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事件:明知道某个物品没用,但是一直不想扔;某个东西,你总觉得你未来用得到,可那一天一直没有来。
提问: 你回想一下自己生活里是不是蛮多这样的场景?这样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影响:物品越来越多,你找东西越来越难,你怎么都收拾不干净,最后干脆放弃了,或者干脆就少回家。
解决:断,把好物品入口;舍,打开物品出口;离,获得自在舒适的空间。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可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物品过度泛滥的社会,很多时候根本由不得我们进行选择。让我举几个常见的过度泛滥的例子吧:
中元节礼、年货;奖品、礼品
赠品(“本日限定特别奉送”之类的句子频频出现的邮购品,说不上品位有多高的饮料、杂志的赠品)
超厚的商品邮购目录(只要买过一次,就会连着寄上好几年)
广告邮件与宣传单;包装纸、包装盒、纸箱、冰袋
便利的方便筷子、勺子、湿纸巾
仔细回头想想,你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几乎每天都会流进我们的生活里。
所以,要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
l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l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收
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在断舍离里面,断是最重要的一环。
为什么我们每天会有这么多的物品。
主要是三类:别人送的,赠品,或者是以后想的是可能是用到的。
原因主要是,不是我们主动挑选的,主语并不是我。
所以我们在购物时反复问自己,自己需要吗,自己适合吗,自己喜欢吗。
1、 需要-比如我毕业那会儿经常去超市购物,回去买一些,小零食之类,化妆品之类,每次都花40块钱以上,买回来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
2、 适合-比如我去外地出差的剪发卡,后来发现根本都用不到。
我以前经常发现整理照片是件麻烦的事儿,为什么,因为自从有了智能搜集照片太多了。
1、 我需要:我只挑有意义的瞬间才会去拍照片
2、我喜欢:拍完之后,去掉废片,留下比较心动。
1、你回忆一下,家里有没有堆积一些平时不用的物品,有哪些?都是怎么来的?
学习者1:有很多订阅号,但是看的很少。有的参加活动扫码进来的,有些是专业知识以为是自己需要的。
学习者2:我在包包里的湿巾和牙签,这些都是我去年在住酒店里拿的,以为以后会用到,但是一直没有用到。
2、大家想一下你生活中是否有 囤积过多的物品?
学习者2:网盘里的资料
学习者3:电脑里的文件夹。
3、接下来我们分两组来讨论,一组是如何减少网盘资料的进入;一组是减少电脑文件夹的进入,你们有五分钟时间讨论,讨论完毕后,最后编写一个故事,包括具体怎么做的解决方案。包括在某种场景下,某个小伙伴堆了很多内容,后来才去了什么手段,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组1:有个小伙伴叫小王,他的硬盘有500G,他发现占用比率大的有,软件(从win8-win10),还有大师的视频,包括曾仕强、刘一秒,这些视频追溯到了十年前;还有健身视频,跳各种健身操。他学会了断,他觉得不需要健身操现在已经足够了,无氧和有氧的肯定不需要入了;系统软件其实保留最新的就够了,包括美图秀秀和踏浪一百就够了。
小组2:有个美丽大方的同学叫小莫,经常把自己的视频文章发到云盘里,他后来发现云盘里面塞了很多东西,以后往里面传的时候考虑是不是需要,需要才传,不需要就不传;每月整理一次,要根据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喜欢的才留下,不喜欢就删除。
让我们把破烂儿再稍微细分一下吧。
1.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2.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3.充满回忆的东西: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解决之道
以自我为轴心a. 同样是可以用的东西,对它的判断却是因人而异。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b. 物品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就是把焦点聚焦在物品上。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这些东西实际上已经变成垃圾了,必须得处理了,可还是因为太重、太麻烦,所以就懒得去扔。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可这些东西留了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东西所包含的回忆和能量,给人造成混乱。说真的,我的感觉是,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我们刚才学了第一个片段,把好物品的入口。但是你会说可是我们家里还堆了很多物品,该怎么办呢。所以这个片段的核心是舍。
那我们看下我们平时有哪些物品我们需要扔掉的。
1、不用的东西:但是你忘记了,仍然释放能量的物品,“哎呀,我在这里好孤独啊”
2、凑合在用的东西:比如一些不太得体的衣服,家居服。那么你就不会珍惜,扔的到处都是,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3、充满回忆的东西:前女友的照片,前男友送的礼物,这会影响你不能开展下一段感情。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行动呢,如何判断哪些物品是不是需要扔掉呢
1、判断物品与自我的关系,包括这个物品能不能用,不能让它说了算,而是我想不想用,从而唤醒自觉意识。
2、判断物品与现在的关系:因为过去的物品过多说明我们执着于过去,而未来的物品过多说明我们是在担忧未来。判断的标准可以是,一年或者几年不用就可以扔掉,具体看每个人对现在的定义。
1、你有没有哪些物品是该扔掉,但是一直没扔或者凑合使用的呢?
