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谷谷,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拆书活动,很高兴能和各位度过一个充实的下午。
【场景介绍法】
【事件】
先说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上周,领导叫我去办公室,让我起草一份竞赛制度文件,我一听,本能地就脱口而出:“这事太难了,也没有现成的内容可以参考啊 ……”,话还没说完,我注意到领导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顿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老毛病,说话前不经过大脑,且又在习惯性地抛困难了,那一刻我真悔得肠子都青了。
【提问】
拆书家:不知道在座的小伙伴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像我这样说话做事有时候不经过大脑思考,重复地犯一些错误?
学习者(互动):有
拆书家:大家认为这种情况需不需要改善?
学习者(互动):需要。
拆书家:如果不改善的话,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呢?
学习者(互动):被辞退(笑)。
【影响】
看来后果是非常严重了。确实,如果我们不去改变这种情况,那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这样不仅会给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数不尽的烦恼,长此以往,还会阻碍我们思维上的成长和进步,对我们在关系、职业发展等人生的各个维度也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就能够在错误中成长,让失败的经验教训真正成为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那我们的职场、人生各个维度也会慢慢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解决】
今天,我带来的两个片段就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它们来自于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在发现了自身问题后,通过有效思考来挖掘问题本质,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经常练习的话,还能提升我们的洞察力和深度思考力。
【学习总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遇到困扰事件时运用4个步骤即时反思自身行为,并且用5步法来记录反思日记,在帮助自己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
【学习目标1】:
在跟随我完成本场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遇到让自己困扰的事情后按照4个步骤(澄清),来即时反思(行为)自己的行为(界定)。
(3-3要求: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 )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过渡】好,我看大家都阅读完了。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小伙伴看的时候心里会想,反思和总结,我们经常在做,谁不会啊。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到的反思的概念和我们之前了解的有何不同,看看又能带给你一些什么样的新启发?
【互动提问】
拆书家:我想先来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片段中提到了1个容易与反思混淆的概念,是什么?
学习者互动:总结。
拆书家:非常好。那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反思的概念。
【what】【对比概念、匹配例子、引出知识点逻辑】
反思就是一个不断校正假设的心理过程。(这里的假设是指我们推测的结论、观点)。我们在对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后会得出一个初步假设,然后通过不断寻找问题的本质,来校正假设,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思路。
【强化讲解概念】
反思的概念有几个关键点,要值得注意。
1、反思的内容更侧重原因而非结果分析。整一个反思的链条是从结果——原因——本质原因——解决方案。
2、反思基础是能区分假设与事实。假设是指我们推测的观点、结论,不能与事实混淆,一旦把假设当成事实,反思就可能出现方向性错误。
3、反思目的是为了矫正自己的行为,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反思?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判断一下是不是反思。
【互动提问】
【反例1】
比如领导给部门开会,让大家汇报一下近期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尤其让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工作做得好的部分与有待改进的部分。
请问,例子中领导要求大家做的是反思吗?
学习者(互动):不是。是总结。
拆书家:为什么?
学习者(互动):因为总结侧重结果分析,而反思侧重原因分析。
拆书家:非常好,因为它不符合第一个关键点。这其实也是反思与总结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反例2】
再比如小王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了,他想起上回迟到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同事小李,就认定是小李向领导告的状,心想如果以后小李有工作需要他配合,他不会再给予支持了。请问小王的这个心理过程是反思吗?为什么?
学习者(互动):不是。
拆书家:为什么?
学习者(互动):因为小王把假设当成了事实。
拆书家:对!因为不符合第二个关键点,反思的前提就有问题了。
【反例3】
再来看,还是小王迟到挨批的事,他回去以后想了想,认为以前迟到没受过领导批评,现在挨批可能因为是新来的是女领导的缘故,唉,女领导就是麻烦,以后小心别被她发现了。请问小王这个心理过程是反思吗?
学习者(互动):不是。
拆书家:为什么?
学习者(互动):因为目的不对,小王没想过去矫正自己的行为。
拆书家:对!因为不符合第三个关键点,反思的目的是要矫正自身行为。
【正例】
再来看,还是小王迟到挨批的事,小王回去想了想,认为挨批这个事还是要从自身去找原因,最近自己的工作态度确实有些散漫,以后可不能迟到了,干脆定个闹钟吧,早上提早10分钟起床,这样就不会迟到了。请问,小王这回的心理过程是反思吗?
