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原书第2版)(珍藏版)》 所属活动: 2021年大连知行分舵 第九场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学会“达成共识三步法”,遇到观点冲突不慌张

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在日常沟通中与他人因观点冲突产生矛盾时(where),运用(行为)“达成共识三步法”(澄清),识别出谈话双方的实际目的,并找到另彼此满意的解决方案(界定)。

【自我介绍+分组】

大家好,我是橙子,一名在金融行业搬砖、爱探索的、未来的三家拆书家。本场将由我来带领大家一同探索拆书的乐趣,感谢你们的到来,也希望你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体验一程,收获而归。在座的一共有8人,按2人一组可以分成4组,分组在后续演练环节会用到,现在可以不予关注。

【图书介绍】(学习者场景法)

【事件场景】

在之前的拆书活动中,有位学习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困惑,她和老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因为理念不合,总是发生争执。周末,她要带孩子去参加读书会,遭到了老公的阻拦。老公说:都快要期末考试了,还不多做几套卷子,对提分见效更快!她则认为眼下的分数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希望能多带孩子出去体验,拓展视野。虽然她最终不顾老公的反对,带孩子去参加了活动,但是回家后两个人大吵了一架,她为此很苦恼。

【提问】

在座的各位伙伴,在你们日常沟通中,当与他人因观点冲突产生矛盾时,会如何处理呢?是否也曾产生过类似的困苦,认为有些矛盾总是无法调和,无论废了多少口舌,争执了多少次,谈话双方仍然各持己见,难以达成共识呢?

【影响】

如果总是达不成共识,不仅不利于事情的顺利推进,还会影响到双方感情,导致关系僵化、破裂。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会破坏人际关系,阻碍事业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影响幸福指数。

【解决】

诱发如此严重后果的根源就在于不会通过有效沟通,化干戈为玉帛。为此苦恼的伙伴请抱紧《关键对话》这本书了,书中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运用得当,无论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你都可以沉着以对,轻松化解。

通过接下来的拆页学习,你可以学会“达成共识三步法”。在日后沟通中,再遇到观点冲突引发矛盾时,可以运用“达成共识三步法”识别出谈话双方的实际目的,找到另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现在可以开始阅读拆页了,给大家1分钟时间,阅读用荧光笔标注出的片段内容,读完请抬头示意我,谢谢。拆页选自《关键对话》P81。

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

想要积极寻找共同目的只是令人激动的第一步,不过光有这个念头还不够。调整到正确的心态之后,我们还需要改变应对策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当我们发现对话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我们期望实现的是一个目标,而对方希望实现的是另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种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等同起来。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总是把愿望或目的和策略混为一谈,这就是问题所在。

例如,下班回家后我说我想去看电影,你说你想待在家里休息,于是我们便开始争论起来:“看电影”,“看电视”,“看电影”,“看书”等。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是因为外出和待在家里是完全水火不容的对立选择。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页比较简短,我看大家都读完了,那么我来讲解一下:

【Why】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一些沟通障碍,认为有些矛盾永远无法调和,是因为我们总把对方的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等同起来。我们只听到了对方在说什么,而没有深入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也就不容易能找到让对方满意的解决方案,无法达成共识。老话讲,听话要听音,剥开洋葱紫色表面,能看到里面白色的芯,那就是“音”,也就是隐藏在期望目标背后的实际目的。只有芯与芯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所以,要想达成共识,关键在于能找到那个“芯”,也就是能有效识别出谈话中的实际目的。

【What】

拆页中提到:“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总是把愿望或目的和策略混为一谈,这就是问题所在。”

什么才是实际目的呢?为了加强大家的的理解,我们来做几组练习。

【案例与概念相互参照】

Q1:爱人说:“亲爱的,周末我们去听脱口秀啊”?你说:“不行呀,我要去参加拆书活动”。“参加拆书活动”是实际目的吗?

学习者:不是,是期望目标。

拆书家:对,那你们的实际目的是?也就是什么力量驱使你在周末放弃娱乐,选择来这参加活动呢?

学习者:学习,追求自我成长。

拆书家:是的,如果爱人提议:“周末,樊登老师要来大连讲书,我订两张票,咱们一起去呀?”这时候你可能会动摇,因为去参加樊登读书会也能满足你想学习,提升自我的目的。所以实际目的不是具体行动策略,而是内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状态。

Q2:小张生活穷困潦倒,一日听了成功学讲座,立下志向:我要赚很多很多钱。这是实际目的吗?

学习者:不是。

学习者:是吧。

拆书家:大家的意见有一些分歧,“要赚很多很多钱”表达出了强烈的渴望,看起来很像是内在驱动力,但这也不是实际目的。因为钱本身毫无价值,它是换取其他有价值东西的手段,所以这还是期望目标。它的实际目的可能是什么呢?也就是赚了很多钱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习者:生活更富足。

拆书家:嗯,还有可能是自我成就感的满足等,这些可能是实际目的。所以,实际目的不是手段本身,而是手段带来的结果

Q3:老婆回来气呼呼的对老公说:老板太难伺候了,我不想干了!老公拍着胸脯说:“发生什么事了?我来帮你缕缕。”然后客观的指出老婆哪里做的不对,怎么做会更好等一系列建议。这样会平复老婆的情绪吗?老公get到老婆的实际目的了吗?

