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事件场景)今年4月中旬去参加了一次浙大宁波理工的分享活动,很多大学生描述了自己学习生活时候的困惑,比较常见的是拖延症、懒癌、目标难以达成。
(提问)我当时略有困惑,为什么已经2021年了,现在的大学生还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影响)拖延症、懒癌、目标难以达成,往小了说浪费时间、生活学习低效、打击自信心,往大了说影响人生进程、破坏人格完整。
(解决)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从7个习惯的养成带你建立起完整的人格体系,解决上述问题更不在话下。
今天我给大家准备的拆页就是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能够对拖延症、懒癌、目标难以达成进行解读,并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案。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根本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学习目标】:
学习者参加本次拆书之后,将会学习以终为始这个习惯(行动),通过思考和行动或者说领导和管理两部去达成(界定),这个习惯能让我们改正盲目行动的坏习惯(澄清)。
【WHAT】:
原文片段虽短,但是信息量很大,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以终为始”这个概念到底在讲什么。
以终为始的基础原则有两条:
第一条、任何事情都是两次创造产生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既思维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辅助实践,既行动上的第二次创造。第一条原则我相信大家很好理解。简单说就是先思考、再行动。
【核心概念的定义】:
第二条、自我领导。
但是领导不同于管理。这里就要引入领导和管理的概念,有一句话很好得解释了管理和领导: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是。
领导和管理就好比思维和行动。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是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地方。
想象一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度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
而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会怎么回答呢?“别嚷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
很多个人、闭队和企业都是这样理头猛干,却意识不到他们要欧伐的并非这片从林。
【案例辨析】:
领导和管理本身就是用于企业管理的词汇,我们来举些例子,看看是怎么作用在生活中和个人上有什么区别。
案例一:
场景: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东摸摸西摸摸,时间拖到很晚。父母看到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父亲说:你快点写作业,不然我把你的玩具都收起来,你明天就不用玩了。
提问:这是管理思维还是领导思维?
回答:是的,这是管理思维。
父亲管理孩子。
那我们得出管理思维是聚焦到行动上。
具体方法是评估:我们是有在正确的做事。
案例二:
场景: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东摸摸西摸摸,时间拖到很晚。父母看到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就说:你看,今天晚上你都没怎么好好写作业,都在玩了。但是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所以你选择是晚上熬夜吧作业写完,还是明天早点起来写。孩子说:那我写晚点写完吧。
提问:这是管理思维还是领导思维?
回答:是的,这是领导思维。
孩子管理自己。
我们得出的领导思维是聚焦到目标上的。
具体的方法是评估:我们是否是在做正确的事。
案例三:
上两个场景是基于父亲的角度进行领导和管理。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
场景: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东摸摸西摸摸,时间拖到很晚。
父亲问孩子:时间已经很晚了,你今天的作业还想完成么?
孩子这时候意识到时间不早了作业还差很多,孩子回答:作业是要做完的,不然明天会被老师批评吧。
父亲又问:那你想怎么办呢?
孩子思考了下:我努力下,如果晚上完不成就只能明早早点起来做了。
父亲又问:这样会不会影响你的睡觉。
孩子叹了口气说:是呢,我前面玩的太开心了,完全没心思做作业,这下要睡不够了。下次我应该能注意一点了。
孩子领导自己。
【简短互动】
问题:第三次的案例是领导思维还是管理思维,主导的人是父亲还是孩子。
回答:是领导思维,并且是孩子在主动领导自己完成目标。我们称这个为自我领导。
【案例对比】
我相信大家基本上能明白领导和管理了。
我们回想一下三个案例之前的区别:
第一个案例是父亲去管理孩子,孩子是被管理者。
第二个案例是父亲去领带孩子,孩子是主动管理者。
第三个案例是父亲让孩子主动去领导自己,孩子是自己的领导者,也是自己的管理者。
所以最终我们通过案例得到了三个步骤。
【HOW】【细化步骤】:
1、评估最终目标是主动去做的的,而非被影响的。评估接下来你要做的事情或者想要的东西是不是你主动想要的,是不是受环境和他人影响。
2、运用领导思维,确定行动方向。思考目标是什么?要到什么样的程度算达成?
3、运用管理思维,设计行动,并时刻回顾是否能实现最终目标。思考用什么样的行动或者步骤能够达到我想要得到的事物。
【WHY】【预防意义】:
大家会觉得这个习惯听起来也不难啊,而且我听完之后也没觉得它能解决我拖延症、懒癌、目标不能达成的的问题啊。那我现在给大家解释下问题出在了哪里?
首先我相信大家已经能接受了“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这个客观原则。但是“第一次的创造”未必都是经过有意识的设计的。
有些人的自我意识薄弱,不愿意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让影响圈外的人或者事控制了自己,生活的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者环境的压力。
很多我们不能达成的事情(拖延症、懒癌、目标不能达成)大多源于个人喜好,不符合客观规律,之所以会被接受是因为虚荣心、依赖心过重,渴望被接纳和获得归属感,向往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而且一定要让别人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就相当于你的把第一次创造拱手他人,或者屈从环境或他人,就会产生拖延症、懒癌、目标不能达成。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或者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是第一次创造,而堆砌成人生的行为是第二次创造。
【简短互动】
所以,大家还记得以终为始的条原则是什么?
第一条、任何事情都是两次创造产生的。
第二条、自我领导。
【WHERE】:说到这个习惯的边界,其实它更像一个反思工具,我自己是觉得任何事情,只要想到这两条原则,做这三步,就会对自身有帮助。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想要开始一个项目,或者开始一段学习的时候,不妨用以终为始的习惯评估一下。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教学习者编剧本的A2】请自己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包含以终为始的三个步骤。
摘要写在一张纸上。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我们请人站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借用今天的这个拆页的知识点讨论我们如何制定计划、评估、确定步骤。今天人比较多,我们分成2组。
学习者案例记录:
寜寜分享了长三角拆书家大会的故事:
前几天接到总部的电话,说是最近听说宁波这边的活动搞得风生水起,然后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承接今年的长三角拆书家大会。我当时一听既担心有开心,因为在我心目中拆书家大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当时我找了我们的团队问大家有没有意愿去做,大家想我们都不用出门就有各路大咖和学习上做这个事情,毕竟方法总比困哪多。(评估最终目标是主动去做的的,而非被影响的。
我们很快的召集了管理团队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分析。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需要帮助的。我们根据每个人的特常进行了分工,然后呢跟总部提出了很多帮助。(运用领导思维,确定行动方向。
我们制定了OKR,将任务分工完之后、人员也进行分组,并且按部就班实施最终将这个活动办了下来。(运用管理思维,设计行动,并时刻回顾是否能实现最终目标。
【结语】
今天的拆书就到此结束,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被大家实际运用起来。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