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刻意练习》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长沙麓山分舵第284期线下活动(河东场)总第311期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有目的的练习

开场:

【自我介绍】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大家晚上好,我叫旷湘敏,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

1、正在过2-3的新手拆书家;

2、HRD从业人员;

3、户外运动爱好者。

很高兴可以跟大家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我的拆页大概耗时22分钟,主题是:有目的的练习的四步法。它来自《刻意练习》这本书,我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本什么书:

【F】特征:

《刻意练习》这本书共两位作者,一位是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 ,另一位是科学家罗伯特·普尔,本书通过研究得出“杰出”不是源于“天赋”,而是来源于“正确的练习”,向大众学习者普及了“刻意练习”的黄金法则。

【A】优势:

《刻意练习》豆瓣评分8.0分,这本书自2016年出版,就成为横扫豆瓣和各大图书好评榜的畅销书,并获得了樊登读书会创办人樊登、拆书帮帮主赵周、博雅读书会发起人张量等众多大咖的赞誉和推荐。和其他同类型学习与工具类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特点是作者例举大量生动的案例,说明天才来自于正确的刻意练习。成功没有捷径,都是大量挑战性重复练习的结果。

【B1 利益】

你有没有过想做美食,却连米饭都做不好?有没有过要在年底的聚会中展示自己的琴技,可目前连一首完整曲子都弹不全。有没有想在你的工作中成为皎皎者?自己努力练习,却屡屡受挫,这本书打破了自动化,机器化的“一万小时定律”。让我们掌握提升努力的秘诀,通过刻意练习,让你走出事半功倍的泥潭。

【B2】

通过今天“有目的的练习的四部法”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在快速提升某项技能或完成某个目标时,可以运用有目的的练习四部法,制定一个练习计划,通过完成一系列假设的具有挑战性的小计划,来完成既定的大目标。达到成功的目的。

以上是有关这本书的介绍,在我们开始阅读拆页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有目的的练习”为某个需要快速提升或突破的技能制定出适合的训练方案。

大家手上都拿到了我准备的原文片断,请大家花2分钟看一下,读完的小伙们给我一个眼神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刻意练习》P32-33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史蒂夫・奥尔( Steve Oare)是威奇托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假设对话在一位音乐导师和年轻学生之间进行。这种关于练习的对话,音乐导师经常会跟学生讲。在这个例子中,导师试图搞懂为什么年轻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秦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简单地讲,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我刚刚刚挥起球拍,努力去击球。我刚刚听到了那些数字,想办法去记住。我刚刚看到了那些数学题,正试着解答。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我的讲解】

好的,我看到很多的小伙伴已经看完了,没有看完的也没有关系 ,听我来解析一下。

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我每天很努力的上班,认真完成领导交待的事情,工作了十年了,确还是平平无奇,其实很多人就是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了很久(也就是今天文章中说到的“天真的练习”),我们也承认你的努力与坚持,但它只是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简单的重复,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为什么会这样呢?

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在刻意练习这本书说过:“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000天,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的更深。”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夜以继日的工作,并不会精进业务,日复一日的练习也不会让你获取成功,那么停止无效努力的方法是什么呢?换个练习方式。使用有目的的练习方式,可以助力我们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更有效的练习,从而提升技能水平,实现目标。

【可被观察到的行动】

今天我的拆页步骤中将有一个具体场景的应用,大家在现场就能运用到有目的练习四步法,进行一组对话的搭建,切实的看到这个方法的效果。

【意译案例】

那么如何做到有目的的练习呢?来我们来回顾一下原文的案例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通过这个对话,我们会发现这个学生的练习是没有目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而且弹奏也是重复,所以没有进步。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这段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从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练习并不专注的练习,比较随意,“你弹对了多少次,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反馈也没有,所以好不好自己没有感知,只是在自己觉得合适的环境下重复练习而已。

我们会发现有经验的导师会通过谈话引导出目标和问题所在并从中找到思路和方式,根据原文案例中导师和学生的谈话,我们的步骤是这些:

1、设定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期限内明确可以达成的目标,可以分成几个小目标;

用我的案例一起来代入,关于跑步,我练习跑步应该有3年了吧!以前是每周三次跑步,3年了我的配速和里程依然和3年前一样。如果我想要提升跑步配速提升里程,去参加年后的长马,根据今天学习,我应该这样做:

设定目标:1)、2个月内跑步里程提升到10公里,2)、配速达到7分钟,3)、更换专门跑步的环境,去学校足球场。(这是我设定的目标)