学习者异口同声:没有。

拆书家:是的,大家在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这里老婆表面上说,老板难伺候,不想干了,很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在单位背了锅,挨了罚,受了很大的委屈,想要跟老公诉苦,寻求安慰。而老公站在自己的立场,并没有体会到老婆的真实需求,很可能他越讲理老婆会越生气。所以实际目的,不是通过对方字面表达的内容就主观臆断的以为对方在说什么,而是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察他的真实需求

我们来总结一下。实际目的更趋近于一种心理状态,是内在驱动力,手段的结果,通常比较抽象,不易察觉,往往需要我们换位思考,才能体察到的对方的真实需求。

在谈话中有效识别出实际目的,就能明确谈话的方向。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总会找到一条让你们愿意携手同行的路。

具体如何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基于实际目的的“达成共识三步法”。

【How】

1.识别对方的实际目的:

(1)提问。句式:“为什么…”“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为什么想看电影?或为什么想要爬山?

(2)倾听。积极倾听,注视对方,点头认同,“嗯”鼓励对方表达。

(3)反馈。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察他真实需求的可能性,反馈确认。

比如,你说想看电影,是因为我们好久没有共度二人世界了,你想要浪漫一下?或者,你说想要爬山,是因为快到新年了,我们一起登高望远,可以博个好彩头吗?

【预防异议】

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我猜错了,会不会很尴尬呢?

大家不用担心,只要你愿意进入对方的情境中,带着情感去感受对方的情感,并体会他的需求,对方是能感受到你的真诚与用心的。而且,很有可能你会提醒对方发现,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实际目的。所以,大家可以大胆去探索,换位思考,能站在对方方的角度体察本身就是需要刻意练习,才会越做越好的。

2.判断自己的实际目的:问问自己提出这样的观点想获得怎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驱动你要这样做?比如你想起来就情不自禁会兴奋、激动,亦或痛苦、沮丧的点。

3.共建新方案

根据双方的实际目的,协商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句式:“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新方案,咱俩都能接受呢?”

比如开篇的场景中,夫妻双方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总是存在分歧,但是双方实际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成才。通过协商,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些培养孩子的书籍,参加育儿讲座或咨询教育专家,从中寻找到双方都认可的方法,达成共识。

这就是“达成共识三步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第一步:识别对方实际目的:可以采取提问、倾听和反馈的方式;第二步:识别自己的实际目的:也就是让自己一想起来就情不自禁会兴奋、激动,亦或痛苦、沮丧的点;第三步:共建新方案。

【Where】

方法适用于在日常沟通中,因双方观点冲突产生矛盾,陷入僵局的情况。比如向上司申请升值加薪,被拒绝;告诉孩子到点该学习,不要玩游戏了,被当作耳边风;提醒朋友还钱,被各种理由推脱;与家人讨论出游计划,意见不和闹得不欢而散等等。

不适用于对方故意唱反调,想引起你关注的情况,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此时一个抱抱可能胜过千言万语。

方法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是演练时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这次安排一个有趣的尝试,用刚才我们学到的“达成共识三步法”来编写一个剧本。说编剧本有点抽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编个故事。故事有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你和谁因为什么事观念不合,陷入了僵局,用了“达成共识三步法”怎样展开对话,结果如何。模板已经提前列式在下发的材料里,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现在可以开始着笔了,写好后可以在组内分享。5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伙伴面向大家做分享。

写的过程,提示

因为时间有限,大家把重点放在梳理框架上,着重明确人物关系,事件发展脉络,不需要遣词酌句,甚至只要列出关键词就好。

模板如下:

1.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2.故事

(1)起因:

(2)经过——运用“达成共识三步法”。

(3)结果:

【学习者分享—悦读知行

1、背景

时间:暑假期间一个晚上

地点:家里

人物: 老公

2.故事框架

(1)起因:

放假了,我跟老公建议全家一起去爬华山或者泰山,遭到老公极力反对。

(2)经过——运用“达成共识三步法”。

我:老公,你为什么不想去呀?(识别对法实际目的—提问)

老公:外面疫情还不稳定,风险很大;再说我腿还不太好…

我:嗯,是呢,你说的有一定道理(识别对法实际目的—积极倾听)

我:你不想去,是不是还因为不想太辛苦呢,是不是想更休闲放松一些?(识别对法实际目的—反馈)

老公:嗯,我最近有点累了,特别希望能在家好好休息一下。

我再判断一下自己的实际目的,为什么这么想出去玩,想通过爬山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识别自己的实际目的)

因为孩子马上要高三了,想要放松一下他的心情,爬爬山,亲近下大自然,也可以让他放下手机,陪伴中好好聊一下他下一步学习安排计划。

我:老公,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怎样可以让你既休闲放松,又让孩子可以放下手机,咱们家可以有机会一起轻松的聊聊天呢?(共建新方案)

老公:要不咱们去泡温泉吧,孩子总不能把手机放到温泉里去吧。

我:嗯,你这个方案不错,那咱们一起合计一下,找一家离家不远,环境条件又好的温泉吧。

(3)结果:当晚,我们愉快的确定了初步行程计划,并共同探讨了要与孩子沟通的事宜。

回应反馈】好的,特别棒!完美运用“达成共识三步法”,化解了生活中的矛盾,最终找到了一起去泡温泉这样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感谢分享,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强有力结尾】

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本场拆书活动接近尾声了。很欣慰看到,在你们的故事里,通过运用“达成共识三步法”有效化解了冲突,此刻你们脸上的笑容,以及内心的喜悦是真实的。也希望你们在日后的沟通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去识别谈话中的实际目的,积极践行 “达成共识三步法”,让沟通更顺畅,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本场拆书活动结束,我是橙子,感恩相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