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热爱拆书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李娜。乍一听这个名字,你是不是会想到演唱《青藏高原》的歌唱家李娜?或者夺得亚洲第一位大满贯的网球冠军李娜?No,No,No,她们不是我。那我是谁呢?我有4个标签:
第一,我是被拆书法深深吸引的小迷妹,所以从今天正式开始打怪升级
第二,我是一个考取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在人力资源管理道路上不断精进的HR
第三,我是思维导图爱好者,2016年开始,师从尹丽芳,开启思维导图之旅
第四,我是一个勤奋的“懒人”,我认为,在非专业领域,只有懒,才会创造新的商机;在专业领域,只有勤奋,才会对市场和用户深入的思考,创造价值。
Ø 拆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发放可以培养“通过读书创造价值的能力”或者“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两种方式:
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应用便签法RIA,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RIA:【R】阅读原文【I】复述原文【A1】反思经验【A2】规划行动
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Ø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是一个“助力成长,温暖陪伴”的大家庭。
“助力成长”:是这里聚集了一群爱学习的伙伴,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他们爱书,一起将书
拆为己用,一起做公益。
“温暖陪伴”:当你看到一本好书,读到精彩的片段,渴望与人分享时,当你在学习的路上艰难行
走,举步维艰时,可以来到拆书帮。这里有热爱分享的小伙伴等着你,有一群帮你答疑解惑的师父在关注你,陪伴你。
这就是我们的拆书法和拆书帮,她永远伸开双臂迎接所有爱学习、渴望终身成长、的小伙伴!
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中,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用更坦率的方式总结了这种现状:“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这项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卡罗和达尔文这类伟大的思想家养成习惯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他们工作的成功依赖于不断进入深度状态的能力——如果不将大脑开发到极限就不可能获得普利策奖或是孕育出宏大的理论。他们的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 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我有一位同事在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时,习惯在办公室门把手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 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 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比如,你可以设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并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如我们在卡罗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 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 但是要记住,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我向你保证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
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不应草率了事。 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What】《习惯化》该拆页讲述的是可以让自己深度工作的高效习惯。
【Why】很多成功人士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来自于他们养成了深度工作的习惯。如果在工作中,通过培养习惯,让自己更快的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并长时间保持,那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不能深度工作,大脑将不停的思考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做等等,容易造成意志力的浪费,分散精力,从而大大降低取得的成就。
【How】如何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
1、 寻找有利场所,制定时间节点。比如选择安静的会议室或图书馆,或在办公室设置请勿打扰的牌子。
2、制定行动计划,每个步骤设定目标和时间,保持专注。
3、寻找系统化的支持,唤醒大脑,保持高速运转。
4、实验尝试,验证自己的习惯并乐于去做。
【Where】当需要做一个项目性或者复杂性工作时,需要用到习惯化的几个步骤,让自己能够更迅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从而取得成功。
要求:符合A1便签的标准——鲜活、故事、对应、反思
【故事】公司虽然于2月10日复工,但近期生产订单不足,招聘量骤减。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要苦练内功,做好制度的修订、流程梳理和文档更新工作。但自己在修订制度的时候,就遇到不小的麻烦:参考资料多,经常性打开文件或切换页面,弄得自己头昏眼花;微信、邮箱、电话、Lync一会响一下,会闪一下,自己很难集中精力,深度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反思原因】
1、没有寻找安静的工作场所,在大办公室,本来环境就很嘈杂,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2、只设定了一天修订一个制度的大目标,没有分解到每个小时修改哪几条。
3、没有将参考资料打印出来,标注重点,而是不停的切换文档,让自己的思路混乱
4、明知道修改制度需要一个免受打扰的环境,还开着邮箱和微信,无法保持专注。
要求:符合A2便签的标准——目标、行动、关联、可控
【目标】明天的第一项任务,完成修订《员工绩效管理制度》的目标
【行动计划】
1、预定会议室,2小时内,完成制度修订。
2、Lync设置“请勿打扰”模式,关闭邮箱,不带手机。
3、给待修订制度的每一大项,设置完成时间,保持专注。
4、提前将参考性强的文件打印出来,可借鉴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泡一杯咖啡,开启制度的修订工作。
5、记录本次的做法和效果,为下一次深度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