2.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强化概念讲解】

这个拆页讲了倾听的5个层次以及回应型聆听和移情聆听。回应型聆听是一种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判断、评价以及建议的聆听,移情聆听则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能让我们深入理解说话者的情感,与对方进入深层交流的聆听。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这两种聆听的区别。

比如,你朋友和你抱怨,自己的工作表现和绩效评价一直不错,这个月确定的晋升名单里却没有自己。这个时候,如果你这么说:“没关系(判断),这次不行还有下次(评价),只要你不放弃(建议)。"这是回应型聆听还是移情聆听?(引导学习者回答)

假如这个时候,你这么说,“你是说这次本该是你晋升的,但公司却没有提拔你(复述),你因此感到有些郁闷、失落,甚至生气(理解),是吗(确认)?"请问大家,这是什么聆听?——(学习者回答)移情聆听。

你家小孩一放学回来就和你说,“我讨厌上学,我可以不去上学吗?”你回应说,不上学你以后怎么养活自己?(判断)这是哪个倾听方式?——(学习者回答)回应型聆听。

当你说,“哦? 你是说因为讨厌上学,所以你不想去学校了(复述+理解),是吗?能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确认)这是?——(学习者回答)移情聆听。

从这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回应型聆听通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或价值观上对听到的内容在内心里做了判断,然后给出评论、建议。这样的回应通常很容易让倾诉者感到不被理解。在一些理性的对话里,比如对方明确提出希望你给出具体的建议或很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时,可以用回应型聆听。

而移情聆听是站在对方的角度,通过复述对方表达的信息,理解并确认对方的真实情感或想法,能够让对方感到被关注和理解的聆听方式。在说话者带着情绪在表达时,可以用移情聆听。

【How】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来总结一下移情聆听的三步法。

左边是回应型聆听的常见步骤——做判断、抛观点、给建议。虽然不是每个回应型聆听都会包含这3步,但通常至少会有其中一个,这是回应型聆听的特征。

那移情聆听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第1步,复述,关注对方表达的内容和语调并复述出来。

第2步,理解,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和整体状态,尝试理解TA话语背后的情绪或想法。

第3步,确认,以真诚的语气,向对方确认你对TA的真实感受或想法理解是否正确或者直接询问TA。此时,即使对方回答说你的理解错了也不要紧,你可以继续追问,”我很好奇,你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

(现场讲解辅助工具)

再举个例子:当你的好朋友跟你说,“我最近开始有点怀疑人生,觉得活着没意思。运用移情聆听,第一步复述:你是说你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吗?

第二步理解:你现在看起来感觉挺失落和沮丧的。第三步确认:我感受到的,是你现在的真实感受吗?通过这样的回应,两人将有可能进入深入的沟通,你会更进一步了解对方,你们的关系也会比之前更加有深度,当然前提是双方是能够敞开心扉聊心事的关系。

【预防异议】有的伙伴可能会想,这么简单的三步,就能做到更加理解对方吗?在一场涉及情绪的对话里面,移情聆听可能需要多次重复使用,才能让沟通得以完整进行下去。同时,当你在倾听时,内心可能会跳出各种想法念头,各种心中的评判或者想要给建议,这时你需要克制自己表达的欲望,不断地在内心里问自己,”TA对我说这些,TA真正想表达的会是什么?TA希望我做什么?“这样可以让你减少自我为中心的、本能回应式的倾听,反而可以带着好奇心去关注对方。

这样的倾听方式,做起来不轻松,对吧?

【适用边界】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可以去用移情聆听呢?第1,对方的表达里是带有负面情绪感受的;第2,对方是你在乎的人,你愿意为了帮助TA或者和TA建立、维持甚至有更深入的关系而付出努力;第3,你自己是一个能够感知情绪且能够接纳负面情绪也愿意表达情绪的人,否则你很难做到移情倾听。另外,在一般事实性的对话里,比如做日常工作汇报,听课时,不需要用移情聆听。

我们再总结一下,移情聆听的三步法,第1步是什么?(引导学习者回答)第2步是?第3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观察家观察项目: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在未来1周到1个月内,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场景可以用到移情聆听法呢?比如和刚失恋的朋友对话?开导中高考考得不理想的孩子或弟弟妹妹?和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的另一半,好朋友聊天?

请每位伙伴用4分钟设计一个剧本小故事,小故事中要有对话,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移情聆听的复述-理解-验证三步法,来倾听和回应对方。待会儿请一位伙伴来分享你的剧本。

剧本参考样式:

时间:

地点:

人物:

一句话介绍起因背景:

人物对话:

学习者案例:

时间:明天晚饭前

地点:家楼下草坪

人物:我和孩子

一句话介绍起因背景:孩子和他的玩伴起了冲突

人物对话:

吴优:宝贝,怎么啦?

孩子:我不高兴,我和小明吵起来了。

吴优:你说不高兴,是和他争吵了吗?

孩子:他撞到我了!

吴优:他撞到你,让你感觉很痛,是吗?

孩子:我以后都不跟他玩了

吴优:你不高兴,是因为他弄疼了你,所以不想跟他玩了。如果他和你道歉了,你还肯跟他玩吗?

嗯,谢谢吴优的分享。相信你的孩子听爸爸这么说,心里会舒坦很多,不高兴都没了。

以上是移情聆听的用法。 移情聆听不管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在职场上,都是可以用到的。期待大家回去后能把移情聆听三步法多多用起来,渐渐提升我们的倾听能力,让我们的身边多一些被理解,被看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