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树夏。先用三个标签作一下自我介绍。第一个标签,我是一名课程策划师,5年累计开发课程数量达300+,第二,我喜欢心理学,同时是心理咨询师。第三,我是旅行爱好者,曾走过敦煌的沙漠,看过珠峰的落日余晖,也探寻过大理的风花雪月。
【图书介绍】
言归正传,今天我拆解的图书是《如何系统思考》,作者是邱昭良博士。这本书凝聚了他20余年的实践心得,辅导数百家企业、上万名经理人的经验以及大量原创成果,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学会如何系统思考,并由知到行。
【介绍拆书帮】
1.什么是“拆书”?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重点在于拆为己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应用。
2.那“拆书法”又是什么呢?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应用的是便签读书法,即利用RIA三张便签,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思考过去或未来的事例,列出可执行的步骤与计划。便签读书法,人人皆可学习,人人皆可使用。而组织学习的应用是由一位拆书家利用一本书籍的内容,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3.说到拆书法,就不得不说到赵周老师创立的拆书帮,“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在全国各地都有分舵,拆书帮分舵属于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其核心价值观是: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成长。
4.成为“拆书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加入RIA便签训练营,掌握了“RIA便签读书法”,然后不断进阶打怪;但我们拆书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教会别人,推进自己更快成长的学习促进者。好,以上就是拆书帮的介绍。
在我推广“复盘”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在“分析差异的根因”这一环节,很多人都只是简单地罗列几方面原因,既不全面,也不深入,这样做产生的副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l 分析很浅,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l 每个人都只是依自己的习惯或经验,站在自己的本位或局部进行思考,无法确保“看到全貌”;
l 看不到各个利益相关者与问题的关联及相互影响,容易导致大家“归罪于外”,或相互指责他人是“罪魁祸首”,影响复盘效果。
使用步骤及操作指引
使用思考的罗盘,主要操作步骤简称“五找”,即找问题、找实体、找原因、找结果、找回路。具体说明及操作指引参见表5-1。
1.找问题
把要研究的问题写到”思考的罗盘”中央。
l 问题最好清晰、明确、具体,不要过于模糊或庞大。
2.找实体
列出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将其列在“思考的罗盘”外围,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一个扇区上。
l 如果一个问题非常复杂,包含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可以只列出直接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或按与问题关联的紧密程度与重要程度,有选择地列出。
l 在选择利益相关者时,应注意它们是并列的,不应相互包含或交叉。对此,著名的 “金字塔法则”要求做到的“ 相互独立、完整无缺”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
3.找原因
分别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问题”,将其列在“思考的罗盘”内圈,并用箭头将因与果联系起来(从原因指向结果)。
l 如果一个实体有很多原因都会造成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梳理或明确这些原因与所要分析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然后,考虑这些问题是否独立、有无交叉或者相互包含,如果是后者,建议合并。
l 如果确有很多原因,建议在这里先列出主要的、直接相关的。
4.找结果
分别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对该实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将这些结果列到“思考的罗盘”外圈,并用箭头将因与果联系起来(从该问题到产生或引起的结果)。
l 与找原因类似,找结果也要保持一致性,并把握住关键。
5.找回路
分别从每个结果出发,考虑它们与其他原因有无关联。如果有,用箭头将相关的因与果联系起来,查看其中是否有闭合的回路。
l 所谓回路,指的是从一个因素出发,沿着箭头方向,经过一系列因果相互作用,又反作用于自身的循环。
在梳理出因果回路之后,可以对初步研讨成果进行整理,包括简化、优化,把握重点。之后,可进一步参考定义变量与连接的规则,将上述因果回路绘制成规范的因果回路图;或者以此作为辅助参考,思考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想问一下大家,大家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在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完成后,通常要对整个任务进行复盘?由团队成员谈谈对任务的反思,包括回顾目标、过程问题,结果评估等等。 一般情况下,团队成员会轮流挨个发言,从自己的角色出发,罗列出遇到的问题,归因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最后提出后续要如何改进。这么做看似一气呵成,完成了整个复盘的流程,圈出很多大大小小问题,实则分析浅薄,纯粹依据自己的习惯或经验思考,得出来的结论无法确保“看到全貌”,也抓不住深层次的重点。更甚,可能由一个复盘会变成撕逼大会,团队成员互相指责与推诿。 哪怎么办?解决方法就在刚才大家这个拆页,这个方法,叫做“思考的罗盘”。
什么是“思考的罗盘”?