学习者(互动):是。
拆书家:为什么?
学习者(互动):因为三个关键点全符合。
拆书家:非常好!那么现在大家来想一想,这三个关键点中最难的是哪一点?
学习者小杜(互动): 第二点区分假设与事实挺难。
学习者锦康(互动):还是第一点寻找分析本质原因最难。
好的。那我们待会儿会有一个微行动环节,会专门来讨论如何去寻找本质原因。
【How】在了解了反思的关键点之后,我们就能推导出反思的4个步骤了。
1、观察结果后列出所有假设。在脑子里或者在纸上把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原因即最初的假设都列出来。
2、逐一辨析假设是否基于事实。如果是或被验证为事实,则往下走下一个步骤;如果不是或不可被验证,那我们就需要对后面得出的所有结论保持审慎。
3、分析问题的本质(原因)。寻找本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问为什么来寻找本质原因。
(2、3两步都是分析假设的过程)。
4、校正假设并思考解决方案。
【贴近生活的案例】
举个自己的例子:
我上个月有几天身体突然变得很虚弱,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测体温也没发烧,就是虚,后来请假休息了三天,情况才有所好转。事后,我做了一次反思:
1、观察结果后列出所有假设。根据我身体出现的症状,我仔细回忆了那天或者前一天都做了一些什么事,然后把可能的原因也就是假设都列了出来,包括a、运动过量了;b、天气闷热导致中暑了;c、和同事聊天时间过长导致能量损耗过多这三点。
2、逐一辨析假设是否基于事实。针对第一个假设“运动过量”,我回忆起自己前一天,和同事下班后打了半个多小时的乒乓球,晚上还出去打了两圈太极,而之前因为下雨的原因我有半个多月没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了,所以运动过量这个假设基于事实;针对第二个假设“天气闷热中暑了”,我虽然没有去看医生,但是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能缓解中暑症状)没什么效果,以此验证中暑的可能性不大;针对第三个假设,“与同事聊天时间过长导致损耗能量过多”,中午我和同事聊了1个多小时,这是事实,但是否因此损耗了身体能量而导致不舒服,无法验证。
3、分析问题本质原因。结合第二步分析的结果,我就锁定了“运动过量”这个假设来寻找本质原因。我问了自己两个“为什么”问题:a、为什么我就多打了半小时乒乓球和两圈太极拳,运动就过量了呢?b、正常人也会出现运动过量的情况,但一般休息一个晚上就能恢复,为什么我运动过量了就出现这么严重的虚症,休息3天才缓过来呢?究其本质应该是长期缺乏运动,体质变差造成的。
4、矫正假设并思考解决方案。这样我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因为长期缺乏锻炼,体质差才导致运动稍一过量就出现了虚症。所以我的解决方案是重新制定并调整原来的运动计划,重点是去找一个下雨天运动的替代方案,保证每天的运动计划得以持续。我后来就制定了平时不下雨去操场快走半小时,如果下雨就在室内跳绳100下,以及跳15分钟健身操,我还拉了几个朋友建了一个运动打卡群,让他们来督促我。
这样反思以后,这一个月来我每天都在坚持运动,到今天为止身体没有再出现之前那种连续虚弱的症状了。
【预防异议】
这时,可能小伙伴会说,寻找问题本质没这么容易吧,反思1次就能找到了?我可不信。确实,寻找本质有时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次反思,或者向专家求助,甚至还需要去学习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才有可能找到,但如果我们连基本的反思都不做,基本的思考都没有,那你又如何能找到本质呢?
可能小伙伴又会说,万一寻找到的本质是错误的怎么办,那解决方案不就错了吗?其实寻找本质出错很正常,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就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检验,直到找到最根本有效的解决方案。
【适用边界】反思4步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类事件。可以说,只要你想反思,随时随地都可以。
【why】
说到这儿,相信大家对反思的价值已经很有感触了吧。我们在遇到困扰时,反思4步法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遇到问题不去反思,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会一直长期地困扰你。
【A2编小剧本】
好的,那接下来,我们进入的这个环节叫做编剧本。其实编剧本的目的啊,就是让我们把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预演一遍,也就相当于实际应用了一遍,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那怎么来应用今天的反思4步法编剧本呢?
