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李慢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书叫《说服》。
F:《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说服》这本书,是由罗伯特·西奥迪尼及其他两位影响力专家合著而成。本书基于影响力的六大原则,为我们阐释了60个颇具可行性的说服技巧,包括肯定他人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人做出承诺、保持情绪稳定等。
A:本书讲述的这些技巧不仅实用,实践性也很强,便于读者学习。将适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可以切实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业绩,进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B:你有过说的口干舌燥,顾客却依然无动于衷的经历吗?这本书可以帮你拉进与顾客的关系,提高销售成功率;
你有过提了很多建议,恋人或亲友却完全不配合的时候吗?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更有效的说服他们;
你想让孩子听你的教导吗?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引导孩子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
如果你想拥有轻松说服他人的能力,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给你带来极大的帮助和启发。
学习目标:在完成本次拆书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准备向他人提出正向请求或引导他人的时候,使用“标签法”技巧,提高说服的成功率。
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个遥远的星系,银河帝国邪恶的军事领袖达斯·维达被年轻人卢克·天行者说服,他违逆了邪恶的皇帝,救了卢克性命,重振星系和平与希望。卢克用到了什么社会影响力的原则,最终使得达斯·维达顺从其意?这能否帮助你找到自己行业中的“原力”(无处不在的超自然神秘力量)?
《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之三《绝地归来》中有一幕,卢克·天行者面对达斯·维达说道:“我知道你心中仍有正义。你心中的正义,我感受得到。”难道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说服了维达,或者至少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让他最终弃“暗”投“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这些字词所体现的策略叫作“标签法”,就是将某一特质、态度、信念或者其他标签标记在某一个人身上,然后对这个人提出与标签相符的请求。研究人员爱丽丝·蒂博特与理查德·亚尔奇通过实验调查,发现这一策略有效地提升了选举日当天选民的参与率。他们首先访问了一大批选民,并随机选择了1/2的选民,告诉他们,根据他们的表现,他们被归类为“优良公民,相较于一般公民更有可能会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中”。另外,1/2的受访选民被告知,他们在兴趣、信念和行为方面接近公民的平均水平。被标记为“优良公民”的受访者不仅认为自己比另一半的受访者更优秀,而且在一个星期之后举行的选举中,参与率也比另一组的受访者高出15%。
能来参加我们拆书活动的小伙伴,都是很有智慧并且爱好学习的人。那么大家应该看到或者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给别人贴标签”。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给他人贴“负面标签”。
当我们给他人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自然就对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和暗示。所以,给他人“贴标签”就被视为一个坏的动作。但是,“贴标签”也有好的一面,而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内容,就是如何正确的给对方贴标签。如果给对方贴的是“正面”标签,甚至在他行动以前,就“先”给他贴好标签,你知道结果有多神奇吗?
先讲个例子吧,
大家对《得到》的罗振宇,都比较熟悉了吧。他一直自称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胖子。大家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读书的吗?在罗胖一年级的时候,过儿童节。学校安排了很多活动,有游乐场、动物园、影院等等。而且要求每项活动都要有学生参加。结果,在一通踊跃报名之后,只有一项活动没人:图书馆。大概是小罗同学那慵懒肥胖的身材,吸引了老师的目光,并产生了必要的联想。老师便用手一指:“小罗你不是最喜欢阅读吗?就去图书馆吧……”那时候的罗振宇,除了看过几本小人书之外,哪看过什么书啊,老师只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然而,在大家的一致口径下,那个在儿童节那天一个人选择图书馆的小罗同学,就有了一个“爱看书”的标签;而罗胖自己也深陷其中,拿拼命读书兑现了自己的标签。
在上面的例子中,罗振宇的故事就验证了一个现象: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的时候,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和所贴的标签相一致符合。这种现象是因为贴上标签所引起的,所以被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简单的说,大家认为你是这样一个人,你就会做成这样一个人。
在原文中,卢克·天行者给维达贴了一个“正义”的标签,让维达最终弃暗投明;那些被标记“优良公民”的受访者,选举的参与率也比另一组的受访者高出15%。而在刚才,我也给大家贴了一个“有智慧、爱学习”的标签,大家在听我讲解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更加专注了呢?
