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长沙麓山分舵第248期线下活动(河东场)总第275期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正确鼓励,为孩子赋能

开场:

大家好,我是魏蕊妮,大家可以叫我墨墨,墨水的墨。我的三个标签是:7 岁男孩的妈妈,这是一个最让人能迅速成长的身份。第二个标签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希望为很多家庭提供帮助,让他们的养育变得更轻松更有效。第三个标签是正在过级的拆书家。

我今天要拆的图书叫《正面管教》。

事件:

请大家一起来看两个画面。

画面1:4 岁的小明新画了一幅画,兴冲冲的拿过来给妈妈看,妈妈回应说:“真棒,我儿子真厉害啊!” 其实妈妈有心想要多说夸夸孩子多说点什么,可是憋了半天,不知道还可以怎么夸。

画面2:小刚妈正对着10 岁的小刚大发脾气!”没考好没关系,但你怎么能自己改分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这以后还了得!“ 没等妈妈说完,小刚甩了一句”以后当流浪汉算了,反正我没救了!“,然后把自己关进房间。

提问:

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儿,孩子做得好表扬他,孩子犯了惩罚批评教育他,但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长期影响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教育方式?

影响:

事实上,从长期结果看,表扬,可能会让孩子总关注别人怎么看我,遇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成为讨好者,总是憋屈自己去迎合别人。

而犯错总被批评,则常常会导致孩子心底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比如:笨、坏、丑、懒、不招人喜欢”,犯错了不敢跟家人说,隐瞒或撒谎,长大后变得不自信、即使干的再好心里也总不满意、不踏实,没法真的享受幸福。

从长远看,表扬和批评都不是养育孩子的好办法。

解决:

今天这本《正面管教》则强调养育方法的长期效果,并提供了很多方法,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有意思的是,这里面的 90%以上的方法也适用于成人之间的相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其中一种,叫鼓励!

学习目标设定:

今天我们将会学习两个片段,这两个片段都是学习鼓励的语言模式,通过片段一的学习,我们可以区分鼓励和表扬,并能够使用鼓励的三个步骤,用鼓励代替表扬,表达我们的尊重和欣赏;

通过片段二的学习,我们是能够使用鼓励代替批评的四个步骤,用鼓励代替批评,在对方沮丧时,表达对他的支持与信任。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大家看片段一时,可以带着问题去看,找找鼓励和赞扬有什么不同。片段里的赞扬就是我们常说的表扬。)

学习目标:通过片段一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区分鼓励和表扬,并能够使用鼓励的三个步骤,用鼓励代替表扬,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

原文片段:

多年以来,一场运动一直轰轰烈烈,宣扬赞扬对于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改善孩子行为的好处。这又是我们必须“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的时候了。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其他孩子会憎恶并反抗赞扬,因为他们不想去符合别人的期望,或者因为他们害怕 自己比不过那些好像轻易就能得到赞扬的人。既使赞扬可能看上去挺管用,但我们必须考虑其长期效果。鼓励 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正如前面讨论过的那样,成年人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是,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自尊既不能被给予 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要成功地运用鼓励,需要大人具有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观点感兴趣的态度,以及为孩子们提供能够使孩子培养出不为别人的负面观点所左右的自信,和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的愿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

刚刚大家看了原文片段,我想问问问大家,鼓励和赞扬的长期效果分别是什么?

学习者回答:鼓励长期效果让孩子自信,赞扬长期效果让孩子依赖他人。

拆书家: 是的,那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导致了这么大的差别?我们一起来看看。

【概念讲解】

原文中提到,鼓励是以尊重孩子、对孩子感兴趣的态度为基础,目标是培养孩子生活技能和真正的自信。

【类似概念讲解】

那赞扬呢?赞扬词典里的定义是:1.表达满意的评价。 2. 表示对结果或者人的认可。

【类似概念的例子】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大家判断是赞扬还是鼓励。

第一个:小刚考了 100 分,妈妈开心地说:“我儿子真聪明! ”请问,这是什么?

学习者回答:是赞扬

拆书家回应:是的,赞扬。

因为:首先,这是一个评价,评价是不尊重的。

另外,认可的是100分的结果,认可孩子是个聪明的人。

这对于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技能有没有帮助?

学习者回答:没有帮助。

拆书家:小刚妈妈这次说:“你真给妈妈长脸,妈妈好开心啊!”请问,这个是哪个?

