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1分钟,1)
大家好!我叫张萍谷,稻谷的谷,谐音张苹果,大家也可叫我苹果。下面我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 第一个标签是新手拆书家。第二个标签是人力资源从业者。第三个标签是四岁女孩的妈妈。
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
【F 特征】(1-2分钟,3)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这本书被翻译成33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它向父母传授了一种方法,家长用这种方法可以构件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和谐的环境。
【A 优势】
相较于其他亲子教育类书籍,《PET父母效能训练》不仅畅销全球,还在世界50多个国家开设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系列课程,广大家庭因此获益。
【B1 利益】
如果您家有刚会走路寻求独立的幼儿,您苦恼怎么和他/她良好沟通;如果您家有青春期开始叛逆的青少年,您苦恼怎么解决亲子冲突;又或者,您想了解高效沟通是怎么回事,那么翻开《PET父母效能训练》吧!在里面,你可以寻找到答案。
【B2 利益】
今天我们拆解的片段来自于《PET父母效能训练》P104-P106。这个片段让我们摆脱指责,从“我”出发,构建一个和谐的对话氛围,驱除沟通暴力。
【分组】
(今天来的人不多,我们大家总共分为一组,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手上的拆页,看完之后,请示意一下,谢谢!)
R原文片段:“我—信息”构成要素(P104-105)(2分钟,5)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 贴标签或评判
“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 “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者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所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他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父母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激,并用“我—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在下一章中,我们还会更加详细地讨论感受)。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个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些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收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晚些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的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的困扰。
好啦,大家都完成了原文片段的阅读,下面我来讲解一下。(2分钟,7)
【学习目标】【可被观察到的行动】
今天,在跟随我完成本次便签的现场学习后,面对我们不接纳的行为,可以用“我—信息”三部曲进行表达,在和谐的环境中,开始对话。
【人们常规的做法】
首先,我想问小伙伴们几个问题。当你上班快要迟到了,孩子还在拖拖拉拉;你新换了床单,他却把一罐颜料倒上去了;你新买的老贵的口红,他去拿来画画了。
面对这种情况,你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是拎起来打一顿,还是说大骂一顿?
【这样做的坏处】
俗话说,打在儿心,痛在娘心;不管是打一顿,还是骂一顿,事后我们自己肯定会后悔,可能小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儿做错了,下次依旧犯一样的错误。
【负面例子】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某天晚上,我在家复习准备考事业编,我女儿总是跑到书房里,打断我的复习。我先是对她当时的说不要扎辫子,她答应好的,没过五分钟,又过来问“妈妈,我画画的话好不好看”。后来,家里人就会说要她听话,不要打搅妈妈,她口头会答应得好好的,但是,过不了五分钟就会又过来,简直让人奔溃。那向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呢?在我们刚刚看的拆页里面就有解决的办法,我把它拆解为三个部分。
【拆解行动建议】
第一步,将不被接纳的行为描述出来。“你看了两本绘本,现在又要开始画画,一直不肯出门”
第二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很着急”
第三步,描述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这样子,我会迟到,会挨领导的批评,我会难过”
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调整顺序,但是三个要素是需要完整的。
【举例子】
回到刚才的例子,在我快要崩溃之前,我采取“我—信息”的方式对女儿说“布丁,妈妈在复习,你一下子跑到书房扎辫子,一下子又问问题(行为),这样子打断了妈妈,我没办法专心复习,就不能完成今天的学习内容,也就不能在九点之前带你睡觉(影响),这样子,我很着急(感受)。”
【例子有效性】
这样子沟通完之后,女儿思索了一下,接受了我的提议,说完“好,那妈妈八点半之前写完作业,然后陪我玩一会”,就自愿的走出了书房,没有再来打扰。
【预防异议+讲解】
有小伙伴可能会想,运用了“我—信息”表达之后,那我运用这样子的方法,一定可以改变对方的行为吗?的确,这个方法当时不一定可以改变对方的行为,却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他的什么对你造成了影响,让你感受很不好,或许下次他就会改变。同时,当别人的行为对他造成影响,他也会用这样子的方式去表达。
那这个“我—信息”表达,不仅适用于与孩子的对话,也适用于我们与其他人的对话。
A2分步催化1
【分步催化—指向未来的显象提问发法】(4分钟,11)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未来一周内你会在什么场景应用到今天的内容。例如,孩子拖拉,可能会让你迟到?老公东西到处乱放,你得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下属老是犯低级错误,让你总是不放心?
回想一下场景,记下来即可。
【伙伴分享】
有请徐科同学分享一下,谢谢!
徐科同学:每天早上我女儿起床是个老大难,我想未来一周我可以把这个知识应用在我小女儿起床上面。
【催化学习者加工未来的场景】(7分钟,18)
刚才大家选定了应用的场景,那么我们该如何应用呢?对方不被我们接纳的行为是什么?我们的感受如何?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是什么?请大家花两分钟写下来,并在小组内分享。
【分享行动计划】
有请徐科同学分享一下,谢谢!
徐科同学:应用这个行为+感受+影响的结构啊,我下周会这么会和和我女儿说
“现在已经七点五十了,你还躺在被子里面,没有穿衣服,我很担心,也很焦虑,因为这样子的话爸爸就会晚出门,晚出门就会迟到,会挨批评。所以,你可以快点穿衣服吗?”
【结束语】
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坦诚的传递信息,影响谈话对象,从而改变他的行为。学习的本质在于改变,让我们一起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