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 所属活动: 【NO.149】拆书帮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用框架笔记重构思维方式

开场:

自我介绍+图书介绍(3分钟)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六六,三个标签向您简单推销下我自己。

标签1:数字能量学研究爱好者。用中国最古老的智慧易经解读数字能量密码,让数字能量为我所用,只为生活得更好。

标签2:不断升级的宝妈。在宝妈这个终生岗位上,伴随孩子成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也一路打怪,育儿技能不断升级,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感觉自己的生命也重新走了一遍。群里的小伙伴们遇到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标签3:未来三级拆书家。因为认同,渴望成长,所以不舍追求。感谢赵周老师,感谢拆书帮,让我改变了几十年的读书方式,找到了成长的捷径。从2018年参加第一次拆书活动开始,就是一个陪伴赋能的受益者,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尽快通关,成为三级拆书家,成为学习促动者,传递这份大爱。

【图书介绍】+【分组】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这本书来自日本作家高桥政史——《聪明人用的方格笔记本》。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通过记笔记整理大脑思路的书。作者以 “使用方格笔记本、标出题目、用三分法记录笔记”为原则向我们讲述了方格笔记本的使用方法。笔记是我们的“第二大脑”,整理笔记有助于整理大脑内存,理清思路,让我们工作和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轻松顺利。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可以帮助大家改善记笔记的习惯,更好地理清思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今天学习分为3个阶段。首先请大家阅读原文片段,我会进行详细的方法介绍。第二个阶段用瞩目软件把大家随机分成2个小组,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自己以前是怎样记笔记,怎样用笔记思考问题的。邀请1位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经验。第三阶段,请大家写下今天学习后,你将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如果时间允许也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帮助大家强化学习效果。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 阅读原文(1.5分钟)

如何利用方格笔记重构思维方式——《聪明人用的方格笔记本》P35-36

【黄金三分法之四】——麦肯锡公司的“空・雨・伞”

所谓“空·雨·伞”,其实就是判断何为“空=现在的情况”,何为“雨=对此情况的解释”,何为“伞=根据此解释而采取的行动”。

首先,抬头看天,发现天空中的云朵有些异样,解为“好像要下雨了”。根据这一解释,判断应该采取“带伞出门”的行动。这就是“空·雨·伞”。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什么?这也太简单了!”可是,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所以未能付诸实践。“简单就是终极的复杂。”这是达・芬奇的一句名言。

“空・雨·伞”这一思考方式(框架)的本质正是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们努力掌握的至简至极的思考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7分钟)

【What】刚才我们看到的片段介绍的就是“空·雨·伞”。它是通过设立笔记框架的方式重新构建了一种思考方式,将信息、知识有序整理,重点强调经过深度思考的解释和行动,培养逻辑思维习惯,使大脑通过刻意练习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空·雨·伞” 是通过简单有效的记笔记方法,提供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简洁有效地整理信息,理清思路,准确地思考和行动,在麦肯锡公司被广泛使用。

【Why】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会用笔记来实现知识和内容的“重现”。好的笔记习惯,能够让内容“活”起来,帮助我们快速聚焦重点,建立解决方案,长期练习能够提升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力。

如果笔记信息只是照搬板书或者杂乱无章地记录,就可能因为缺乏思考或是没有重点,无法在需要内容重现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表现出来思维混乱无序。假如持续使用这样不得其法的笔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的内容都可能遗忘,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长期来看,还有可能错失人生机遇。

【How】如何使用这个框架呢?从拆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暗含的三个步骤。这里预置了一个前提条件:准备A4大小的方格本,横向放置,用横竖画三条线,将笔记页分为四个区域(如图所示)。可以用三步走的方式建立一个有用的笔记。

1.出门看天空。最左边描述天空信息,有没有云?是白云还是乌云?为了便于记忆把这一部分简称为“空”。其实就是记录信息,事实,最左边记录原文再现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信息。比如听课时记录主讲人讲述的知识点,看书时书中的知识点,会议记录的就是会议内容。类似RIA便签法中的R便签,当然只需要记录关键词。微信群给大家分享上周我学习小伙伴《怎样制造离线时间》拆书课的笔记,可以看到左边是书友分享的原文信息:制造离线时间的方法——一固定二延长三常态,四扩习惯成自然。