学习者:赞扬!

拆书家回应:是的,这是赞扬,因为他认可的是结果,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或者努力。并且,这里都是妈妈的感受想法,不关心孩子的,感觉考试结果和妈妈的感受更重要,孩子不重要似的。

最后一个,小刚妈说:“你考了 100 分,这是你平时上课专心听讲、考试时认真做题、细心检查 的结果,这是你努力的结果,你感觉怎么样?”这是什么?

学习者:鼓励

拆书家回应:是的,这是一个鼓励。因为它认可的是孩子的行为和努力,让孩子知道我考了100分是因为我这样这样做了。这样描述出来孩子的具体行为,是不是在指导孩子学习“如何学习”这个技能?

同时,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主角,也听得出对孩子的尊重,所以这是鼓励。

【概念重点讲解本质区别】

从短期看,鼓励和赞扬对于孩子的行为改善有帮助。

但鼓励认可的对象是行为,赞扬是人。

鼓励关注的目标是努力和进步,赞扬是结果。

鼓励引导孩子为自己而改变,赞扬则是为了获得赞扬而改变。

所以一个鼓励培养自信、而赞扬形成的是寻求认可上瘾的“他信”。

【HOW】

那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用鼓励来代替表扬的三个步骤:

一、 尊重孩子,平等对话。

这是态度和基础。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才算是,那么,说话前把孩子想象成你很欣赏和尊重的某个人。

二、认可孩子的行为

关注孩子具体做了什么、付出的努力、取得的小进步,把这些像照镜子一样说出来。

比如说“我看到你和邻居叔叔打招呼了,这就叫做礼貌的行为。”、“我注意到你演讲前练习了好几遍。“、 “我注意到上次做错的这个题这次做对了”。

我们常常会说“谢谢” ,在“谢谢”之后加上具体的行为是传递真诚的谢意、同时也是一种鼓励。

三、关注孩子的感受、想法、兴趣等。

用“你怎么看?、你是怎么做到的?你的感受是什么?这对你来说一定很不容易、我注意到你*****”。

而不是“我觉得、我认为等”。

【明确适用边界】 鼓励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之间,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 都可以,传递出你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如果孩子本身自己不满意,觉得沮丧,那就不要用了,要做的是倾听孩子。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催化学习者应用:】

拆书家: 现在让我们通过编剧本的方式来练习刚刚所学的,练习前咱们先分个组,这边小伙伴三人一组,那边的小伙伴三人一组,这两位小伙伴一组。

接下来,每个人在自己的拆页上编写一个小剧本。

咱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定你的场景。建议设置一个你未来很可能用到的场景。比如家人间,孩子做事专注、对小朋友很友善;可能是爱人今天洗了衣服、父母做了你爱吃的菜,或同事之间,他今天做的报告你跟欣赏。总之,是一个会使用到鼓励的场景,用鼓励来代替赞扬。

第二步,编写剧本对话,也就是场景中的人都说了什么。

剧本中要有背景、人物、过程对话和结果,剧本中要使用刚学的鼓励。完成早的话可以和你组内的小伙伴分享讨论。时间5分钟。记得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拆页上模板。

第三步:请二位小伙伴分享给大家。

学习者芳姐分享:

时间:下周末

地点:在家里

人物:我和老公 (孩子们也在)

对话:

(针对老公做的具体的事情,比如说周末人多的时候做很多的菜给我们吃,以前我们都没说什么,下次可以跟他说)

老爸,谢谢你今天这么多菜给我们吃,我们收到了你的爱,辛苦啦!这是我想到的,大家还有好的可以告诉我。

结果:表达对老公的爱和感谢。

拆书家回应:

如果大家是老公,听到这样的话,再回想之前一句简单的“谢谢啦!”或者什么都不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习者们:那还是很不同的。

拆书家回应:

芳姐做的特别好的一点是她提到“具体”,这个很重要,咱们一定是针对“具体”的事儿,关注里面的“具体行为”,这样才能给出鼓励。

我们来看看芳姐的,“谢谢你今天做了这么多菜给我们吃。”这句是不是描述具体的行为,并就此进行感谢?所以是鼓励。

同时,我们还可以补充细节说:这么热的天还做了这么多的菜给我们吃。这是不是也是关注对方付出的努力?

如果观察到做了每个人爱吃的菜,是不是也可以提出来?