请各位小伙伴先闭上眼睛,让自己放松下来,然后想象一下,自己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到了未来的一周或者一个月的某一天,看到那个未来的你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正遇到了一件非常困扰的事情,比如家里,你和另一半又因为孩子不好好做作业吵架了,又比如在办公室你和领导或者同事又因为某件事沟通不顺利发生了争执,再比如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某个学习或者锻炼计划搁浅你感到非常懊恼等等,如果想到了那个场景,可以点头示意我哦。
现在想一想,你将如何用反思4步法帮助未来时空的你解决那个困扰呢?
给大家5分钟时间构思和撰写,小伙伴们只要写下关键词句,把剧本串起来就可以了。
注意:剧本中要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关键是情节中一定要体现反思4步法的应用。我提供了一个模板,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小剧本模板:
学习者粽子分享:
【过渡&互动提问】
拆书家: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对某一件事情进行即时反思,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现在问问大家,是不是掌握了反思的方法以后,就一定能够提升我们的反思能力了呢?
学习者(互动):不一定。
拆书家:所以,反思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和训练的对吗?
学习者(互动):对。要刻意练习。
拆书家:那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片段就提供了一个在平时就能帮助自己训练反思能力的方法。
【A1:量表自测】
我们先来做几道自测题,按照1-5的标准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非常符合,请你花1分钟时间,将每道题打分,并汇总分数,做好的小伙伴可以用眼神示意我。
这个自测题主要用于了解你是否具备了反思记录的习惯,并善用结构化工具来训练反思能力。
分数在20分以上的小伙伴,说明你已经具有良好的反思记录习惯,并善用结构化工具来反思,希望后面学习的片段,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
10-20分的小伙伴,说明你具有一定的反思记录习惯,也会偶尔使用一些结构化工具来展开反思,还有提升的空间;
10分以下的小伙伴,恭喜你来对了,我们正好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帮助你培养反思记录习惯,并运用结构化反思工具帮助训练你的反思能力。
当然,测试不是权威,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学习目标2: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遇到困扰时能够运用5步法(澄清)来记录(行为)反思日记,帮助自己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界定)。
(3-3要求: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写日记的方式。如果我现在写的日记看起来没有用,那我怎样写才能让我的日记有用处,而不是干巴巴的、难以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呢?
我想,如果我把当时的感受、情绪和思考写下来,而不是单纯地记录事情的结果,或许会好得多。于是我开始尝试在写日记的时候,记下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而我这样做之后,再回头看自己过去的日记时,会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产生相似的情绪反应。
我忽然发现了其中的趣味一一原来反思还能有这样的效果。
写了一段时间。这时,我又发现了问题日记的内容其实有很多是水货。在回顾的时候,自己要看很久才能发现有所启发的内容。
我忽然想,顾准的日记为什么能坚持那么久?虽然早已看完《顾准日记》,然而由于当时想到这个问题,便很好奇,又专门把书找出来,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这时,我突然发现,顾准的日记有个很明显的特点,而自己以前一直没留意一一原来他不是把生活当成流水账一样记下来;而是将每天的日记分成不同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关键词或小标题。
顾准在每个板块下都要写他的感受和思考。
我瞬间受到了启发:原来日记中不仅仅要写感受,我还应当把一天遇到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依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思考。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日记不再是流水账了。你必须对一天的经历进行思考和反思;否则,一个分类底下写不了几句话。
这个片段是一个故事案例,讲述的是作者把写日记从记流水账进化到反思日记的过程。
【简短互动,精确控场】
拆书家:问问大家,故事中作者在记录日记时做了哪些改变,比如他除了记录了事情的结果,还记录了什么?
学习者:记录了当时的情绪、感受和思考。
拆书家:还有什么改变?
学习者:对事情进行分类记录。
拆书家:再问一个问题,虽然片段中没有明确指出怎么思考,大家认为写反思日记的时候,要不要用到我们前一个片段所学的反思4步骤?
学习者:要的。
拆书家:哪4个步骤还记得吗?
