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今天我会带大家拆解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围绕一个核心的主题——自我认知。此前我们拆过一次自我认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来,那一次的活动我们写了一个讣告。今天我再带大家拆解另外三种自我认知方式。
下面用FAB法介绍这本要带拆的书《管人的艺术》。
今天我们分成三个片段,前两个片段基本上是说一个方法的,最后一个片段我们会通过一个量表,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反思
反思是回顾数据的一种表现——经验、状况和行为——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并能从中学到更多东西。反思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商业文学和组织中已经被大范围接受了,但是对许多管理者来说最困难的是在他们忙碌的时间表当中能嵌入常规的反思行为。像冥想和瑜伽等也正在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便于自我反思的行为活动。
自我认知反思有许多实践方式。有些是自我的独自反思,而另一些则是包括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反思。独自反思的方式就是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反思自己的经历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可以帮助你在工作日的开始或者结束的时候,在正常计划周期的空隙给自己留出反省的时间,这个时候你一天的工作压力要么还没开始要么还没消退。
独处表示你要隔绝和别人的交流并与自己相处——并保持这个状态很长一段时间。安静也是重要条件之一。安静表示要逃离喧哗和噪声,但是大自然的声音没有关系。独处对那些平常有频繁人际交流需求的人很重要,因为他们没有太多时间独处。
你在独处的时间里做些什么呢——散步,冥想或者只是放松——形式并不重要,只要你达到独处的目的即可。你能恢复并能够反思所需要的独处时间要根据你所处的环境情况而定。独处的好处有很多,包括仔细思考你是谁,你和他人关系的本质是什么,还有你的目标是什么。独处也可以培养你的创造力,因为这样你可以在没有被监视的情况下思索,并评估那些当众提出的新想法。
一、讲解时使用了原片段上下文中未给出部分的内容,并给出了自己改变过的、更实际的例子,使学习者对片段的理解更深入。
在拆解这个片段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比如写讣告、做白日梦等等,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拆解另一种方法,叫做反思。如片段所说,反思是个人或者团体在独处的情况下,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情,总结经验,归纳数据的过程。它有很多种形式,现在很多人都在借助禅思、冥想、瑜伽、内观等活动来进行反思。(原片段上下文中未给出的部分。这里粘的片段原文是这一部分的全部内容,所以借助上下文其他模块对自我认知的介绍,来达成此效果。)
我来举个例子,在做的各位有谁看过哈佛的公开课《公正》?这个课共有12集,每集1小时,分成上下两段,也就是说共有24段。在这个课程里,老师桑德尔让学生课下读书,课上负责给案例,让学生辩论。比如说某次讲到经济分配的时候,就会说迈克乔丹挣多少钱,比尔盖茨挣多少钱,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A流派的xxx,你会怎么解释这种分配方式?如果你不同意这种观点,你会怎么反驳这个哲学家的观点?在这个课程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他交代了一段相同的话:学政治哲学的过程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你会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它们帮你更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但这个过程也是个危险的过程,因为它是一条单行道,走上这条路,你就再也回不来了。以前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发生了,它就会从你身边顺势溜走,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你可能都意识不到它。而现在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时,你就会把它拦下来问自己,我刚才为什么那么说那么做?我这么做意味着我的内心有怎样的价值观、怎样的假设?这个价值观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不是我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前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以后变得不再习以为常,你再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
看完这门公开课以后,如桑德尔所说,我确实会在生活中拦住一些小事,去问这么做是为什么,到底我是怎么想的。比如说当我在人行道上走路的时候,有送快递的小哥骑着电摩,很快的从我后边窜出来,我下意识的就会骂他一句。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想一下,“我为什么要骂他?是因为他侵犯到我的什么利益了?同理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利益也被我的某些行为侵犯过?”(给出了自己改变过的、更实际的例子)
二、讲解时说明了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以及做了之后会有怎样的收获,成功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一方面能够让我们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情,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我们有可能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可以更自如的表现出更好的状态,更有效率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反思的独处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其他人的关系的本质。而当我们能更好的自我了解以后,我们也能更容易地理解他人,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你看,反思既能帮我们认识自己,又能帮我们学会做事,还能帮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沟通问题,一举三得。
结合原文片段,你们觉得反思都能带来哪些好处?
参与者A:思考一些问题,有创造力。
参与者B:吸取经验和教训。减轻工作压力。
参与者C:仔细思考你是谁。
参与者D:认清自己。
三、激活了学习者的经验,学习者给出了负面案例,并加工成成功案例。(本条仅激活了学习者的成功经验,未给出负面案例,可按未打勾计)
Andy:谁能够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反思的例子?