这都是鼓励,让老公觉得自己是被看见认可、付出是被欣赏和尊重的。再次谢谢芳姐的分享。

学习者芳姐:

我还想听听有没有其他的说法。

拆书家回应:

还想升级!点赞!芳姐你的这个剧本用了鼓励的一种方式,我们最好能听听其他人有没有不同的应用,时间原因,咱们这里不继续讨论,你如果感兴趣咱们课后再讨论,你看可以吗?

学习者芳姐:好的。

拆书家回应:谢谢,我们接下来再邀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小王分享:

上次端午节我外甥女和小外甥过来玩,姐姐一直小心的牵着弟弟走,保护弟弟,特别照顾弟弟。我当时说:哇!悦欣你真棒! 一句话带过。下次我可以说:哇!悦欣你真棒!我看到你今天一直牵着弟弟,不让弟弟走失、避免他摔跤,一直保护着他。你真的是一个很贴心很善良很懂事的姐姐。我外甥女听了之后应该会很高兴。以后可能会做的更好,感情更进步。

拆书家回应:

谢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描述让孩子更理解什么叫照顾弟弟、保护弟弟。“牵着弟弟的手、小心的走、不让弟弟走丢”,这是不是在指导孩子的行为,更好的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孩子就是这样学习的。

一共说了三句,这是中间的一句,我们再来看看第一句”哇! 悦欣你真棒!“这一句是一个评价,是表扬!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句子说的太多了,所以很容易脱口而出,如果说了,也不用太担心,把鼓励补上来,一起用!慢慢过渡到只用鼓励。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姐姐“,这句我们一起把它转化一下,这是一个评价,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评价!那么转化成鼓励怎么说呢?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会评价一个孩子”你真是个礼貌的孩子”,用鼓励的话,描述行为,我可能会说“我看到你跟邻居叔叔问好了,这就叫有礼貌的行为。”

这样做的好处是:

首先,它不是一个评价,是描述具体行为的鼓励,对孩子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其次,对于孩子,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有些抽象的词,比如“礼貌、认真、干净、整齐等”,他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什么标准,那么像这样描述具体行为,再帮他归纳成一个词,他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就像我刚刚说的有礼貌这个例子。

那回到刚刚的分享”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姐姐“,我们来优化一下,描述行为归纳为一个词,而不是夸奖人。“我看到你一直牵着弟弟的手、慢慢的走,保护他,这就叫做体贴。“还可以加上一句”能够帮助到妈妈,照顾弟弟,你的感觉怎么样?“ 这样说可不可以?

学习者小王回应:可以。

拆书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用的是以前发生的一个事情,那我们更提倡大家用未来更可能用到的场景来编剧本,就像芳姐那个,以后、未来可以那样跟老公说,鼓励他。

学习者小王回应:下次他们来了我可以这样跟他们说。

拆书家回应: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学以致用,面向未来。为你点赞!!!

总结过渡:

相信通过刚刚的学习和练习,大家都已经知道如何用鼓励代替赞扬。那么接下来的片段,我们更进一步,学习如何用鼓励来代替批评,表达自己的支持与信任。

在开始阅读下一个原文片段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测试题:

这个测试题能够用帮我们回顾自己对于孩子犯错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们在练习用鼓励代替批评时,所需要克服的困难。

规则:在每一项后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1表示很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给出符合你现状的分值,把所有得分相加。

问题:

1.看到孩子犯错时,我会立刻训斥并且制止他。

2.当孩子犯错时,我会跟他好好讲道理,并提出我的建议和期望。

3.当孩子犯错时,我会让他检讨自己哪里错了。

4. 当孩子犯错,我会不理他冷落他,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道歉。

5、当孩子犯错后隐瞒撒谎,我会戳穿他,让他直面自己的错误。

6、当孩子犯错,并拒绝认错或找借口、顶嘴,我会很生气并狠狠的惩罚他。

拆书家:

我想问问,有没有分值在 24 分以上?恭喜你,你将会是本场收获最大的小伙伴!

