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宣宣,之前在三级拆书家叮叮妈的带领下做了30拆的线上练习,目前是贵阳的拆书帮会员,也是一名正面管教讲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什么是拆书帮,进行我们成为拆书家路上的第一次活动,我们将一起用拆书法来学习《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一个片段。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是什么吧。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除非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否则这些知识不可能为人带来任何价值和改变。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作拆书帮俱乐部,目前我们贵阳的是“黔九桃花源拆书帮贵阳筹备分舵”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的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
《非暴力沟通》P42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以下是更多的例句: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以下是两个例句。
A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被误解”一词反映了我认为别人不理解我。此时,我可能会很着急。
B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在表达的实践中,我们有几个误区,自己浑然不知。第一,把“想法”当做“感受”,谈话中用“我以为”“我觉得”开头,以为自己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其实后面的内容都是自己的想法,是大脑层面的解释和判断。第二,把“判断”当“感受”,把自己对别人的想法的猜测当做自己的感受,注意力在别人的眼光和别人的看法,并没有真的倾听和感受自己的心,就像刚才举的例子一样。第三,混淆感觉词汇,常常把一些不是感觉词的词当做了感觉在使用,认识和了解情绪词,也能有助于区分感觉和想法,在沟通表达的过程中,会更加准确。例如,我被蒙羞了,“蒙羞”一词反应了我认为别人不尊重我,这并不是感受,那此时我的感受是什么呢?可能是我会愤怒,我会伤心。
A1:那结合上面新的启示和新的知识,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过往的经验,和上面的知识相关的经验,这是一个反面的经验。昨天在车上,请先生把放在扶手箱上的包拿开,我说“把包放到前面去。”他问我“哪个包?”我就开始有点烦躁,说话态度也不太好了,我觉得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吗,所以我就说“就是这个啊,我觉得你理解能力有问题。”他也开始有点情绪了,他说“你也没说清楚啊,我以为你在后排还有一个包包,你表达能力也有问题。”其实我的感受是焦急、焦虑和烦躁,但表达出来的是判断,我潜意识里的判断是“我认为你应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甚至还有指责,我指责他理解能力有问题。
A2:那结合之前的经验,也就是这个片段的知识以后,我对自己也有了一个详细的规划改进,活动结束之后,先生会来接我,我在上车之前和他沟通之前,打开感官,感知自己的感觉,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到我,就是深呼吸,我上车以后我告诉先生“昨天我在车上感觉很疲倦,和你说话,我也觉得很累很没有精神,当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再和我确认一次的时候,我就感觉很烦躁,我认为当时我说的话并不客观也不真实,我指责了你,我说你理解能力有问题,我非常的自我,我认为你就应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我感到非常的抱歉,我想这些话也让你很生气很伤心,那以后我都会注意,你能和我说一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吗?。”
那这是我写出来的关于一点具体的改进,那在以后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和先生、和父母这样的亲密关系进行沟通的时候,更应该体察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把“我觉得”当成一个信号灯,当自己要脱口而出“我觉得……”这样的话的时候,应该反问自己一句“这是感受吗?我是要表达我的感受和情绪吗?我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开感受和想法,也同时应该注意到我的语言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是否这样的语言会让别人感觉很受伤,他听到这样的话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我是他,我听到别人这样和我说,我的感觉会好吗?我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把感受放到第一位,而不是用“我以为”这样的句子来混淆感觉,分清楚感觉和想法,那这个就是我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