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郑先鹏。我今天要拆解的书籍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博士,他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荐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这本书精选了“七个习惯”最核心思想和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参透高效能人士的持续成功之路。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入选“中国60年来最具影响力书籍”、“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书籍”,获“2011年首都大学生读书节”最喜爱图书奖,高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中国畅销书榜25周年,总销量超过2500万册。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如果你对你的生活不太满意,渴望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去做,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通过这本书,你也可以成为高效能人士。
赢/输的方法不可能带来双赢的结果。你总不能要求别人:“不管你是不是喜欢,都要以双赢为目标。”问题是怎样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哈佛法学院的教授罗杰·费舍和威廉·尤利曾合作出版的《走向共识》建议在谈判中坚持“原则”,而不是“立场”。虽然他们并没有使用“双赢”一词,但是倡导的精神和本书不谋而合。
他们认为原则性谈判的关键是要将人同问题区分开来,要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但不违背双方认同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很多人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来看待问题,认为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当然,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赢/输模式(即我赢你输),但是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你和爱人谁说了算(谁是赢家)?”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问题,如果没有人赢,那就是两个都输。即使可能是你暂时赢了,你的配偶听你的,但平静的关系下面涌动的是压抑的情感,被践踏的价值和隐藏的怨恨,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双赢来解决,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换位思考);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明确问题);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找到共同点);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途径,并选出一条最优方案去执行(解决问题)。
下面我分享一个例子,是江西省培训师联合会会长罗振华教练分享的关于他的一个真实案例。他儿子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排练学校组织的一个话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担心孩子在这上面花费太多时间会耽误学习,所以不太情愿,刚开始他是用命令式的方法要求他儿子不要去排练,认为我是你老子,你就得听我的,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他儿子干脆直接住在外面,不回家,后来话剧比赛在学校拿了一等奖,但是儿子还是不愿意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得想个办法去解决。儿子排练的话剧能拿一等奖,说明他在这上面有一定的天赋,而且自己也愿意去做,他需要被认可和鼓励(换位思考)。但是儿子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已经耽误了学习,继续下去就有可能考不上一所好的大学(明确问题)。于是他去找儿子进行沟通,刚开始儿子是不乐意与他进行交流的,但是他先说了一句,儿子真棒,在这次话剧比赛中拿了一等奖,真厉害。然后儿子也放松了戒备,开始跟他交谈。通过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儿子想做导演,如果能够让儿子考进北京电影学院那不就好了吗?结果爸爸说出来之后儿子也有这个想法,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找到共同点)。于是分析儿子想考进北影还存在哪些问题,儿子:“我想考进北影文化课就差在英语上面,其它的我好好准备一下问题不大,如果你能给我请个英语家教,给我补习一下英语,让我在专心在家里面进行学习就好了,可是不知道老师会同意吗。”父亲:“你确定我帮你请个家教,让你专心在家里学习,就可以考进北影吗?”儿子:“嗯嗯,我确定,只要老师能够同意的话。”父亲:“行,老师那边我去协调”。最后儿子高三那年自己一人在家学习(解决问题)。儿子最后也顺利的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拆书家提问设计:
我们刚刚学习了用双赢的思维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在来做一个演练 ,请大家认真听要演练的场景:你(爸爸)发现上小学的儿子(小明)迷恋上了上网,儿子现在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你很着急。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小明的爸爸如何用双赢的思维来解决小明上网问题。
小组讨论的时间是10分钟,大家可以在小组内演练一下爸爸与小明的对话,并用一张纸写下如何成功使用双赢思维。10分钟后,我会选一位“小明”和一位“小明的爸爸”进行角色扮演,到时候大家可以一起听听他们是如何实现双赢的。
学习者案例记录:
爸爸:小明,最近你上网太频繁了,已经耽误了你的学习,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 的,我也不会同意你这样做(明确问题)。我知道你上网是因为学习累, 想放松一下,爸爸有时候累了也会玩一会游戏放松一下,可 是 玩 的太久就会适得其反,你现在身份是学习,应该以学习为主,你认为呢(换位思考)。
小明:爸爸,你说的对,我最近学习特别累,加上有好多的题我都不会,所以我才会玩游戏,对不起爸爸?
爸爸:嗯嗯,我知道了,这样吧,我们找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
小明:好的,爸爸,有什么好办法呢?
爸爸:这样吧,以后你放学回来后先把作业做完,爸爸或者妈妈陪你做,有不会的可以问爸爸或者妈妈,做完作业后给你半个小时上网时间,双休给你一个小时上网时间,你看可以吗(找到共同点)?
小明:好的,爸爸,我认为这样做可行,不过有时候我想多学一点,不上网,我可以把时间留在双休的时候多玩一会吗?
爸爸:可以的,小明,但是连续上网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休息一会才可以继续,因为过久的看着电脑会伤害眼睛。
小明:好的,爸爸。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呢?
爸爸:我们从明天开始按照我们的约定来执行(解决问题)。
总结:在完成了今天的拆书学习后,我希望大家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不要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来看问题,能够尽量使用双赢思维来解决问题,美好的生活并不是只有我赢你输或你赢我输这两种方法,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创造出第3选择——一种双赢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