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欢迎来参加今天的拆书练级分享,我是小芳,现在是我的TF3-1的分享,首先我用三个标签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外企项目管理从业者,同时我是一个宝妈,有2个孩子,另外我是一名新手拆书家,我期待能尽快成为三级拆书家,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拆书分享。
今天要跟大家的分享的拆页来自《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在分享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经历吧。
【分组】:
待会在我的分享中,会有小组讨论和分享的环节,这里我们先分一下组,今天现场有4位小伙伴,那就婷婷和仁熙一个组,婷玉和倩倩一个组。
【场景介绍法】
事件:
有一次我坐在图书馆看书,在我对面,坐着一位小男孩和她的妈妈,我估摸着这个小男孩在读一年级,因为他在用方格作业本写字。他的妈妈坐在他旁边,只听这位妈妈说:”你看你,总是不好好写字,又把字写到格子外了,擦掉,重写。“小朋友撅起了嘴巴,同时抬起头来看看周围别人的反应。后来,小男孩开始做数学作业了,只听妈妈又说了句: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啊,这么简单的加法也会做错,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擦掉,重新算,这时小男孩没有动,很快他的妈妈就拿起了橡皮擦,准备帮他擦掉,只见那位小男孩迅速地推开了妈妈的手,问了句:”爸爸呢?“我要爸爸过来教我。。"
提问:
大家觉得这个小男孩愿意接受妈妈的辅导吗?学习者回应:不愿意;拆书家:是的,不太愿意。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男孩不太愿意接受妈妈的辅导呢?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影响:
给别人建议或者指导,但别人根本就不听,这其中也许有别人的问题,但也可能是你说话的方式不对,你表达了评论而让对方把你的话当成了指责或批评,因为内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你的指导和建议,这时,你心里也会很委屈,觉得好心没好报。这时你们双方可能会相互抱怨,互相不理解而导致关系疏远。
解决:
如果你想促进他人的理解并让对方给予积极的反馈,你要怎么说对方才肯听?相信这本非暴力沟通能很有效的帮助你说出让别人更容易接受的主张,从而营造相互促进,友好协作的人际互动关系。
B2: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片段内容选自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今天的片段可以帮助大家区分观察和评论,从而迈向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RIA学习后,大家能区分观察与评论的不同,并能在与人沟通时运用三步观察法表达观察结果,从而减少沟通矛盾或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
《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第一要素:表达观察结果
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会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 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后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的提醒他。
【What】
大家都看完了哦。好的,片段里也讲到了作者马歇尔博士的一段亲身经历,他去为一所小学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他是去化解那里的校长和教师们之间的沟通矛盾,最终,他引导教师们表达了对校长的观察结果,从而有效的化解了他们之间的沟通矛盾。表达观察结果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它不容易做到,因为它很容易和表达评论想混淆。
【概念辨析】
根据对片段的理解,我总结了一下两者的区别:表达观察结果回答的是客观发生的具体行为或者具体状态是什么?而表达评论是你对这个具体行为或者具体状态的实施主体或者事情本身进行是非对错,好坏美丑的评判或分析,通常这种评判或者分析是受你的旧习惯束缚的,也就是说受到你过去的经历和价值观的影响,遇到问题,看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行为,你的大脑会条件反射式的分析和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是非对错,好坏优劣,换个说法就是:贴标签。
这么说大家能理解观察和评论在定义上的区别了吗?
学习者回应:嗯,可以的。
好,那我们做几个练习来进一步区分二者的不同。
练习1:
片段里教师说校长是个大嘴巴。 这是观察还是评论呢?很好,是的,是评论,这是对校长的评判,给校长贴标签。
练习2:
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这句又是观察还是评论呢?
是的,它是一个观察结果,讲述了校长在做什么。
练习3:
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这句是观察还是评论呢?
这句也是评论,推测别人想什么也属于评论,这是对他人的主观评论,别人未必就会这么想,对吧。
练习4:
你做作业怎么总是粗心大意,总是不认真呢。这句是观察还是评论呢?
是的,这也是评论,首先粗心大意或者不认真,是对孩子的表现做了评判,贴了标签,其次总是这个词夸大了具体行为发生的频率,类似的还有从不,经常等词,常常带有这些词的话很可能就是表达评论而不是观察。
我看现在大家对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已经很清楚了。这里我们做个总结:观察是回答具体做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而评论是对人,对事或者对情况进行评判和分析。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片,这里的老师说学生“笨得像猪”是在表达评论还是观察呢?学习者回应:是表达评论。
是的,很明显,它是一句评论。试想一下,这个孩子当时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会不会难过呢?嗯,肯定会难过。我猜这个孩子当时可能是这样的状态(展示图),老师的话就像在将钉子敲进他的脑袋里,孩子痛得在哭泣:“你知道吗?我有多痛?” 类似这样的评论其实就是语言暴力,是敲打我们心灵的冷暴力。
任何不够客观的评尤其是负面评论都可能是这样的冷暴力,其实不单单是孩子的心会受伤,我们成年人也一样会受伤,对吧?那受伤的同时会怎么回应对方呢?会觉得对方在指责和批评我们,会对别人说的话产生逆反心理,哪怕别人是出于一片好心想给我们好的建议或者指导,我们也未必会接受,反过来,受过伤以后我们就明白了该怎么避免伤害别人,如果我们想给他人更好的建议或者指导,可以用观察结果来取代条件反射性的主观评论,这样将会让你说出去的话更可信,也让对方更乐于接受,从而增进彼此的关系。
【HOW】
那么如何说出观察结果呢?结合拆页,我有一个具体做法:三步观察法。
第一步:停,先做一个深呼吸,暂缓自己陷入主观评判的惯性,不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评判对方的是非,这点也体现了印度哲学家克
里希提那主张的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二步:观察: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观察正在发生的具体行为或者具体状态是什么?
