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蒋娜,人称“娜姐、火火姐”,我的三个标签
1.人力资源专家;
2.心理学爱好者;
3.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P.E.T.父母效能训练》,在分享前,我想请大家分一下组,,以中间为界限二人一组,谢谢!
【F特征】
《P.E.T.父母效能训练》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务。
【A优势】
这是一套被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证明不仅适用于亲子沟通、也适用于所有的人际沟通的书籍。也正是由于 P.E.T.课程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贡献戈登博士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B利益】
这本书呈现出一套综合理论,它将使父母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与孩子建立并保持一种有效的友好关系。父母不仅可以从中学到解决亲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还能了解到何时以及为何使用这些方法与理论。
【B2】
今天分享的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积极倾听。
你有没有遇到过与孩子沟通时,孩子认为父母沟通对他们没有帮助,甚至感觉是说教,而拒绝与父母交心。我们就可以用“积极倾听”这个工具,打开与孩子沟通的大门。
【学习目标】
在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当孩子表达的事情让你觉得有歧义,或者想挖掘孩子语言后面躲藏的动机时,可以运用书中的“积极倾听”三部曲:认真倾听、翻译反馈、调整反馈,来理解孩子语言后面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将自己和孩子真实意愿达成一致,减少误解与矛盾。
先花1分钟来看一下原文片段,看完之后眼神示意我一下
积极倾听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除了邀请孩子开口的开启法,还有另一种更的回应方法。开启法仅仅只是打开了孩子的谈话之门,然而父母需要学让这扇门保持散开。
积极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把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都包含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接收者的,与发送者一样。但是,要想学会积极倾听,父母们通常需要更多地了作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以下一些图将会有所帮助。
不论何时,当一个孩为某些事难过;他遇到了问题,孩子决定谈话。比如说,孩子肚子饿了。
为了去除饥饿,这个孩子成为信息“发送者”,要想与爸爸沟通他的饥饿。这个选择过程被称作“编码”一一孩子选择了一个编码。
假设这个孩子选择的编码是:“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爸爸?” (心理活动)
当父亲接收了这个经过编码的信息后,他必须经过一个解码过程,这样才能明白它的意思,进而了解孩子内心正在发生着什么。
如果父亲能够正确地解码,他就会明白孩子已经饿了。但是,万ー父亲把这个信息解码为孩子是着急要吃饭,以便能在睡觉前出去外面玩要,他的理解就是错误的,整个沟通过程便中断了。但是,矛盾就在这个地方一一孩子是不知道这个情况发生的,正如父亲也不知道,因为孩子无从知道父亲内心的想法,就像父亲无法看透孩子的想法一样。
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经常产生问题的地方:接收者错误理解发送者的信息,而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误解的存在。
然而,假设父亲决定检査一下他的解码是否正确、以便确定自己是否有误解孩子。他只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就可以了一一让孩子知的结果:“你希望在吃完饭后出去出去玩。”现在听到了父亲的“反馈“后,孩子就可以告诉父亲他的解码是不准的。
孩子:“不,我不是那个意思,爸爸。我是说我真的饿了,希望晚餐早点准备好”。
爸爸:“哦,我明白了。你是真的很饿。要不你先吃点饼干充饥怎么样?我们必须等妈妈回来再吃饭一一大约还得等一个小时”。
孩子:“这个主意不错。我吃点饼干”。
当父亲第一次“反馈”给孩子他所理解的孩子的原始信息时,就是在进行积极倾听。
在上述例子中,他一开始误解了孩子了,但是他的反馈使他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送出另一个解码,最终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信息,如果他一正确解码,这个过程就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运用积极倾听的时候:
1、 倾听者试图了解发送者的情绪或信息的含义。
2、 然后他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他的语言(解码)。
3、 反馈给发送者进行求证。
倾听者并没有发出他本人自己的信息——例如评价、意见、建议、推论、分析或质疑。他只把他对发送者的话的理解反馈回去——不多也不少。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父亲一开始误解了孩子,但是他的反馈使他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送出另一个解码,最终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信息。
What:
我们都知道在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容易造成不理解甚至是误会。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因为孩子作为“发送者”认知水平有限,经常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需要父母做为“接收者”去翻译解码信息,将翻译内容反馈给孩子确认,这个时候我们才是了解到孩子的情绪与真正的需求,这个过程我们叫它“积极倾听”。如果父母没有能将孩子的需求与情绪做正确的翻译与反馈、确认,那么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误会与不理解。
why:(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前因后果说明)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认为倾听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因为惯性与生活中很多历史印象的积累,很容易有误解甚至误会。
【反例】
例如:孩子内心活动是:今天好累,我快饿死啦!快点给我点吃的吧!
他回家说:妈妈,我饿了。
妈妈的内心翻译为:又和小天约了下去踢球。(前二天,着急吃饭都是和小天约了下去踢球,作业也不做就跑了)
妈妈生气的说:就想着玩。
孩子:懒得和你说。(生气)
【不这么做的坏处】
当孩子求助信息没有的到理解和正确的翻译,有时候甚至时误解时,孩子会开始辩解或者推卸责任,他们对父母的印象就是你们不理解我,我不想继续和你们沟通了,反正没有任何作用。父母眼中这个孩子不听话,开始叛逆。相互之间的误会越来越多,积压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如何破局,减少这个误解,让他们愿意将他们心里话讲给我们听呢?