参与者A:日报。工作中每天都要写日报,写今天做了什么。今天有什么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参与者B:写日记。当时记下来自己做过的事情,过段时间翻过来看,就会发现曾经做的不好的地方或好的地方,这是一个促进自己成长的过程。
参与者C:我经历的反思大多是在看书的时候,有些句子会打动我,然后我就会想在生活、工作中这些事情我是怎么处理的。比如我看彼得·德鲁克的书,其中讲“不要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尝试与问题共存”,看完这段反思自己,就会变得更淡定,做事更从容不急躁。比如说在我做的外贸工作中,我要和客户和工厂打交道,但是工厂很多做法不考虑客户的想法,在工作中让人无法忍受。以前我会火急火燎的和工厂追究责任,甚至是骂他们怎么只顾自己的利益。现在我就会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姿态出现,我们一起想办法把东西卖更好。
参与者D:我在写九宫格的晨间日记,中间有一个格子在写现在在做的事情的情绪状态。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后来查过一些书发现,写这个是为了让你发现自己情绪的触发点。通过写这个我还发现了一件特别崩溃的事情,我是一个有报复心的人,就是记仇的人。有人欺负我的时候我就会想,等着我厉害的,等我有那一天,我一定会……。后来发现我什么时候会这么想呢?我并不是对那个人不满意,也不是对体制不满意,只是对自己没有在这个体制中玩好特别不满意。
参与者E:我暑假留校了,我们寝室只有我一个人,有一个我们专业的同学过来借住。他走了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宿舍里少了两盆花。在排除了一切自然因素,比如掉到楼下以后,我很自然的就开始怀疑那个同学,也和那个同学产生了一些摩擦。但是转天忽然发现,事情的原因是阿姨打扫卫生关门的时候,把那两盆花带走了。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做错了,很自责,去跟那个同学道歉。整天都在想这件事情,后来也写到了日记中,就觉得以后遇到这种事一定要想清楚了再表现出来。
自我评估鉴定
另一种了解你自己的方式就是分析。不论你何时做一个重要的决定或者采取一个关键的措施,你都要把你所期望发生的写下来。然后每三四个月将实际发生的真实结果和你所期望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你坚持使用这个方法,它将能记录你的优点和缺点,它也会记录你成功做了的事和没能完成的事情。最后,它也可以记录你在哪个领域并不擅长,或者你在哪个领域并没有优势,或者不能很好地执行。
从经验来看,这么做有几个方面的影响——目标匹配分析。第一,你可以知道你擅长哪些方面,以便于以后可以专注于你的长项,并能最大化发挥你的优势以取得最好的结果。第二,你可以知道你的哪些优势需要提高改善,以及你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技能。第三,你可以知道在哪些领域你需要获得一些额外的知识才能真正地实现你的优势。或者,你的某个不好的习惯也许会让组织中一些好的行为和理解不能得以顺利实现,进而不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最后,你会知道你面对哪些领域时是无论怎样都完全没有天赋和兴趣的。你完全用不着浪费任何努力在你完全不擅长的领域进行提高,因为你会花费更多时间在自己不能胜任的领域提高到中庸水平,这要比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到一流水平以实现最出色表现所花费的时间长得多。
1. 用一句话来说,这段的方法是在说什么?
-通过对比预期和当下,发现自己的强项、可提升项、需要的外在条件,和弱项。
2. 这种对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确定目标。
-对比目标和几次的经历,找到自己擅长的加强,不擅长的规避。
-确保实时向目标走,分配自己的精力到更强的地方,取得一些成果。
3. 在工作中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当下?
-写简历。
4. 有什么记录未来预期的方法?
-写讣告、记录白日梦。
1. 谁能讲一下自己对比未来和当下的故事?
