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TF1-1定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何通过“做”来教育孩子 学习目标: 感受“做”与“说”的不同教育方法和效果

开场: 首先跟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朱莉萍,在我出生的年代,倪萍特别红,在我们老家,n和l的发音不分,倪萍莉萍不分,5月又是茉莉花开的季节,所以家里取名叫莉萍。我有三个标签:拆书、正面管教、网络运营。因为有小孩的缘故吧,在小孩的教育上关注比较多,我下半年主要是想通过三级拆书家的学习评定,用拆书的学习方法将育儿知识转化为技能。
具体的拆书学习方法就是适用于我们的成人学习,主要是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求我们学习者能够把知识关联自身的经验,规划自己的具体运用。在拆书学习活动中,拆书家不是权威,权威是拆书家所选的图书,拆书家扮演的是引导者、促动师、催化师的角色,启发、引导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促进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践行“知行合一”。在拆书帮内部有一本人人必读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目前已经被韩国引进出版了韩文版,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出英文版,日文版等各种版本。
“拆书帮”是一个全国性的成人学习社群,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30多个城市都建有拆书帮的学习者俱乐部(也叫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一种公益性的学习组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只做不说

“决定你怎么做”的另一种方式,是用行动代替话语。你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听听自己。你可能会惊讶自己说了那么多没用的话。或者,去听听商店里父母与孩子的讨价还价、商场里的恳求、停车场里的唠叨,以及该从此处到彼处时的解释。如果父母们能够少说多行动,他们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因为父母说得太多,孩子对他们的话就充耳不闻了。

这种通过话语(“这么做”“别那么做”)的养育,是父母们错误地将权力交给了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并且不按照父母的话去做的孩子的一种方式。然后,这些父母会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而不是承认自己没有采用有效的养育方法。你完全可以拉着孩子的手走过去,或者将他们抱起来放到床上,或者在孩子因为洗澡而发脾气时将他们放在浴缸里。大喊大叫、唠叨、说教、恳求、命令和威胁都是不尊重的方式。要放弃数一二三的做法;闭上嘴巴,行动起来。你会对其结果大吃一惊的。

如果你决定少说多做,你的孩子也会开始注意到区别。不要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孩子安静下来,你可以试试静静地等待他们注意你。如果孩子们为一个玩具争吵,你就一言不发地将这个玩具拿走,放到孩子们够不到的地方。你不需要通过言语让他们知道停止争吵后就可以把玩具拿回去。如果你的孩子用叉子猛敲桌子,或者去够你不希望他拿到的一个物品,只说一次让他停来。如果孩子依然坚持这么做,你就将这件物品拿走,而不是重复自己的话。

“通过话语养育”的最大错误,是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做你知道他们需要做的事。你这么做过,而且你也听到其他父母这么做过。“你愿意系上安全带吗?”“你愿意来吃饭吗?”“你可以整理你的床铺吗?”答案通常都是:“不,不,不!”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要说:“该系上安全带了”“吃饭时间到了”“我们在离开房间前要整理好床铺。”“星期四是我们洗床单的日子”“我们需要这么做,吃完饭后收拾起餐具,放到洗碗机里。”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练习这样跟孩子说话,他们长大后在自己家里的许多事情也会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做。孩子不会挑战父母的决定因为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而且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争辩或讨论的。

另一个只做不说的建议是,在你对孩子提出要求前,要确保你们在同一个房间里。如果你能看着孩子的眼睛,与他们有目光接触,你成功的机会会更高。在孩子能听你说话之前,你必须先得到孩子的关注。在这方面,行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如果你说话时能够站起来或走近孩子,而不是坐在椅子上向另一个房间里的孩子吼叫,注意一下你会取得多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大家都看完了。在继续我们I部分前,先向大家了解一下,有两个词“说教、啰嗦”,这两个词我想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都经历过被长篇大论的说教、人生道理、革命艰苦史,听的越多越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对方想让我怎么样。有时候说的太多还会引起歧义,说不定某一个词就被挑出毛病了。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平时说的太多了,今天我们分享的片段就是正面管教里的“只做不说”,相信会对解决我们的困扰有帮助。

正面管教是美国的简.尼尔森写的,是一套教程,主要是教我们父母怎么样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教导孩子,工具就是平时能具体运用的方法。今天这个片段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告诉我们在平时管教孩子的时候,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不停的说教、啰嗦,使得孩子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另一个是将权利交给了并不会去执行的孩子。为了避免这两个错误,我们可以先用目光注视或者是肢体跟孩子接触,获得孩子的关注,然后再简单明了的说出正确的指令。这就是我所理解的I的部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下面跟大家分享我的A1。(补充A1:我儿子3岁半,平时要协助他养成一些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扮演了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似的妈妈。例如,将玩具归位这件事,我是这么做的。

宝宝,这些玩具你还玩吗?你不玩的话,把他收起来哦。每个玩具都有他自己的小伙们,有他的家,不跟他的家人在一起,他会孤单,他的爸爸妈妈会很伤心呢。玩具不归位,下一次你想玩的时候,就找不到他们了。你看我们的恐龙宝宝,因为没归位,所以现在右边的翅膀和尾巴都找不到了,你一定很难过吧......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会给出很多回应:为什么他的爸爸妈妈会伤心啊?我喜欢他们躺在地上,这里也是他们的家。我以后不想玩这个玩具了......

这个时候,我苦不堪言,还要我无穷无尽的去回应他,孩子还是看心情决定收不收玩具。)


使用片段中的办法,我的A2可以是这样的:首先我蹲下来,蹲到他旁边,抚摸他的后背或者是握着他的手,取得他的关注。然后微笑的跟他说:宝宝,请你将玩具归位。如果他继续玩或者给我其他各种回应,那我依然只做不说,就微笑着握住他的手,慢慢的将他的玩具拿开,或者将玩具移到旁边,继续说 “宝宝,请你归位”。这样重复这个过程。我相信这样会减少我们之间的长时间无效沟通。我会在下周每天实践这个工具,并在下周五在群里反馈。

今天我的片段分享就到,同时也期待与大家在线上交流使用这个工具的心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