学习者:记得。1、列出假设;2、辨析假设是否基于事实;3、分析本质原因;4、思考解决方案。
【how】:
通过整理大家的回答,我们就可以由此导出一个记录反思日记的步骤方法,简称5个字,类——呈——法——口——决:
1、分类。首先将日记内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比如分成工作和生活维度两类,或者可以再细分成情感、学习、职业、健康等多个维度等。可以用手机APP的一些记笔记的小工具,也可以在笔记本上提前分好类别再记录。
2、呈现事实。写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由此触发的情绪和感受。
3、想法解释。是指不断寻找分析问题的本质或者情绪想法背后的隐含假设,比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负面情绪呢等等,直到你认为找到了本质原因为止。
4、思路出口。写下经过前面的思考,你能想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5、行动决定。写下现在马上可以采取的行动。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自己是如何记录反思日记的。我是用印象笔记APP来记录的,因为我个人喜欢简单,所以就只分成了工作和生活两大类,每天写完反思日记后就归到相应的类别里,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点开回顾一下,有了新想法后就再补充进去。
【why】:
经过半年多的记录,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力有了明显的进步,看问题的角度更多元了,也更容易抓到问题的本质了,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其实记录反思日记相当于每天在做“头脑体操”,能不断训练我们感知问题的敏锐度,同时也是倒逼着我们围绕某个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思考,思考得越多,对问题的解决以及整体思考力的提升自然大有帮助。
【适用边界】
反思日记既可以是情绪的整理,也可以是事件的复盘,它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任何事件。
【预防异议】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每天哪有这么多事情要反思啊,我不知道写啥怎么办?其实我们的重点是要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所以,生活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小事都可以作为反思的素材,此外,如果当天你实在找不到让你触动的事,你可以尝试着把时间线再往前移,去回忆过去发生的让你有触动的事件,这些都可以成为你记录反思日记的素材。
【提问】
拆书家:那么对于反思日记,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习者:没有。
拆书家:那我们继续往下走。
A3【主持微行动学习】
好,那刚刚我们学习了记录反思日记的5步法,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A3微行动的讨论环节了。
【分组】
我们先分个组,就按照现在的座位,锦康三人一组,粽子三人一组,林栖三人一组。
A1【激活经验】
我们先来回想一下,在今天来参加拆书前,在过去一周或者一个月里,有没有遇到一些让你困扰的事情,你想要来反思去写下反思日记的,比如你和老公/老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吵架了,或者你因为老板批评你工作业绩不理想而感到委屈难过了等等。
而我们的接下来讨论的目的就是帮助案主(问题的主人)整理思路,更好地完善反思日记的内容,为他的困扰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明确问题(5m)
先请组内每一位小伙伴依次分享一个近期遇到的困扰事件,然后投票选出本组最希望讨论的问题。
下面我邀请每组被选出来的案主(案例的主人)再来重述一下你遇到的困扰,我们来聚焦和明确一下问题。
小组1(案主锦康):本来计划每周写一篇文章,并把文章拍成一个视频,结果只做了两周,第三周就坚持不下去。
小组2(案主粽子):希望和男友吵架后能够不冷战,尽快解决问题,但是吵完总是做不到不冷战,且冷战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过夜。
小组3(案主林栖):希望某同事能够按照我的工作要求在我给的时间限制内完成派给他的工作任务,可他没做到。
二、引导讨论问题本质(10m)
明确了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每个小组要一起讨论一下困扰案主的这个问题的本质(造成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从案主的目标、方法、变量等几个维度去展开充分讨论,然后连续去追问几个为什么,来寻找深层次原因,直到你们小组锁定一个接近本质的原因。
通过刚才的讨论,每组应该已经锁定了一个本质,下面请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达成共识的问题的本质原因。
小组1案主:目标制定得过大过难,导致后续难以坚持。(我之前制定的一周完成2个目标太难了,我自己也不具备拍视频、做、剪辑视频上传的一整套方法。)
小组2案主:是否冷战根本上取决于情绪消化的时间长短。
小组3案主:任务派发前没有和该同事沟通。
三、明确本质,达成共识(5m)
小组1:
拆书家(针对小组1案主):可以说目标的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了吗?
小组1案主:是的。
(板书)明确小组1本质:目标制定得过大过难,导致后续难以坚持。
小组2:
拆书家(针对小组2案主):这个情绪是指你的情绪还是男友的情绪还是双方的情绪?
小组2案主:我的情绪。基本上我情绪消化完了,冷战也就结束了。
拆书家(针对小组2案主):可以说你的情绪消化的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了是吗?
小组2案主:是的。
(板书)明确小组2本质:案主情绪消化需要时间。
小组3:
拆书家(针对小组3案主):可以说事先沟通的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也就基本能得到解决了吗?
