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欢迎大家来到拆书学习现场,我是今天的拆书分享者Reta,首先我用三个标签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第一我是一名钢琴学习者,学习三年半时间,目前的话是中级水平;
第二呢,我是一名原创作者,运营着一个自己的个人公众号,我的笔名是李由;
第三呢,我是一名社群活动的爱好者,参加过橙子学院、头马演讲协会等各种社群活动,担任过石家庄十点读书会两年的分会长,也组织过罗友霸王课的知识狂欢节等大型活动,也做过霸王课的演讲主持。现在则是一名进阶中的新晋拆书家,目标是成为三级拆书家。
那介绍完自己,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和“拆书帮”。其实我知道拆书帮很多年了,缘分很深,但是对于拆书却也是一点点才深入了解的。
“拆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强调把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能够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不拆不成器,不破不能立”,拆书不是把书拆散,而是从书中片段中学到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性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读书,但也不限于读书,高阶的拆书家甚至可以从电影、电视中拆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话,分为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两种类型:
个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应用RIA便签法进行拆书学习,这种便签法中的R是指阅读原文片段,I是指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知识,A包括A1和A2两部分,A1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并进行反思,A2是应用片段中的知识制定以后的目标和行动。
组织学习则是拆书家带领一群人一起拆书学习,它的效果相当于参与了一场主题培训,可以说一个拆书家能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那么“拆书帮”呢,则是拆书学习法的创始人赵周老师创建的一个学习者社群,它是一个以拆书法为基础的非营利性学习社群,在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分舵。宗旨是帮助更多的人成为拆书家,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当然,它也创造了一个以组织学习方式学习拆书法的平台。
如果想深入了解和学习拆书法,可以阅读赵周老师的经典著作《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也可以加入所在城市的拆书帮,和其他学习者一起拆书学习。
介绍完拆书和拆书帮,正式开始今天的拆书分享。那我今天所选择的片段来源于《番茄工作法图解》这本书,这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一本经典图书,作者是瑞典的诺特伯格,他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呢,是指专注于一件事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与它相关的APP应用也很多。
我们今天要拆解的是这本书的第75页,一个关于如何应对内部打搅的片段,已经发给大家了,现在请大家用大约1分钟时间阅读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一会儿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原文片段:
例如,在一个番茄钟内,我忽然想起要打电话订票。之前答应过妻子要预定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的演出门票。我是否立即拿起电话就拨?不。我继续我的流程——遵循番茄工作法。如果要减少中断,我首先得实事求是,每天遇到多少次中断?是哪种类型的中断?这些应当明确可见。
我没有马上打订票电话,而是在“今日待办”表格下方填上一行“打电话订票”。实际上,表格的下半部分已经分出来,在计划内的承诺活动下方,有个标题叫做“计划外紧急”。打电话订票是计划外事件,而且似乎也很急。
然后,在“今日待办”表格当前活动的右边,我画了一个撇号(´)。这是为了做跟踪。撇号代表一次内部中断。在一天结束时,我可以计算撇号的数目,采取对策。越怕忘事儿越忙越乱,但这个数字可以显示我所遇到的中断次数,它是冷静的现实。这些之后,我增强决心完成当前的番茄钟。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出现内部中断时要采取的策略:首先接受它,然后记录它,然后立即继续你手头的工作,避免真的被打断。至于说喝咖啡,在番茄钟期间我想喝多少咖啡都行,但只在番茄钟之间的休息时间去续杯。
