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蕊泽,从事心理健康工作12年了,与心理学的结缘是始于孩子三岁时候的第1个叛逆期,当时就是觉得老母亲心有余而力不足呀。这么多年下来心理学不但陪伴孩子,也见证了我们的家庭和自己的成长。
我给自己的标签是“学习型人格”,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年也一直不间断的在学习,现在是一名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社会工作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学校双讲师等。
我讲授正面管教大概有五年了,其中最大的感受是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名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所以在这条路上,我一直的信念都是影响一个是一个。
拆书法是适用于成人的一种学习方法论,学习和阅读的目的是拓展认知、打磨思维、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过往经验、设定目标,规划具体步骤,未来能够真正应用。
它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
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盈利性青年自组织。
拆书帮的使命是致力于培养拆书家,释放拆书家的能量,相互陪伴,助人达己。
拆书帮的远景是:帮助拆书家们升级学习力及促进他人学习的能力,影响身边的人,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拆书帮价值观: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成长。
很多家长为了节省时间,或者为了在孩子面前表示自己懂得很多, 往往喜欢就孩子提出的问题马上而直接的给出答案(或者是家长认为最好的做法)。其实,这种引导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很负面的效果:
l 培养出“有问题便开口问”的心态,对自己动手提不起劲,变得懒惰。
l 导致实际操作的经验少,难以积累经验,所以缺乏自信。
l 培养出“凡事都有最好的方法”的单线思考模式。单线思考让孩子只能坚持一种做法,当该做法没有效果时,孩子不是停下来不做(培养出没有动力的状态),就是总是重复没有效果的方法(顽皮、老是闯祸、屡教不改、冥顽不灵)。
有些家长则把事情交给孩子,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理会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有些时候,这种完全放手的方式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能力,但那是附带有“我不能依靠别人”的限制性思维的能力,可能培养出不愿与人合作、不合群的工作态度;而更多时候,这种方式可能让孩子形成退缩、避免面对困难的心态。
愿意去做和有能力做好是两回事。孩子的自信总是不足,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在培养出孩子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亲子关系,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最正确的引导方式不是告诉孩子该怎样做,也不是撒手不管, 而是跟孩子谈,引导孩子想出办法,鼓励孩子尝试,失败了支持孩子检讨了再做,成功了给予孩子肯定,分享孩子的喜悦。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最好的自信。
所以,每当孩子带着问题来问家长该怎么办时,家长最能够帮助孩子的回答是“你说呢”三个字。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只会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家长应该提供安全、安心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依靠他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从而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你说呢”,这是一句引导语,也是一个方法,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自己面对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孩子有一个问题问大人时,我们大概有两种回应方式:
第一会直接给答案,因为省事省时间或者就是单纯地认为我们的答案就是对的、就是最好的。这种方式会带来一些弊端:
1、孩子遇到问题不思考,知道有一个“正确答案”在那里,只需开口问就能够得到。
2、总是被告知怎么做,难以形成自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3、孩子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因此少了很多可能性,思维也更加僵固。
第二、我们也可能把问题抛回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而忽略了他们的年龄和能力是否具备完成的条件。如果不具备,那么:
1、形成“我无法依靠别人”的限制性思维模式,凡事无法想到与他人合作、寻求帮助和支持,感觉是不合群,其实是没有这个意识。
2、遇到困难,呈现退缩和回避的状态。既然做不到,那就不去面对,因为无能的感觉会更难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以“你说呢”为思路,这样去启发孩子:
1、认可孩子的问题: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呀!
2、启发孩子自己寻找解决方法:你是怎么想的?你愿意自己试一下吗?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3、如果成功了,肯定孩子的努力,分享孩子的喜悦,比如:我看到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翻阅了很多资料,我很欣赏你这种对知识追根究底的精神。如果失败了,更要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从这次的错误中学到了一些经验,你愿意再试试吗?
这个方法不仅对孩子有效,延伸一下,还可以用于成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别人来询问你问题时、征求意见时、商量方案时,一句“你说呢”,打开的可能就是双方沟通的大门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告知了。
A1
上周有一天晚上大概十一点多了,孩子说:我们同学让我把卷子答案发给他们,我准备睡觉,不管他们了。我当时就觉得这样不好吧,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啊,于是,跟孩子说,你就是举手之劳的事,看都看见了,不给同学发,是不是不太好呀,下次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也假装没看见呢?说完,我看孩子就用手机给同学发了答案。
反思:这个过程我其实都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是认为我的想法才是符合人际交往的原则的,于是直接一股脑的把我的想法和应该怎么做告诉了孩子,其实我的方法一定是对的吗?并且孩子究竟在这一次事件中学会了什么呢?
A2
目标:把“你说呢”当成说话时的前缀,提醒自己用这样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练习一周,再来做调整。
行动步骤:
1、这周周天问问孩子,她觉得直接给答案对同学是有帮助的吗?还是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2、请她说说她是如何区分同学的合理或不合理要求的。
3、这些要求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她又希望用什么方式去回应这些要求。
鼓励孩子多表达,相信她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展出更多的思考和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