第三步:表达:用具体清晰的语言描述你的观察结果。
比如,在开始分享前,我跟大家讲的我的那个经历,用三步观察法表达出来的观察结果就是:
第一步:停,先做一个深呼吸。停止自己陷入对这位妈妈和小男孩的言行进行主观判断,停止自己去评判这个小孩或者这个妈妈是好
还是坏,是对还是错?
第二步:观察: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观察正在发生的具体行为或者具体状态是什么?去仔细观察这位妈妈和这个小男孩说了什
么,他们做了什么。
第三步:表达:用具体清晰的语言描述你的观察结果。我的表达是:有一天我坐在图书馆看书,我看到一位妈妈在陪伴孩子做作业,
中途妈妈两次向孩子提出了改进建议,但孩子没有立刻照做,而是撅起了嘴巴和提出要爸爸来教他。
【适用边界】
三步观察法适用于任何你想促进他人信任和理解的沟通场景中,但如果有时说出客观事实会带来很大麻烦的场合,就不适用。比如情报部门或者事实还不宜公布的情况下。
【预防疑议】
也许有的人会说,非暴力沟通强调不带评判的观察,那么评论就一定会带来暴力吗?当然这里也不是说评论是暴力的来源,对客观事实的误解和曲解导致的冲突才是暴力的根源,而观察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因此它相比评论更容易被人认同和理解,从而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因误解导致的冲突,同时非暴力沟通允许在说出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观评论,但不鼓励只发表评论而没有观察结果。
好的,我的解读就到这里,大家都已经理解了吗?学习者回应:理解了。
好,下面我们进入编剧本的环节,将知识拆为已用。
A2: 编写剧本
请大家在小组内编一个未来一周内可能发生的沟通场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几百字即可),在那个场景里,可能会出现你批评别人或者别人批评你的情况,比如说你会看到一个人乱扔垃圾,你会下意识的说出“唉,那人真没素质乱扔垃圾。”这只是我对场景的一个举例,大家可以发挥想象,编出自己在未来一周内可能会经历的沟通场景。然后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三步观察法将可能会说出的或者可能会听到的评论替换成表达观察结果(可以把表达评论的话备注在旁边以示对比),要求是至少要运用三步观察法表达出1个观察结果。大家可以先思考,然后把摘要写在纸上,之后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 5分钟后我会邀请小组派代表来讲讲她编写的人物对话。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随时问我呀。
学习者案例:
倩倩的剧本:
时间:下周一,晚上7点钟;地点: 家里书房; 人物:我和孩子;
事件经过:孩子在书房写作业,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过来看孩子做作业情况,20道数学题才做了10道,仔细一看,还有2道是错的,而且一块橡皮被掰成几块,上面还戳了好多点点,铅笔上还有牙印,看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有点生气。
人物对话:
我: 以前我肯定会说:“你怎么回事啊,30分钟了20道题还没做完,5分钟就可以做完的事情,你30分钟还没做完,你到底是写作业还是玩?你看你这题做的,做了10道还错了2道,你到底在想什么?”
我:(我会认为他写作业不认真,三心二意,可能会说:“你写作业就像小猫钓鱼一样的,一会抓蜻蜓,一会抓蝴蝶的,最后一个鱼没钓到。”听到这样的话,我家小孩可能就不说话,可能还会把嘴撅着,有点不情愿的情绪。)
如果用三步观察法来表达观察结果的话:
第一步:先做个深呼吸,先hold住自己,进入主观评判的思维模式;
第二步:观察儿子,看到儿子把橡皮掰成几块,另外一边写一边咬咬铅笔这样的状态。
第三步:用清晰具体的语言表达观察结果:我会说:“儿子啊,你看妈妈给你了30分钟时间来写作业,你现在只写了10道题,而且还
有2道题我发现是错的,你的一整块橡皮被你掰成了几小块,铅笔上还有牙印,你跟我说一下,刚才发生了什么?然后已完成
的10道题,你自己来检查一下,哪两道题做错了呢?
儿子:发现了问题。
我: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儿子:妈妈,我可能写错了。
我:那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预防错题发生呢?
儿子:以后我要认真一点。
拆书家回应:嗯,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他更好的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你们亲子之间更好的交流。
倩倩:对。
拆书家回应:好的,感谢你的分享,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后面可以再交流。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第一要素~观察,并学习了区分观察与评论以及运用三步观察法来清晰的表达观察结果。
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助力大家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品质。
倾听是最好的支持,反馈是最好的礼物,希望大家我对今天的分享给予反馈,我给大家提供两张便签,请在我画了洋葱的便签纸上,写上我任何有待提高的地方,苹果那张便签纸上写上任何我做得好,值得肯定的地方。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和积极聆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