2. 回去后把上一个片段里你觉得引起情绪强烈变化的例子作为当下的事情,想一下这个事情的理想的目标状态是什么,然后使用本片段的方法,分析一下两者间的差异,以及自己后续该采用怎样的行为做调整。
SAQ1:学习方式
通过给以下八个陈述打分评估你的学习类型。在每个最能描述你行为的数字上画圈,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如果模棱两可,则圈3。
我很喜欢探索新事物和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我学到很多。 | 1 | 2 | 3 | 4 | 5 |
我聚焦于当下的事务,尝试影响环境和他人来调整事情的走向。 | 1 | 2 | 3 | 4 | 5 |
我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可以借助这些看到、听到的细微变化对事情做出反应。 | 1 | 2 | 3 | 4 | 5 |
我会和他人谈论最近的经历,在谈论的过程中我会更清楚的知道,别人说的和做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 1 | 2 | 3 | 4 | 5 |
我喜欢使用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向别人展示我的思考结果。 | 1 | 2 | 3 | 4 | 5 |
在思考过程中我特别喜欢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把我所有想到的东西串联起来。 | 1 | 2 | 3 | 4 | 5 |
我更乐于把我想到的做出来,这样可以更直接的看到我想的是不是有效的。 | 1 | 2 | 3 | 4 | 5 |
我喜欢按照计划,逐一解决任务表上的待解决问题,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 1 | 2 | 3 | 4 | 5 |
发散者
发散型学习者倾向于通过特殊经历反思得到借鉴,而不是直接做决定并付诸行动。发散者更有想象力,更擅长头脑风暴,喜欢搜集信息并在形成创新性想法时参与群体讨论。他们从多角度看待特定事件和情况,并且用开放的心态倾听。这种学习者经常对艺术、人文感兴趣,通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组织内的服务角色。
同化者
同化者善于将观察到的复杂信息抽丝剥茧般梳理出清晰的理论模型。身处抽象概念和理论世界,同化者倾向于通过讲座、阅读和研究来学习。这种类型的人经常从事注入自然、信息技术或策略计划之类的工作。
聚合者
聚合者会将抽象概念作为主动实践的基础。他们将理论和概念用于实践并乐于解决问题。和同化者一样,他们更倾向于技术工作而非与人打交道。这种类型的人更喜欢物理科学、工程师和技术型职业。
适应者
主动实践和实施计划以形成具体经验是适应者的主导特征。这种类型聚焦于“做”和“亲自动手”的经验。这类人乐于参与新挑战并快速适应新环境。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理论会立刻被抛弃、虽然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很自在,但对自己会缺乏耐心、独断而且以任务为导向。他们更喜欢小组作业和现场工作。适应者经常被培训用来做商业销售和管理等行动导向类工作。
1. 请大家做测试题,一共8道题,每题后的1表示最不符合,5表示最符合。计算总分。
2. 题目计分的方式是,12题一组,34题一组,56题一组,78题一组,把每组的分数加到一起。找出自己最高分的一组。与下面给出的坐标轴对应,12题为反思观察,34题为具体经验,56题为抽象概念,78题为主动实践。请把自己的分值写到坐标轴上。把x轴取值和y轴取值连接起来,取和原点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按面积最大的区域所在象限相同的,分成一组。
四、使用了抛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成功促动了学习者的参与。
Andy:我们按照刚刚做测试题的结果分下组,适应者、发散者、聚合者、同化者各自组成一个组。每个组用5分钟时间讨论:你们组惯常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会从哪些事情上学习到东西? 讨论结束后,每个组用2-3分钟的时间,说一下讨论结果。
发散者:我们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头脑风暴(借助别人激发)、看传记历史类图书(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我们比较适合在团队里工作,而不是单打独斗。我们是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工作学习,积累经验,和人交流。总结起来就是不适合当老板,适合做经理人,适合和人交流,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
适应者:我们会有一个计划,根据计划收集资料,做事情。收集资料时我们并不信任资料,很怀疑很怀疑。 我们只有自己操作过,验证过,才能确定的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我们比较喜欢管理人,喜欢做leader,一把手,独裁者。我们希望在我们的管理下,井井有条,但不想去处理执行细节,他通过指派相应的人,得到相应的结果即可。
聚合者:我们的学习的模式一定要自己参与实践过,别人说的我们不信,一定要自己验证过才好。与左上角不同的是,我们很喜欢概念性抽象性的东西,也愿意传播出去。我们很喜欢工科的东西,比如开发个软件,研究出个公式等等。
五、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成功地引导学习者进行了角色扮演。
Andy:下面给大家出一个案例场景,我们按照各组的小伙伴一起来做一下角色扮演:假如今天我们所有人一起开了一间包子铺,你最希望在这个包子铺里担任什么角色?做什么事情?
适应者:我们要做老板娘。从创建包子铺开始,制定包子铺的远期目标,雇佣合适的员工,然后把包子铺开起来。找到自己家和别人家的区别、独特性。关注每天的现金流水和员工状态。如果经营状况不好,给员工做辅导。然后不断的推出新的包子口味和产品。
发散者:包子品牌运营。我们就去研究怎么把包子铺做成全国连锁店,出很多新点子开展策划活动或开展公关。想出好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请明星试吃、男单身狗和女单身狗最喜欢的口味发布等有趣的活动,来吸引用户。
聚合者:包子研发员。我们去研发新的包子口味,考虑怎样让我们的包子和别人家的不一样,更好吃,也可能更好带,让包子变成一个技术成果。就像小米说的为发烧友而生,我们就是一群包子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