有没有分值在 12 到 24 分的?相信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你很快就能养成用鼓励代替批评的习惯。

有没有分值在 12 以下的?从今天起,请在生活中用鼓励来代替批评吧!对你来说,难度小得多。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用鼓励代替批评。请大家先看手里的拆页。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2]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片段二的 RIA 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鼓励代替批评的四个步骤,用鼓励代替批评,表达对对方的支持与信任。

原文:

认为帮助孩子做得更好的最佳办法就是对他们做错的事进行批评,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很多人会争辩说,建设性的状评是有益的。茜德·西蒙对“建设性的批评”有个绝妙的定义:“束缚性的渣滓”。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建 设性的批评”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建设”是指“建造”。“批评”意味着“拆毁”。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还有改进的余地。而是意味着你不必为了使孩子们做得更好而让他们感觉更糟。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 拆书家讲解]

拆书家:这段文字提出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请问,这个错误的想法是什么?

学习者:批评孩子是帮助孩子做的更好的最佳办法。

拆书家:是的,这个错误的想法就是批评孩子是帮助孩子做的更好的最佳办法,即使这个批评是所谓建设性批评。

为什么呢?因为批评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好、糟糕,而一个经常觉得自己不好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独立自信的人。长此以往,会成为一个怀疑自己、瞻前顾后、没勇气面对挑战和失败、干啥都随大流求稳,胆小怯懦的人。

批评并不是最佳办法,是因为真的有一种方法,既能让孩子知道自己有改进的空间、同时也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这种方法就是鼓励。大家想不想学?

拆书家:想学。

拆书家: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一、 表达关怀 建立连接

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或语言,比如眼神交流、拥抱、拍拍肩膀等类似的行为、或是“我想听听你说说是怎么回事?“等。

二、 询问事件,帮孩子找回信心

“你觉得自己哪里做的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整个事情中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死盯着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找到他做得好的地方,能够帮助他重拾信心,鼓起勇气。如果孩子说不出自己做得好的,你可以补充自己发现的。

三、 启发行动 解决问题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下次如何改进?”或者是“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可以怎么做?”

大家都了解头脑风暴吗?如果不了解,我解释一下,头脑风暴就是就一个主题,大家一起提出建议,有 闻必录,每个人说的都需要被记下来,彼此之间不批评不点评,有想法放心提,不管能不能实现,想到就说。

四、 执行约定 帮助巩固

选择你和孩子都同意的一条或者几条执行,并约定试行时间和回顾时间。

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是都同意,这是尊重。 有明确的试行时间和回顾时间是为了落实和复盘。

还记得前面说的小刚改试卷分数被妈妈批评的例子吗?妈妈说:”没考好没关系,但你怎么能自己改分数呢!你这么小就这样,以后怎么得了!你可以好好跟妈妈说啊“,那用鼓励代替批评妈妈可以怎么说呢?

首先,建立连接。抱抱他,问他:“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吗?“或者问”你是怕妈妈骂你吗?“。小刚是不是会感觉到些安心,安全?

接着问:“你觉得这件事情中自己哪里做的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小刚说不知道。妈妈可以找,“你改分数,说明你还是很在乎自己的成绩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提升成绩的方式,自己考出你想要的分数,如果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妈妈就在这里?“ 接下来可以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我们可以怎么做,看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达到想要的分数?“ 最后选出双方都认可的,然后约定执行”那咱们下次月考之前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做,等考试成绩出来看看我们的作战计划效果如何?好不好?“

如果你是小刚,你有没有对自己开始有信心,觉得自己还不错,有没有激励到你做的更好?

拆书家:所以,这是鼓励!知道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对自己有信心。不是只有批评才能让孩子进步,鼓励也可以!像鼓励概念里说的,激发勇气、激励行为!

【预防异议]

可能会有朋友说,他都犯错了,我还找他做的好的地方,那他是不是更得意了!首先,咱们就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既让孩子知道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帮孩子找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就是帮助孩子不对自己丧失信心。一个没有对自己丧失信心的人,才能从内而外的越做越好。另外,请相信孩子天生是向上向善的。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孩子犯错时,或者孩子自己不满意觉得沮丧时,用来表达对他的信任与支持,但不包括坏习惯。成人之间也能用,但最好是关系亲密的,比如爱人、闺蜜。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微行动学习

(一、收集问题并明确问题)

拆书家: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实战环节“微行动学习“,这是一个大家一起实战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现在今天我们学习了鼓励代替赞扬和批评,大家可以想想,在这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中,哪个部分对你来说最难、或是你生活中应用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困扰,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在这里解决。

学习者毛老师:

我有两个孩子,他们经常打架,我要怎么用鼓励代替批评。

学习者芳姐:

我孩子青春期,我觉得表达关怀,建立连接这一步。

学习者小衣:

下属犯错了,我怎么用。每次他做错了,我问他,你自己看看哪里有问题了,他说我没有啊!没问题,我就直接告诉他。那这种要怎么做?是刚刚说这种情况不适用吗?