学习者1: 不太好看的衣服,所以用来做家居服,现在想起来在家里呆的时间很久,而且是穿给自己看的。
学习者2: 破烂儿,我自己是那种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都在,都堆在我家的阁楼上,现在阁楼都是我从小到大的垃圾,大概有60多平米。
2、我现在来做一些测试题,看看有哪些内容是我们经常在用的。
1)有哪些物品,你拿回来从来没有用过的但是一直没有的?
学习者3:供应商的宣传册,放了三年了都没有联系。
2) 为什么一直没用还没扔掉?
A、 因为总会用得着
B、 因为它充满回忆啊
C、 我也不知道啊
D、 其他()
3) 有没有一些物品是你觉得凑合在用的,为什么?
A、 因为它能用啊
B、 因为我不舍得扔啊
C、 其他
4)你有没有见过有些人,家里十分清爽,没有任何不适合留在家里的物品,那他家里是什么样的状态,而他本人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学习者3:我老公,他的所有东西都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都能很快找到。
3、我们现在可以拿出自己的包包或者钱包,看一下哪些物品是需要扔掉的?
学习者4:打车的发票,一些地方送的购物券啊。我要现在就把它扔掉。
“七”: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留出三成空间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初入的通道。
“五”:看得见的的收纳空间,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筛选到只剩下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的话,可以空出五成的空间。
“一”: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一成东西,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
如果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里放了十样东西,就得做出选择,想想,到底要选其中的哪五样?这么一来,就相当于“选出最喜欢的前五名”,心情就会变得雀跃起来。
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成收纳之后,你就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品味自然地提高了。因为只留下经过精挑细选的物品了,所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个片段主要讲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空间。
讲了七五一原则。
1、看不见的空间只放70%。衣柜。为什么?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动力收拾;物品进出也很方便。
2、看得见空间放5成。比如书架、餐具架。为什么?以为内名牌精品店和小超级量贩店。东西都比较少,所以才会让我们感觉美观和舒心。
3、装饰性空间1成。高品位总是和少联系起来。某一面墙上贴满了画。还有一面墙上贴了无数幅的画,你觉得更喜欢哪个呢。
那你说我的物品需要的真的特别多该怎么办,我们每次只选5件或者三件放。
因为你需要不断做出选择,甄别自己喜欢什么。通过精挑细选的物品,我们品味不断提高了。
1、大家平日空间是如何布置的?对你有什么影响?
学习者1:看不见的空间放十成。我就是死命地往里塞。看得见的空间放九成。比如说是书柜。装饰性的空间放八成,只要可以放积木的,我全部都放满。所以到最后东西会变得特别难找。
学习者2:我的衣柜整理下分为三类,不用的扔掉了,我现在的衣柜有五六成。
2、你回忆一下,家里的空间如何,有没有那一块特别烦心的?
学习者3:我的衣柜的衣服总是特别多。所以我要根据这个讲的想想自己特别喜欢的衣服是什么样的,每个季节的衣服保持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