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所属活动: 20210814(周六)-『线上』拆书帮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我信息——无伤害、一致性的表达。

开场:

各位线上的小伙伴,大家好。

我是王攀,3个孩子的妈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出版业十年管理经验。

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全国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创始人是赵周,著有《拆出你的沟通力》、《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致用类书籍。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RIA),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摘自《P.E.T.父母效能训练》第103-105页“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页码有3个,内容刚刚时2页整)

作者:托马斯.戈登/著 王琼琳/译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一信息”,孩子就更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一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

“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

贴标签或评判

“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一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一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一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所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用“我一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一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一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一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一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エ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当父母不接纳孩子的行为时,向孩子传递“我信息”,即一句话,是由行为、感受、影响3个部分组成。记住一句公式: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

Why

当孩子做了一些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时,我们一般会有情绪。愤怒和其他情绪不同,通常是针对另一个人的,如果表述的不好,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做的不对,惹父母生气。孩子会感觉到被拒绝、内疚、自责,更严重的会导致无价值感,无意义感。

当父母真实的对孩子表达“我信息”,非常详细地说明,孩子的行为对他们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因此,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影响。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通常会愿意更多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How

具体怎么做呢?

发送“我信息”,步骤:

1、描述行为:指非责备的描述具体的你不接纳的行为。

2、表达感受:最初的、真实的、内外一致的感受。

3、说明影响:他人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具体明确的影响。

感受和影响先说哪个都是可以的,没有先后区分,根据个人习惯而来。

“当你把开心果洒落地上的时候(行为),我真的想对你发脾气(感受),我还要花时间收拾(影响)。”

可以是由2个部分组成:

行为+感受:“你拉我的头发(行为),很痛(感受)。”

行为+影响:“你抽烟(行为),我会咳嗽(咳咳)(影响)。”

也可以是只有1个部分的我信息:

比如:

孩子抓我的头发,我喊了一声:“疼”(感受)

“你的脚踩到我了。”(行为)

三个孩子同时对我说话,我说:“我都被你们搞晕了。”(影响)。

Where

这种我信息,是在他人做了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时发送的。若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不建议对不太熟悉的人使用我信息。对方会觉得尴尬或者讨厌。另外价值观的冲突,不可接纳的行为对我们没有具体实质性的影响时,也是不建议做这种我信息,对方不会因为我们的不接纳和不认可而改变。

当对方的行为对我们造成好的影响,我们同样可以使用我信息进行表达称赞。比如:“老公,早上收到你送的花,我感到很意外也很开心。“(行为+感受)比只夸“你真好”,要更加明确具体。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成功案例:

我一般对我的孩子使用的比较多。

我家2岁多的丫头们玩哥哥的水晶泥弄到裤子上。

我说:“你们把水晶泥弄到裤子上(行为),黏糊糊的。我都抠不下来(做动作示范),还要花时间清洗衣服。(影响)”

接下来丫头会让我帮她清理手上的水晶泥。

水晶泥弄在衣服上的事情也没有再次发生。(改变)

A2

目标:与老公进行非责备的内外一致的表达,不破损双方的感情,并有效的加固亲密关系。

应用场景:

我老公又没有将花洒模式从顶部出水调为侧出水。有时候我忘记调,会被突然出来的冷水从头洒下而吓到或打湿衣物。我之前是质问过我老公:“你能不能把出水模式用完后调整回来,我每次被冷水打湿。”他会直接回复:“你自己调回来不就行了。”这时候我就会有情绪。

周日(明天)我可以尝试用我信息重新跟老公沟通一下:“老公,你洗完澡,没有调回侧出水的模式(行为),我用花洒的时候,就会被冷水从头泼下来打湿衣服,需要花时间吹头发换衣服(影响),感觉挺糟糕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