How:(细化步骤)
既然“贴标签”这么有用,那么,怎样正确的通过“标签法”影响他人,提高他人答应你请求的概率呢?这里,我总结了3个步骤。就拿我前段时间使用“标签法”说服一个朋友一起做100公里骑行的事来举例,
有三个注意的点:
(1)标签要与对方相适应。
(2)标签要与提出的请求有关。
(3)标签一定要正向的。
我找出了与这位朋友相适应的几个标签:“运动达人”、“喜欢挑战自己”、“具有探险精神”、“乐于助人”,并从中挑选出了与请求相关的正向标签“喜欢挑战自己”、“运动达人”、“乐于助人”。我是这样说的:“我知道你是一个运动达人,喜欢挑战自己并且乐于助人。“
2、列举证据,向对方证明标签是正确的。
(1) 观察对方的事例或者证明,寻找与标签符合的证据。
我选择他曾多次参加半马以及经常爬山,作为证明他是运动达人并且喜欢挑战自己的证据。
(2) 把“证据”表达出来,证明标签是正确的。
“从你参加了多次半马以及经常爬山就能看出来。而且看到你经常帮助他人。这让我觉得你真是个非常好的伙伴。“
3、结合标签和证明,向对方提出你的请求。
“我最近想做一次1天100公里的骑行挑战,需要像你这样喜欢挑战自己、并且乐于助人的伙伴同行,你可以来参加吗?”
通过对标签法的使用,这个朋友答应了我的请求,和我一起完成了1天100公里的骑行挑战,并且在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Where:“标签法”除了可以用来影响他人答应我们的请求,也可以用在引导他人,激发他人积极性上面。
预防异议:有些人可能会想“标签法”,既然这么有效,那可不可以用来打击我不喜欢的人呢?没错,“标签法”拥有极为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影响他人的心理认知。所以,在我们使用“标签法”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要使用负面的、邪恶的标签,而是 把你想要鼓励的特质赋予对方,让对方朝着正直、善良的一面前进。毕竟大家都是善良的人嘛。
上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的使用“标签法”去影响他人。接下来,我们做一下现场演练。
小王在上周末参加了拆书帮的全国共拆课《跳出猴子思维》,课上使用了一张图让小王认识到了自己为什么陷入了猴子思维,同时也用了一个表,让小王学会了如何使用拓展性思维摆脱焦虑。
小王在参加完活动后,觉得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落入猴子思维的时候,知道了该如何应对。于是,他希望同样陷入焦虑状态的小张下次也能够来参加,一起学习。于是,他找到小张,想要说服他一起参加下次的共拆活动。
请大家两两一组,一个人扮演小王,一个人扮演小张。演练一下如何使用“标签法”让小张答应一起参加活动的请求。注意先设计好你的说辞。重点是,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刚刚你学习到的“标签法”。
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材料,有演练的场景和“标签法”的步骤,大家可以看一下。
【小组讨论】
【小组分享】
时间到了。接下来,我们有请伙伴们进行分享,有哪一组小伙伴先来试一下?
【演练分享】
小王:小张好久没见哈。最近状态怎么样?
小张:还行吧。
小王:最近看你朋友圈发的内容,感觉你最近有点焦虑啊?
小张:嗯嗯,有一点。
小王: 这不太像你的性格啊,我看平时你都是那么爱学习,并且经常参加读书会、图书展之类的。
小张:嗯,是的。
小王:上周我参加了一个拆书帮的活动,非常棒。正好我也碰到了一些问题,那堂《跳出猴子思维》打开了我的思路。对我还挺有帮助的。而且我觉得像你这样爱学习有愿意乐于助人,我觉得拆书帮会很适合你。要不要下周我们一起去参加一次拆书帮的共拆?
小张:好呀好呀,那到时候一起去。
【总结:】
好,感谢小伙伴们的精彩分享。 从大家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对“标签法”的技巧已经比较熟悉了。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标签法”的用法:
“标签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说服技巧。希望大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让我们周围的人和世界,变得更美好。我是拆书家李慢慢,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