学习者芳姐:

正面管教不是适用所有场景吗?

学习者H:

我觉得要分情况,如果这个下属我看重,他对自己很沮丧了,直接批评他可能受不了,那么我就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他。

如果这个下属说“我没有错啊,没问题啊“,那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其实知道,就是不想面对。一种是认知有限,他找不出来。那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帮他找出来告诉他的,一样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如果说这个下属属于内心强大的、不喜欢这么弯弯绕绕,那就可以直接说啊。如果你不喜欢他、恨不得他直接走人,那就也直接批评吧!所以这个不矛盾!

拆书家回应:

是的,谢谢H,说的真好,根据具体情境来决定你用什么方法。同时,又帮我们拓宽了鼓励代替批评的适用边界,也就是同事间,如果对方是你看重的想要培养的下属,也可以用鼓励代替批评的方式,在他沮丧时给与支持与信任,激励他鼓起勇气,积极改进。

学习者婷婷:

我觉得自己用不来,有时候我就是不会用鼓励。比如有人跟我反馈另外一个人的问题,我告诉他你直接跟他去说啊,干嘛找我。他又不去。

拆书家回应:

所以你的问题是有的时候不想用还是想不起来用?

学习者婷婷:

没意识、想不起来。想不起来,不过我现在知道可以找他做得好的,比如说:你能把这个问题反馈给我,说明你是想帮他解决,要不然你不会管这个事情,说都不会说。

拆书家回应:

其实,我注意到你已经有意识用了呀!刚刚就用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哈哈

拆书家:

那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大家挑选一个一起来用微行动的方式解决,掌握了这种方法,回家就能自己用来解决其他问题。现在,我们来挑一个,投票。我来念一遍,感兴趣的就举手啊。每人选一个。

1、两个孩子的家庭,他们经常打架,我要怎么用鼓励代替批评。

2、孩子青春期,表达关怀,建立连接这一步太难了,不跟你好好说话。

投票结果:2的票数最高。

拆书家:

好,现在确认了我们讨论第二个。解决方案一定是要在具体的问题中讨论出来,泛泛的现象是没有办法讨论和解决的。这个问题是芳姐提出的,那么现在,请芳姐跟我们说说最近一次发生的具体情况,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简单扼要地描述。

学习者芳姐:

儿子13岁,挑剔妈妈饭做的不好、没有把他的衣服叠好。我说你自己也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做好啊。他就反问我一句:你不就是做这个的吗?直接攻击,然后我说我收到你的攻击,你能不攻击我吗?结果还是天天还是受到他一万个的暴击。

(二、引导分组并探讨问题的本质)

拆书家回应:

好,谢谢芳姐,现在大家都清楚了事情。芳姐觉得跟孩子做到“表达关怀、建立连接”很难,具体的一件事情是:13岁的男孩挑剔饭不好吃、妈妈没有把他的衣服折好,妈妈说你可以在自己做,他反驳说你不就是做这个的吗?妈妈感觉到很受伤。现在我们先一起讨论这次冲突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现在,按照刚刚的分组,在你们的小组内,一起讨论出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注意多结合自己的经验。

一会儿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分享。

有小组未进入状态,拆书家进入小组去引导学习者探求本质:我抛砖引玉下啊,比如说是不是可以从认知层面分析,双方的立场不同,对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又比如说从行为上、方式方法上等等。

(三、明确问题的本质)

拆书家:现在请各个组分享自己组智慧的结晶,我们一起来听听。找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

第一组代表:

1、责任区分不明确,妈妈觉得孩子应该自己做,孩子觉得这是妈妈的事情。

2、妈妈心底有预设,对孩子的话赋予了自己的解读,从而引发有情绪,引发冲突。

3、妈妈没有倾听孩子真实的需求。

第二组分享:

1、 孩子觉得这些事情不是自己的任务,所以当妈妈要求他做时,会用拒绝来捍卫自己的边界。

2、 孩子养成了这些事情都是妈妈做的习惯。

第三组分享:

1、 这是一种平衡的模式,是妈妈允许孩子这样对待自己的。

2、 双方的倾听和表达方式都需要提升。

拆书家回应:

以上是咱们每个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这7条,会发现有些属于同一范畴的,咱们把他做一个总结归纳。

1、 对于责任的区分,双方的认知不一样,引发了冲突。

2、 沟通的方式方法类。

现在我们有这两条。我们来看看讨论哪一个?