How:
积极倾听就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工具,它分为三个部分:
1、 认真倾听:听孩子的说话内容
2、 翻译反馈:将孩子的说话内容进行翻译,并反馈给孩子。
1) 感受孩子情绪。
2) 对问题信息进行自己的解读翻译,并反馈给孩子。
注意事项:不带自己的情绪,翻译不含任何答案、评价和暗含操控的意味。
3、 调整反馈:如果孩子回答是否定的,需要家长调整翻译内容,再次反馈。
我说用上面的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例如:他回家说:妈妈,我饿了。
妈妈的内心翻译为:又和小天约了下去踢球。(前二天,着急吃饭都是和小天约了下去踢球,作业也不做就跑了)
妈妈说:你是想快点吃完饭,下去踢球吗?(翻译反馈)
孩子:不是的,妈妈。我是快饿死了,希望早点吃晚饭。
妈妈:哦,我明白了,晚饭马上就好,你等一下好吧!(调整反馈)
孩子:好的,妈妈快点。(反馈完成)
这个是一个我们常见,而且容易完成的反馈。
下面我通过一个复杂点案例来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四个步骤。
这是我女儿在学校遇到的一件事情。
女儿:妈妈,我同学小周特别讨厌,他经常很大声叫我的名字来的吓我。(认真倾听)
妈妈:你很生气对吗?你是觉得他不应该大声吓你对吗?(翻译反馈)
女儿:是的,这个人特别讨厌。
妈妈:你是讨厌他大声吓你的行为?(翻译反馈)
女儿:不仅仅是,他还给我起了外号“焕爷”,都传到隔壁班级去了。
妈妈:“焕爷”这个名字很威风呀?你不喜欢吗?(调整反馈)
女儿:我是女孩子,不喜欢“焕爷”这个外号,别人会认为我是女汉子的。
妈妈:你讨厌小周是因为他让你在同学们中有了不好的形象。(翻译反馈)
女儿:可以这么说,你说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
妈妈:其实你真正不喜欢的是同学对你有不好的印象吗?(翻译反馈)
女儿:小周也讨厌,我也不喜欢同学觉得我是女汉子。
妈妈:找到你讨厌小周的原因了对吗?(调整反馈)
女儿:是的。
妈妈:你知道吗?妈妈看到你现在能一步步觉察到问题背后的原因,这种觉察能力觉醒,让妈妈特别骄傲,因为妈妈看到你的沟通的智慧大门打开了,学会了高效沟通的第一步觉察问题的本质哟!妈妈超开心哟!(赞美:我—信息)
女儿:好像是的。
这个是我和女儿换了谈话方式后的结果。
这种积极倾听的沟通方式只有三步很简单:认真倾听、翻译反馈、调整反馈,虽然没有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评价、指导、指责,而是通过积极的倾听正确的翻译孩子问题背后的隐性原因,孩子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有自我察觉有成长,而且能通过妈妈的赞美知道自己成长在哪里,他能感觉到家长对他的理解和帮助,以后也就愿意和父母交心,这个就是这种积极倾听的优势。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生活中一点点的影响。
Where:
“积极倾听”这个工具不仅适合塑造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样也适合于成年人沟通。但是不适用于带着情绪的沟通。
A1激活经验(显性提问)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请认真回想一下,我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有天孩子突然说:妈妈,我不想阅读?
没有孩子的朋友:有没有听过你朋友或者家人说:我不想看书?
我们回想一下,当时我们是如何倾听和回应的,请写在纸上。
学习案例记录:
东方分享:因为我早上着急去上班,孩子临走前想带娃娃机去幼儿园。
我说“带什么娃娃机呀?不能带”妈妈内心:带娃娃机肯定是我背来背去的,好烦。
孩子说:“我就要带“
我说:”你问问老师,看能不能带“
孩子说:“我就要带“,
我说:”来不及了,要上学啦“!
孩子说:“我就要带“,我没有办法直接拉着孩子去上学,小朋友伤心的哭了。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我也和大家一样,习惯性的这样去回应他人。
现在我们来重新构建一下刚刚失败的例子,用积极倾听的三部曲:认真倾听、翻译反馈、调整反馈,我们将如何回应对方的问题呢?我们二人一组,一人提问,另外一人用积极倾听的三部曲来回应对方,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这二者之间的不同。
我们请这位妈妈来继续分享她的案例。
学习案例记录:东方分享
妈妈说:“我要去请假15分钟,蹲下问孩子,你是今天没有玩到娃娃机,想继续带到学校去玩吗?这个娃娃机有这么大,妈妈手里有好多东西,妈妈已经提不动,你是不是愿意自己背“。(翻译反馈)妈妈内心:带娃娃机肯定是我背来背去的,好烦。
孩子说:“我和你一起扛”
妈妈说:“妈妈实在是扛不了,另外一个问题是,你是不是确定老师让你们带娃娃机到学校去,你问过老师的意见吗?” (调整反馈)
孩子说:“我没有问过,我看其他小朋友也有带娃娃机”,
妈妈说:“那老师让小朋友玩了,还是锁在柜子中去呢” ?(调整反馈)
孩子说:“好像都锁在柜子里”。
妈妈说:“我们先打电话去问问老师,看是否可以带,如果老师觉得可以,我们就带过去,如果老师不让带,我们搬过去又搬回来,会浪费时间的”,(调整反馈)
妈妈电话与老师沟通,老师说不能带,如果带过去只能安排统一锁柜子里。
妈妈说:“老师说如果带过去只能锁柜子里,玩不呢“?(调整反馈)
孩子锁:“那我什么时候可以玩“?
妈妈说:“你4点放学,你一回来,我们就玩半个小时怎么样“?(调整反馈)
孩子说:“好吧”!
妈妈说:“走,我们上学去”。
妈妈分享:开始孩子有情绪我完全不解码,打压式的预计他一天都不开心。积极倾听让我能了解孩子的需求,他知道学校的困难也知道能回家玩,他开心,我也开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