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梧桐分舵12月第8场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表达过程中如何正确说出观察

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慧,我的三个标签是:拆书帮二级拆书家,商务礼仪导师, 易经文化传播者。非常开心可以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讨论环节,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分一下组。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重述(行为)观察和评论,可以正确描述(界定)出自己观察的事实。

【技能点: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现场学习者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正式学习之前我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生活中的小场景

事件:

1. 12月26日晚上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进屋三次看到她都拿着手机,看到这种情况,我特别生气,我就说:“你怎么总是在玩手机”。

2. 12月15日,因为工作上的一点小失误。领导骂同事: 你怎么天天这么晕啊! 脑子里都是浆糊吗?”

提问:

请问大家,我这样的方式我女儿会服从管教吗?会顺从吗?不会对不对,你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影响:

生活中常常因为言语表达造成太多误解,甚至是冲突和矛盾。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固有的模式和判断,表达常常言不由衷,甚至隐藏种种暴力而不自知。

解决:

这本书提出用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 给出我们表达的四要素,观察, 感受, 需求和请求。让我们远离语言暴力。帮助大家促进亲子、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

B2: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片段是《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当中的第一要素“观察”。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会把观察和评论混淆,哪如果正确的区分观察和评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刚才我已经把原文拆页发给大家,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一下拆页,看完以后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会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 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后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的提醒他。

[技能点:原书拆页【R】为Why或者是What的内容,或原文一个完整的案例。]

好的,我看很多伙伴都已经看完了。哪解下我说大家听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本片段作者是想要告诉我们,我们的语言常常充满了指责和批评,而不太习惯用观察的语言说话。我们认为客观的事实,实际上带有情绪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改变这样的说话方式需要区分观察和评论。

哪观察和评论如何区分呢?观察是什么?评论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个练习。

【概念辨析】

观察:是我们直接听到, 看到,闻到,尝到和触碰到的事实。

评论就是:从自己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观点以及情绪,贴标签等等。比如:“懒惰”“愚蠢”“笨”这样的词语就是在贴标签,当我们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时候在沟通中对方就会更容易接受。

接下来我给大家说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观察还是评论。

1. 乐乐这周你有三天都起晚了。 这句是事实还是观点呢?是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时间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你可能觉得八点是晚,她可能觉得九点是晚,所以这个不属于事实。

2.本周郭永红每天都带饭。这句话是观察还是评论呢?是事实对不,虽然没有说出具体的数字,但是本周每天也很明确。

3.你总是在做作业的时候玩手机。 这是观察还是评论?听起来像是观察对不对,如果你说评论我们意见一致。

当我们说总是的时候,他一定会想办法去狡辩对不。 那怎么才是观察呢?

可以这样说:“今天你在写作业的时候我进来三次,每次你的手机都在手边。” 这是一句观察对吗? 是的,我们的意见都是一致的。

再跟大家分享一句话哈!

2. 4.你怎么就这么笨呢? 能不能长点心。这是评论对不对。这句话一听就带有情绪和批判。

【技能点:【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已经能够区分观察和评论了对不对。

那我们如果正确的表达出我们的观察呢?接下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个方法:

1.调整自己评判的想法。比较,推测,情绪都有可能是评论。这里要注意要注意一些词语:总是,经常 每次。这些词语会混淆观察和评论。比如:我看到女儿玩手机,但这句话背后会有多种可能性。

2. 把注意力放在事实上。也就是具体看到,听到,闻到,触碰到的事实上。比如:我看到女儿拿着手机。

3.描述客观的事实。比如:女儿妈妈从6:00-8:00之间来屋里三次, 看到你三次手机都拿着手机。

[技能点:【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

适用边界:这个方法适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事,客户, 朋友,家人, 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需要表达自己的喜好、态度、赞美等内容时需要加上评论,但最好前面加上观察。

可预防的异议:很多人在练习的时候觉得运用的很好用,回到现实生活中运用时就会感觉很吃力。是的,由于我们语言被旧习惯束缚,所以在学习之后还需要多多的去练习观察和评论,久而久之就会很自然流畅的表达出具体事实。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催化学习者应用

好的, 我刚才已经跟大家分享了我们正确表达观察的方法, 哪接下来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会遇到哪些批评对方,或者是对方批评你的沟通。

比如:你老公连续五天都是晚上十一点回家,并且身上有酒味。

比如:你们班月考平均分比上次下降了10%。

比如:你的下属连续三天迟到半小时。

当然以上是我给大家的一些场景,大家可以想一下未来一周或一个月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场景。 可以把观察词写到便签上,想一下运用今天的片段你应该怎么跟对方沟通呢! 大家在小组讨论一下, 然后邀请两位伙伴跟演练一下。

在演练和沟通的过程中,要有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 经过, 结果。并且要以对话的形式演练哦!

好的, 接下来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

分享者:

李跃和她女儿因为玩手机引起。

Reta扮演李跃,李跃扮演女儿。

时间:2021年1月5日晚

地点:家里

起因:李跃下班回家后,女儿要用李跃手机写作业。

经过:七点钟下班到家的李跃女儿就来找妈妈:

女儿:“妈妈,你手机给我一下,我看一下作业。”

妈妈:“好的, 你一会儿看完就给我哦!”

女儿:嗯,好的。

妈妈开始到厨房做饭。一直到八点钟,李跃看到女儿一直玩手机,特别气愤,想到最近学习的表达观察的步骤,又提醒自己说出事实。她开始运用学习的步骤调整自己。

1.调整自己的评判想法。我刚想女儿一直玩手机,其实也不一定,我中间还有一段时间没有到女儿在做什么,也许我看到她的时候她刚拿起手机,我不可以评判,推测女儿的行为。

2.注意力放在事实上,我七点钟到家就把手机给女儿,现在把点女儿没有还给我,这是事实。

3.描述客观事实。事实就是从七点钟到八点手机一直在女儿哪里。

我去跟女儿沟通。

李跃:“女儿,妈妈七点到家把手机给你看作业,现在八点钟你没有把手机还给妈妈哦!”

女儿:“妈妈,我再玩两分钟好吗,两分钟以后给你。”

李跃:好的,哪两分钟以后一定要还给妈妈哦!

拆书家:感谢我们两位小伙伴的精彩分享,在分享的整个过程我们又梳理了一边方法。所以,有一句话说所有的方法都要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希望小伙伴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实,而不要去评论。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