2.好像要下雨。中间记录看到白云或者乌云之后的判断——今天会下雨吗?简记为“雨”,就是看“天空”之后对原文信息产生的思考、理解或疑问,可以借助5W1h(why、what、where、who、when、How)辅助思考。类似我们的I和A1便签的组合。上周笔记中我记录的就是对自己现状的反思。

3. 带伞最安全。右边记录判定是否下雨之后的行动决定——今天出门带不带伞?是带太阳伞还是雨伞?简记为“伞”,其实就是总结或者具体要去实践的行动计划。类似我们的A2便签。例如上周拆书课我的“伞”部分记的是自己将如使用离线时间的一个行动方案。目前实践了一周,效果还不错。

刚才我提到笔记页要划分为四个区域,第四部分也就是最上端的用法在书中其他地方有提到,用来写标题,这是对笔记的编码,便于日后检索。也有把“伞”的内容放在这个位置的做法,更加强调行动的转化。

【Where】这个方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都能用到,比如我们做方案策划、设计PPT、组织会议都可以用这个框架帮助重塑信息,理清思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8分钟)

听了刚才的分享,大家有没有下意识的看看自己的笔记呢?请回忆下你是如何记笔记,如何用笔记信息思考问题的呢?请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时间每人2分钟。

【伙伴分享】好的,欢迎回来。刚才有关注到暖暖滴文子一直在使用方格笔记帮助自己思考问题,从中获益良多,可以给我们很好的示范,有请她来分享下自己的经验。

文子(职业为儿童美术老师):

今天见到“空雨伞”的笔记结构时,我就发现这跟我平时使用的笔记思考形式是一样的。平时读书或者准备课件的时候,我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整理思路,个人感觉特别适合于思维拓展。大家可以看下我的笔记本(现场展示),基本上都分成这样三部分:

1.最左边记录书中的信息或者是我要完成的目标。

2.中间部分我会预留大一些,记录我个人头脑风暴产生的各种灵感和思维的拓展。

3.右侧部分的行动内容,我会根据前两部分内容,总结出大纲。这些在我做PPT或者写材料的时候,都能够帮助我快速整理出思路。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就这些。

非常谢谢文子的分享。她的笔记习惯非常有效实用,给我们一个正向的引导。她提到用这个方法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左边记录原始信息;二是中间记录自己头脑风暴灵感发散时想到的要点,其实这些点不需要有逻辑性,可以把能想到的都列进去,只要能最终引导我们产生右边的行动方案都是可以的。

小文子提到用这样的方式,她可以直接提炼出用于PPT或者写材料的有效信息。这就是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思维模式想要实现的目标:记录有效的信息,快速提取有价值的内容,最终应用于行动计划。

A2:催化应用(4分钟)

听了小伙伴的分享,大家有没有受到启发呢?请试想一下,一周内如果你要汇报一件工作、参加一次学习,或是听读一本书,按照今天讲到的3个步骤记笔记、建思考框架,你将如何做呢?

给自己定一个行动计划吧!2分钟时间把计划写下来,稍后发到微信群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还有时间,我们邀请已经写好的朱朱师兄现场分享下,增加大家的理解。

朱朱:

按照今天学习的内容,我建立了一个跟客户沟通的思维框架。

目标:在下周给客户做画册时,使用空雨伞的方法,提升画册提案的通过率。

行动规划:

1、“”。客户要做一本有档次的画册。通过现场沟通的方式,询问并记录客户需求的要点。

2、“”。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明确“有档次”是什么样的,从中挖出潜藏的要求,判断了解客户审美,猜测他可能喜欢什么样的设计风格,从提供的素材和内容中了解这个画册是为什么而做,什么色彩会合适,最后汇总分析。

3、“”。做出3种不同风格的方案(不做全稿,只做小部分稿),供客户从中选择,确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