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长沙麓山分舵(株洲)分场第53期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Murphy,一个不断精进自己的长期主义者。

我的职业是一名HR,主要做企业人才发展项目,影响并帮助他人成长是一件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的理想信念,所以我选择了加入拆书帮,一是在这里可以连接到更多热爱学习、志同道合的伙伴,让自己时刻保持能量,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滋养、帮助他人。二是希望通过修炼拆书的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未来可以在企业内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希望在拆除帮,我们都能遇到一个更好版本的自己!

【拆书帮介绍】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法"源于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它是一种学习方法论,主要是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将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应用计划结合起来,将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拆书法的使用分为两种方式:个人形式和组织形式。

个人学习就是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非常有触动的知识点,利用“RIA便签法”将知识拆为己用:

R便签就是阅读原文,提取有价值的内容

I便签就是用自己语言重新描述原文,对比自己是否理解了原文。

A1便签就是联系自己与原文内容相关的经验,进行反思。

A2便签就是制定应用或者改进的计划

组织学习形式,就是一位拆书家用一本书经过自己的加工,将它变成现场学习,引导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论学习效果,可以说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并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2013年由赵周老师创办的,它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由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构成,是非盈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目前全国正式的分舵与筹备分舵加起来有超过80个,已经培养出三百多名三级拆书家,也就是平均每个分舵三级拆书家不超过4个,而我们长沙的组织-也就是麓山分舵,就占了18个席位,所以非常幸运我们选择了一个优秀的组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原文片段】节选自《非暴力沟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到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档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的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的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起初,我怎么也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入戏,为什么我要煞费苦心的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写过一次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帮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是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之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因为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中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今天我们将拆的这本书是《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沟通类书籍,它给世界上很多关系带来了爱与和谐,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今天我们拆解的片段是“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已准备好的片段,阅读完后请示意一下

好,大家已经看完了哈,那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希望对各位有所启示和帮助:

what:生活中,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不清楚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时,尤其是当这件事是“不得不做”的时候,就容易很机械的去重复,时间长了难免会失去动力:比如有时领导经常给自己安排一些超出工作职责的事情,虽然内心极不情愿,但是为了不影响绩效评分,不得不做,而这时我们经常选择为了完成任务去做,并且带着抵触的情绪去做的,而事情的结果也大多是差强人意,时间一长,自己在工作上渐渐失去热情;比如当自己回到家,老公和孩子只顾玩的开心,却不管收拾战场,打扫卫生,提醒了几次,都不动,自己非常火大,每次不得不又是自己来打扫,时间一长,每次打扫卫生时,心情就变得很糟糕;

这种情况很常见,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现象,是说一个人消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将问题的出现归因于外部,从而产生的的无能为力的状态。

why: 当我们将选择权交给别人和外界时,我们自己就会变得非常被动,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

how:我们该如何找回生活的主动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呢?如果你能做这三步,可能会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1.找出症状:罗列工作/生活中“不得不”做得事情,例如:我不得不每天打扫卫生

2.转换思维:在这些事情前面加上“我选择”,例如:我选择打扫卫生

3.寻找动机:修改句式为“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例如:我选择打扫卫生,是因为我想要家里能够干净整洁一些。而跟其他的干扰无关。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相关经验】

我前公司在河东,家住河西,每次早上去上班我都要经历内心痛苦煎熬的过程:早上最迟6:40必须起床,然后匆匆忙忙洗漱,开车到地铁站,坐地铁,然后再走路10分钟,整个过程不仅时间长,而且注意力基本都是被分散的,非常匆忙,很难集中精力整块时间用于学习或者处理事情,所以每天早上就特别不愿意起床。

2个月前我换了新工作,新公司离家距离很近,想着这回终于可以不用很早出门了,并且可以将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安排锻炼、学习,结果发现,因为有了时间,我又多了一个新任务,送女儿去上学,这样的话,时间就又被中间切割了。

所以,我又开始陷入了新的烦恼,每天不得不去送女儿上学,所以心情也有点低落,感觉自己的“完美计划”总是被打断。

【反思】

通过对比书中的内容,发现自己其实是过于理想化,总是想着需要有大块的时间,我才能安心的学习、锻炼,所以每次一出现意外,我就本能的将原因归结为环境,心态也变得不好,结果就是无论是计划执行,还是家人陪伴都做的不够好。

【我的应用计划】下周一,我就准备结合本书的方法,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1.找出症状:先找一张纸,写下来“我现在不得不每天因为要送女儿上学,导致整块的时间被打散,无法专注“”

2.转换思维:我选择每天送女儿上学

3.寻找动机:我之所以选择每天送女儿上学,是因为以前公司加班时间特别多,很少能陪伴她,我其实想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她成长,在带她的路上可以跟她交流,更多的了解她,让她有安全感,建立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