学习者H:

我觉得这个需要追溯到哪一个对这件事情的影响更大,究竟是认知层面的还是沟通层面的。你们俩之间是不是长期以来都是你帮他做这些事情,是由于责任的加分不清晰导致的,以前清晰,现在你这边觉得要改,所以有了后面这些。

拆书家:

芳姐,你认可吗?认知层面这一条影响更大,讨论这条?

学习者芳姐(案主):

可以。

拆书家:

那我们确认了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对于责任的区分,双方的认知不一样,引发了冲突”可以怎么做。

拆书家:

做到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觉得困惑,芳姐说她觉得难的是和13岁儿子“表达关怀、建立连接”、我们刚刚讨论的好像和这个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是有的。在这个事情中,芳姐想要用鼓励代替批评的方式和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卡在了“表达关怀、建立连接”,在刚刚的讨论中发现,这个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中认知的不同占比是很大的,并且这种情况发生过很多次,这些都是阻碍建立连接的因素,这种已经心有对抗的情况下,而是要先排除障碍、而后增进理解和连接,所以刚刚的讨论不是无关,而是在做打好基础的事情。

(四、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拆书家:好,谢谢大家的讨论和分享,现在我们进一步选择了其中一个本质去找到解决方案,咱们选择的讨论对象是:对于责任的区分,双方的认知不一样,引发了冲突。

接下来,继续在你的小组内讨论,就这个本质原因,解决的方案有哪些?

方案里一定会有一些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基础方法,比如增近感情这些,也有一些回去立马可用、结果可见的方法,咱们今天讨论立马可用、结果可见的方法,把你们的办法都记录下来,稍后请每个组派代表来讲解。

(五、每组代表分享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拆书家引导大家给出回应。

小组代表分享:

1、创造一些孩子自己为自己做事的机会,比如出差不在家。

2、当孩子做的好时,即使给与语言的鼓励、物质激励,精神物质双鼓励。

3、回去和孩子聊聊,重新讨论和界定双方的职责范围。

拆书家回应:

好,谢谢大家,这么认真的参与、积极的谈论,帮助芳姐解决困扰她的问题,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路和启发,谢谢。芳姐,这三条都是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给出的好建议,你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选择用哪个或者全部。

刚刚咱们的解决方案是限定在短期内有效的方式,还有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芳姐回去刻意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找到方法,长短期方法相结合,相信效果会更好。

也谢谢你提供了这个案例给大家讨论,我想对于大家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会有一些启发和借鉴,谢谢也请你把实践的结果回头告诉大家,我相信大家也都很关心,好吗?

A2 留作业

咱们拆书帮的理念就是用拆书改变生活,把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学到了鼓 励的技巧和方法,但由于我们赞扬和批评已经说顺嘴了,这些行为模式已经很多年了,所以很可能还会下意 识的用回老模式,那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用起来、练起来!回去一周内,请刻意的留心当身边有人做的好或是犯错误时,你是如何应对,具体说 了什么,可以把自己的话和对方的反应简要的记录下来,对照我们今天的拆页看看你是不是在使用鼓励。

请大家分享到群里。

总结收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用区分鼓励和赞扬,用鼓励来代替赞扬,也学习了用鼓励来代替批 评,读书改变生活,是我们拆书人的宗旨,大家回去都用起来。

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其实,成人也是 如此!

鼓励让我们不会因为做得好而自我膨胀,也不会因为犯了错而妄自菲薄。 充满鼓励的人生,孩子和我们都值得拥有。

我今天的拆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A2作业反馈:

学习者毛老师:

上周打电话,孩子在旁边没有说话,以前会说:“谢谢你,你真乖。” 这次说:“妈妈刚才打电话的时候你在旁边没有出声,保持安静,我才能安心顺利的打完电话,谢谢你在我打电话时保持安静。”

孩子好开心。

后来有一天,爷爷到我家来,帮老二拿了水壶,老二说:“谢谢爷爷帮我拿水壶!”爷爷听了好开心,觉得她好有礼貌。

拆书家回应:我注意到你描述了孩子做得好的具体行为,做到了鼓励孩子。并且不仅自己用了,还教会孩子用了!一人学习,多人受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