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思考的技术》 所属活动: 20210206Firsday Cafe拆书过级场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先说前提,再说对策

开场:

1、【自我介绍/分组】

大家好,我是Tina,拆书家,爱好旅行的瑜伽初学者。

(分组)为了便于待会的学习,从我的左手边起两两分组,以便于稍后分享讨论。

2、【学习目标】

今天的片段是选自图书《思考的技术》。通过今天的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遇到提问时,通过对前提提出设定,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图书介绍】

今天介绍的图书是《思考的技术》

F:这是一本写给商业世界的书,但对于个人生活也同样深有启发。书的作者是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先生。他曾是麦肯锡公司日本分社社长,他结合自己30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提出企业和个人惟有改变既有的思考模式,放弃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迷恋,学习有创意的思考方法,方能找到正确的经营思路。

A:这本书曾是中信出版社当年的爆款图书。书中介绍商业决策中的理论时,少有理论教条的说明,几乎所有理论都采用实际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介绍,阅读起来轻松易懂。

B: 如果你总是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找不到重点;如果你在信息技术爆发的时代看不清行业的趋势, 运用书中的方式会帮助理清思路,做出判断。

今天的片段介绍了在遇到提问时的思考方法。遇到问题,提出假设,这本就是朴实而基础的科学思考方法。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拆页(P175)

先说前提,再说对策

进入麦肯锡之后能够胜任工作的人,通常在被问那一瞬间会回答:“抱歉我并不清楚坦桑尼亚在哪里。但是如果我以这是非洲一个炎热的地方为前提,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 他们会把问题的前提先做个明确的假设。

这类人不会像学校优等生那样一下子就陷入恐慌。因为这种回答方式,就算后来才知道自己所设的前提是错误的,还可以改变前提再回答。接着,面试者就可以从炎热的前提联想到未开发之地、高温潮湿、许多病原体等等,再设定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而完全没有进入考试状况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平常自己习惯用的东西,所以一开口就胡乱回答:“字典、水桶、面包、米…然后不断重复相同的东西,甚至说只要有钱,在当地什么东西可以买得到;

有的人还说:“装那么多东西的话会太重,而且这些东西当中,大概有一半可以到了当地再买。”说完后就无法再继续回答了。但是能够答得不错的人却会说:“如果前提是能够带钱的话,在当地可以买得到的东西,我会暂时不带。”然后开始说明自己假设的环境条件。

因此,就算并不清楚坦桑尼亚的位置,却能够以假设前提进行回答的人,在主考官告知坦桑尼亚在北极圈附近之后,可以立刻改变回答内容说:“那么,我会这么准备………”事实上前提的正确与否,只要有地图马上就可以知道。这个考题其实考的不是坦桑尼亚的地理知识。如果主考官更进一步改变前提,并询问“如果这个地方是位于欧洲腹地的小国,你会怎么回答?”那就能更清楚面试者的思维模式。麦肯锡的案例,几乎全都是像“明天去坦桑尼亚出差”之类的案子,因为如果是自己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花大价钱委托外面的经营管理咨询师了。

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因为就算前提有变,还是能导出不一样的结论,这种人不能够胜任麦肯锡的工作,相信其他工作也一样能够胜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这个片段介绍了麦肯锡面试时,通过候选人对问题提出前提再回答对策的做法,来考察候选人的思考能力。

How

那么怎么开始思考前提呢?我将它分为以下步骤

1、 搭房子:所谓搭房子,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发挥想象力,联系问题主体可能存在发生的一切可能情况来拓宽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设定限制条件,缩小思考的范围。

2、 住进去:顺着自己的思考方向,对问题中的要素提出假设,使用“如果……”的句式来表述设想

3、 生个娃:在设想的环境里,得出思考的结果,使用“那么……”的句式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

前几天我家的小朋友老是不听话,她老是晚上不睡觉,让她刷牙她总是要玩到很晚,我大声说她几句,她就开始哭。家里人就很不高兴,我说你看看她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们就问我,你打算怎样让她听话呢?我一时间就不知道怎么回答。

除了让大声训斥小孩,让她听话还有其他的思路吗?我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思考,

第一步:搭房子,构建一个他可能会听话的场景。小孩有求于人的时候,想得到某个东西的时候,他会听话;

第二步:住进去。使用“如果……,”句式,提出前提。如果她知道在睡觉前多听一个她喜欢的小熊故事,她会听话很多;

第三步:生个娃 使用“那么……”句式,提出结果。那么我会告诉她早点刷牙,早点上床可以多听一个睡前故事

我用这样的方式尝试思考,得到了新的对策。

Why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时间没有答案的问题。知识盲点会构成我们思考的瓶颈;如果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推导,会让自己思路更通畅,开启对问题的思考。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会像片段里提到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想到一些片段,没有条理。。

(预防疑义)

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这个做法似乎并不一定会为问题找到答案。是的,找到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反复验证,

以上方法也可以当作一个人的头脑风暴,开启思考的线索。也可以通过限定条件范围,聚焦问题,找到答案。当然,难点可能会在于思考不够发散,提不出新的假设,也可能是条件限定不够聚焦,得不到有效的结果。那可能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积累。

Where

这个方法普遍适用于对问题的思考,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探索,也适用于面向过去作原因分析,找到对策。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下面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一周可能遇到的被人提问,但是又一时还没有答案的时候。比如老板问你,是不是要录用或是解雇一个人?老婆问你,年底了,家底要不要新买一台跑步机?朋友问你说,我是不是应该年后换一个工作?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这样的问题,只需要想到这样的场景就好。时间2分钟。分享好后请伙伴大群分享。

下面请1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每位学习者分享时间大概在1分钟左右

学习者D:在下周领导会分配一个新的任务,要做一个新的视频号。他可能会问我“怎么做一个视频号?“

感谢学习者D的分享。

(进一步催化)刚才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情况,对于遇到这个问题,我们运用上述的三个步骤方案,具体你会怎么做呢?

学习者D:

下周领导问我说怎么做一个视频号?我用这三步法可以这样做:

1、 搭房子,设想可以完成的视频号的条件和环境:跟很多会制作视频的大咖在一起。

2、 住进去:使用“如果……“的句式,“如果我可以找到一群很会制作视频的大咖;

3、 生个娃”:使用“那么……“的句式,推导出结果。”如果我可以跟很多会制作视频的大咖在一起,向他们学习,上他们的网课等,学习他们的经验,那么我可以更好的制作处视频号。“

非常感谢学习者D的分享。

结尾: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片段,我将它总结三个步骤,首先。搭房子,规划问题主体和相关关系,够建一个可以实现问题条件框架;第二,住进去,提出“如果……”的设想;第三:生个娃,得出“那么……”的结论。希望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大家在遇到问题时,找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