小组1案主:对的。
(板书)明确小组3本质:任务派发前没有和该同事沟通。
四、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15m)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讨论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了。
1、讨论解决的目标(5m)
我们首先要讨论出一个解决的目标,也就是今天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算是得到了解决?这个目标需要符合smart原则。
(S—Specific 指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不能够模糊; M—Measurable 目标的可衡量性。是否有一个实现目标的标准,是否可量化;
A—Attainable 目标的可实现性。指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可控;R—Relevant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T—Time-based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
小组3案主目标:让该同事在2天内修改完200条数据。
小组2案主目标:在下一次生气的时候,我在一个小时内消化完情绪。
小组1案主目标:下周末之前完成修改之前写过的3篇文章,同时拍出1个10-20分钟的视频。
2、讨论解决方案/行动。 (10m)
小组3解决方案分享:a、与对方提前沟通工作量以及针对目标对方可能会产生的问题;b、在时间大概过去50%-80%的时候去跟踪对方完成的进度;c、对标目标进行结果验证。
小组2解决方案分享:a、找一个朋友先疏解一下情绪;b、和朋友一起分析一下情绪产生的原因;c、和朋友一起寻找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绪问题的解决办法;d、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忙起来,比如看剧。
小组1解决方案分享:a、周一定一个主题方向;b、周一——周三每天早上6:30-7:30分别修改完一篇文章;c、周四完成这三篇文章的串联;d、周五、周六拍视频;e、周日修改调整视频
五、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10m)
刚刚大家讨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那我们现在需要回到今天的主题——记录反思日记。
下面我们来根据刚刚讨论的成果,再来做一个小讨论,请每组小伙伴来帮案主梳理一下他的反思日记要怎么写呢?简单分享一下反思日记的思路即可。
小组1案主锦康分享:
a、分类——我的反思日记首先归到生活类;
b、呈现事实——做视频目标达不到感到很受挫;
c、想法解释——自己主观能力和客观时间都有欠缺和问题;
d、思路出口——缩小目标,分解到更短的时间段;
e、决定行动——先去自己的公众号找到三篇可以串联起来的文章。
小组2案主粽子分享:
a、分类——首先归到情绪类;
b、呈现事实——和男友吵架后会冷战,冷战甚至会过夜;
c、想法解释——可能因为自己情绪调节的时间过长;
d、思路出口——先疏解情绪,再分析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
e、决定行动——可以先去分析一下过去吵架出现情绪的案例。
小组3案主林栖分享:
a、分类——归到工作类;
b、呈现事实——半个月前派发给同事的工作任务因为彼此都没有做沟通反馈,导致工作任务没有完成,我和对方还吵了一架,对方还觉得委屈,而我觉得很恼火;
c、想法解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己没有提前和对方沟通,而让我产生情绪的原因是可能有一个对比,另外一个同事完成,而他却没有;
d、思路出口——提前与之沟通、中间跟进,事后进行复盘和优化;
e、决定行动——制定出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总结回应】几位小伙伴都非常棒!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他们!
A2—催化应用-布置作业
好,下面我们来布置一下作业,请大家在今天的活动结束后,在未来一周里有意识地寻找一件让自己触动的事情,应用反思日记5步法,来写一篇反思日记,在下周日前微信发给我。
学习者林栖的反思日记作业:
1、聊天记录
2、林栖的反思日记(共修改了三版)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回顾总结】【互动提问】
拆书家:大家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片段1我们学习了反思4步法,哪4步还记得吗?
学习者(互动):观察结果列出假设、辨析假设与事实、分析本质和思考解决方案。
拆书家:片段2我们学习了反思日记5步法,可以简化成5个字,分别是什么呢?
学习者(互动):类、呈、法、口、决。
【提问式反馈】
拆书家:非常棒!那大家对于今天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习者锦康:记录反思日记的过程是自己一个人想还是和别人讨论的方式更好一点呢?
拆书家回应: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学习者锦康:有旁观者的话,能给到你一些反馈,如果自己去想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局限吧,但自己想也会更深一点,这也不好判断。
拆书家回应:那其他小伙伴对于锦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可以反馈给他呢?
其他学习者:都可以用啊,可以先自己想,再和别人去讨论。
(学习者锦康点头同意)
【结束语】希望小伙伴们把今天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今天我的带拆就到这里,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