好,我看大家都读完了,这个片段说的是在番茄钟内专注做事的时候出现了内部中断的一个处理方法。
What:
那如果在番茄钟内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脑中想起其他事情,也就是出现了内部打搅,你会怎么做呢?使用文中所讲的这个方法,可以避免让自己手头的事情被中断。
How:
具体什么方法呢?它有三个步骤——
首先第一步,接受这个念头产生的事实。因为一个念头的产生是自身无法控制的,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改变,所以要先接纳这个事实,不管它是什么。
接下来第二步,将这件事情暂时记录在旁边。把这件事情用笔写在一边的纸上做个备忘,片段中是用了个“今日待办”的表格工具,其实我们就拿一张白纸记一下就可以。
最后第三步,马上回到你手头的工作中继续下去。记录完毕之后,先不管它,而是马上回到原来的工作状态,就是说原来在做什么,现在就继续做什么,做我们番茄钟内的事情。
Why:
工作和生活当中呢,我们遇到的打搅其实挺多的,如果每次都任由这种打搅发生,那么我们的工作和计划就会经常受到影响,而这个方法却暂时搁置了打搅,做个备忘让我们安心继续当下的事情,保证了番茄钟计划的完整性。
Where:
那么打搅实际上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比如有人来拜访你,这是一种外部打搅,而自己想到忘记量体温了,这则是一种内部打搅。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片段呢,说的是应对内部打搅的方法,这是它的适用边界。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经验与反思)】
(经验):
给大家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刚过去的这个周三的晚上,那天我在单位值班,晚饭后散步完大概7点半,开始在办公室准备过级的稿件。我计划用五个番茄钟,也就是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完成这个稿件。
那么7:30-7:55是第一个番茄钟,我选完片段在差不多7:50的时候,突然想起今天有个快递需要老公帮我去领,因为是外地上班,几天内都不能领这个快递。于是就迅速打了一个电话——“喂,你下班到家了吗?别忘了给我取快递。” 这是第一次内部打搅,破坏了我第一个番茄钟。
我接着设定第二个番茄钟,也就是8:00-8:25,写到I部分的时候,大约8:15吧,我又想起滴滴打车里面有一个单子还没支付(因为它是可以延时支付的),我就马上打开软件支付了一下。这是第二次内部打搅,破坏了我第二个番茄钟。
支付完成后继续写稿子,还好有惊无险的完成了第三个番茄钟,这时候大概是九点。我忽而又想起,今天有个朋友的信息还没顾上回复呢!这个朋友还挺重要的。赶紧拿起手机回复了人家,结果当时这位朋友刚好在线,就一来二去的,不知不觉,聊了一个多小时。聊完一看十点多了,已经到了必须休息的点,后面两个番茄钟直接作废。
结果这一晚上,三次内部打搅,本来可以当天写完稿子的,结果拖到了第二天上午才完成。
那我就反思吧,为什么写得这么拖沓?如果应用片段里的这个方法,我应该这么做呢?
第一步,接受这个念头产生的事实。想一想,打电话、支付订单、回信息,这些都是内部打搅,但是无论如何念头已经产生了,因为事实是不能改变的,我必须先得接受这个事实,不能着急。
第二步,把这件事情暂时记录在一旁。拿一张纸写上“滴滴、信息、快递”,记录一下待会写完拆书稿再做,好像也不影响什么。
第三步,迅速回到你手头的工作中继续下去。记录完毕就马上继续写拆书稿,写完再回信息、打电话、付订单。这些事情哪怕今天不做,明天再做好像也可以的。
那学到了这个方法,就要立刻用起来。我习惯早读,但是往往被各种事情打断,经常是干脆读不成,或者只能读一小会。我准备在明天早上的早读时间,用一下这个方法,看看能不能保证我的晨读完整进行。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我最近在读的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所以目标是:周一的早上6:30-6:55,在家中书房阅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一个番茄钟,杜绝任何内部干扰。
行动:
那如果读书期间突然冒出了一些念头,我该怎么办呢?比如想起来洗衣机里面的衣服还没有晾晒?
第一步,接受这个念头产生的事实。不管有什么内部干扰的念头出现,我首先不能心烦和着急,心里要先接纳这个念头,因为事实是不能改变的。然后冷静处理既定事实。比如就是洗衣机的衣服真的需要晾晒,我想起来了,先接受它。
第二步,将这件事情暂时记录在一旁。把想到的事情写到提前准备好的白纸上,不管想到什么都不立刻去做,只是记录而已。比如还是洗衣机的衣服需要晾晒这件事,我就写在纸上“晒衣服”三个字即可。
第三步,迅速回到我手头的工作中继续下去。立刻、马上继续阅读手头的书籍,一个番茄钟的时间过去之后,任务完成了,再去看那张白纸上的事情。比如晾衣服这件事,我现在就可以去做了。两全其美,互不影响,既有了完整的番茄时间读书,又没有忘记做晾衣服这件事。
我今天的分享内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大家的陪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