2、保持专注,制定清晰可执行练习日程,避免被分心打扰

如:每周1、3、5晚上7点到理工大学足球场练习。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开始专注练习。

3、反馈调整,反馈就像自我练习的一面镜子,从他人那里不断获得持续指导和反馈。

如:如果只是自己跑可能就会和3年前一样,所以我需要指点和反馈,我加入跑团,寻找队友,互相促进,互相反馈。同时我还通过手机软件记录,配速和时间,然后不断调整。

4、不断加码,走出舒适区,有意而为的依次不断加大练习的难度;

如:每次跑步都要求比上次快一点,同时每次都多加500米,不断的去突破,测试自己的的提升空间,直到实现目标。

就在这样的不断练习,加速调整,2个月后,我的配速是不是就会提上去,同样我的练习也有了方向。大家发现没有,其实很多时候想要提升一项技能一定是有目的有方法的,一定不是自动化重复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比如我们原文中那个学生,比如我跑了三年还是老样子,没有目的的练习都只能是重复而已。

【适用边界】

有目的的练习只针对对自己很重要、想要提升的技能,如写作、演讲、设计、拆书等该技能的提升,它能对你的生活和事业有帮助,否则没必要去这么刻意的练习,毕竟我们的精力有限,还是把精力用到真正需要提升的地方吧。

【预防异议】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离舒适区并不是越远越好,因为如果超出我们能力范围太大,多次达不到预期效果后,就会自暴自弃,并且我们说要通过练习提高技能,甚至成为大师级人物,同样是需要以勤奋的练习为根本的,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有目的的练习就是在特定目标指导下舒适区之外进行的专注且有反馈的练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现场练习】

【给出具体场景】

我们刚刚学习了用有目的练习的制定清晰目标 、保持专注、 及时反馈 、走出舒适区、 四步法来避免陷入自动化练习的陷阱从而实现目标。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切身体会一下这个方法的魅力。我们先来分一下组,从我的右手边开始,两人一组,一共三组。好的,假如你遇到了下面的场景:

【场景设计】

想要在年会展示吉它的小林,想通过在年底年会上的表演让公司上下都认识他,于是大部分人都在休闲游玩的时间,他争分夺秒的练习吉它,比其他人都努力,眼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年会了,小林的吉它还是弹不好,没办法完整的弹一首曲子,于是非常苦恼的小林来请教今天已经掌握有目的的练习方法的小王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请以组为单位讨论分享,2人一组,一人扮演小林,一人扮演小王,小林主动和小王谈话,小林来表达自己对无法完整的用吉它弹奏一首歌曲的苦恼,小王如何用以上的刻意练习的4步法,来帮助小林提高吉它水平。

先小组内讨论写下对话的内容,讨论演练时间为5—8分钟,时间到后我会选一位“小林”和一位“小王”大家一起听听他们是如何帮助小林提升吉它技能。(树立目标 专注练习 及时反馈 走出舒适区)

现在开始。

好,时间到,我看到大家都交流地特别热烈啊,下面有请一组伙伴来角色扮演,分享一下你们的对话。

【解决方案:角色扮演演练】

尹瑶(小林):小王你好,我想在今年年会表演一个吉它节目,可是我还没办法弹奏一首完整的曲目,你能给我个建议和方法让我在一个月内完成吗?

徐科(小王):我想问一下你确定好你的曲目了吗?

尹瑶(小林):我具体表演的曲目还没有确定。

徐科(小王):我建议先把你最想谈或最熟悉的曲目确定好,然后你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去练习没有?

尹瑶(小林):我时间不固定,比较随机

徐科(小王):那你得安排固定地点因定时间练习更好;练习有老师指导吗?

尹瑶(小林):我没有老师指导就是网上搜索一下然后自己弹奏。

徐科(小王):建议你练习一定要有反馈,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可以自己录音或者视频的方式,然后回看,可以自己给自己一个反馈,这样自己有个感知,知道哪个点效果怎么样。同时不建议一次性一整首曲子去练习,可以分段,先比较难的开始,一步一步去攻克,等你自己把比较难的一点点突破,这样通篇弹奏就会容易很多。

尹瑶(小林):好的,谢谢,我到时按这个方法去练习。

【结束】

谢小伙伴们的分享,那么我们今天的拆解就结束了,也感谢大家来参加本次活动。通过今天学习的片段,伙伴们是不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只不过是没有找到一定要达到的明确目标。没有专注去练习,还有就是不断找反馈信息和给自己一点难度和压力的狠劲来走出舒适区。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都可以应用上今天的学习,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