【what】这是由邱昭良博士提出的有效的团体研讨引导工具,首先列出一个问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同时促进大家实现“换位思考”,并看到各种因果关系之间的相互关联。
邱昭良博士给出五个主要操作步骤,简称“五找”,即找问题、找实体、找原因、找结果、找回路。
【how】这个策略的具体步骤是:
找问题:明确清晰且具体的问题;
找实体:将直接利益相关者列在一个扇区上,确保独立不交叉;
找原因: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梳理并写明主要原因;
找结果: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思考并列出该问题对实体的影响;
找回路:从每个结果出发,考虑它们与其他原因有无关联。用箭头将有关联的因与果联系起来,查看其中是否有闭合的回路。
【why】为什么我们在团队复盘中如此寸步难行,底层原因还是在缺乏系统思考上,“思考的罗盘”恰好能作为辅助参考,将决策者个人或团队的经验与思考过程及结果“投射”出来,把整个复盘的过程形成因果回路图,帮助大家积极思考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我们复盘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能大大提高。
【where】这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团体项目复盘、解决关键问题等等,用好这个方法会提高团体研讨的质量,并且最终形成的罗盘图能辅助决策。
【A1激活学习者经验】
在这我分享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年,在公司举办的线上基础训练营结束后,我作为学习平台的负责人,组织大家对活动进行复盘。一开始,用户运营首先发言,她表示本次活动宣传周期太短了,触达的用户量太少,促活玩法吸引力不足,转化率不高。然后教学主管表示没有调动好参与活动的老师,宣发强度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大家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但是观点分散,过分纠结细枝末节,我最终只能以总结大家的观点与改进的方向作为ending。
现在看来,这场复盘会无疑是失败的,首先,我没有明确具体讨论的议题,一上来就让同事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其次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家从各个利益相关者去分析,站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考虑其导致转化率未达标的原因。也没有反向思考转化率未达标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影响,更没有去深挖因果之间的联系。
大家可以回忆回忆,你们的复盘会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大家仅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分析浅显,既不全面也不深入,看不到各个利益相关者与问题的关联及相互影响。欢迎大家分享。
【A2规划未来运用】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了解“思考的罗盘”这个方法,拆书帮RIA便签法最大的特点是“拆为已为”,只有把这个方法应用到自己真实的工作生活中,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拆为已用”。所以我决定把这个方法用起来。
【目标】本月底,计划在内部开展“打造一个极具口碑的关于职场心理学的科普视频号”的议题,利用“思考的罗盘”去系统思考,找到相关的实体(利益相关者),梳理各方面影响其传播力和口碑的关键要素,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行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打算利用“五找”进行研讨:
第一,找问题:明确清晰且具体的问题,比如“打造一个极具口碑的关于职场心理学的科普视频号”。
第二,找实体:划定五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是策划团队、设计团队、运营团队、粉丝群体、投放平台。
第三,找原因: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梳理并写明主要原因;
Ø 策划团队:必须要输出创意的、具有互联网病毒式易传播的经典金句。
Ø 设计团队:风格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Ø 运营团队:善于抓住风口,推波助澜,能与粉丝玩得一手好互动。
Ø 粉丝群体:好的内容口耳相传,差的内容也能传千里。
Ø 投放平台:平台流量扶持,给予引导曝光,正面宣传。
第四,找结果: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思考并列出该问题对实体的影响;
Ø 策划团队:极大增强策划人员的信心,产出更多优质内容,提高整体文案质量。
Ø 设计团队:画面表现更有创意,更符合艺术+商业性质。
Ø 运营团队:掌握更多运营套路,后期增加变现的机会。
Ø 粉丝群体:与平台的粘性增强,既能娱乐休闲,也能学到职场心理学知识。
Ø 投放平台:引进更多流量,广告商合作增多,平台知名度美誉度增强。
第五,找回路:从每个结果出发,考虑它们与其他原因有无关联。用箭头将有关联的因与果联系起来,查看其中是否有闭合的回路。比如投放的平台一旦发现有口碑较高的视频号,一定会加大力推宣推,从而引进更多的流量,这是正向的回路。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步骤,我应该可以实现“思考的罗盘”在内部顺利完成议题的探讨。
【总结】
无论是项目复盘还是问题分析,还是议题讨论,都可以利用“思考的罗盘”进行系统思考,看到各个利益相关者与问题的关联及相互影响。希望我今晚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