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拆书帮重庆山城分舵181期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影响圈管理法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涛涛,是一名物业法务,坚信:“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一名终身成长者,很开心今晚能在这里见到大家。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叫“影响圈管理法”。

【分组】为了方便后续分享讨论,我们先来分下组,2位小伙伴一组。

【设定学习目标】希望大家在跟我完成本次学习后,可以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倍感挫折的问题时,用“影响圈管理法”(澄清)制定(行为)出改善现状的下一步行动计划(界定)。

【事件场景】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

【场景】想起去年,我定了个目标,成为三级拆书家。结果单TF2-4这关就拆了5次都没过。最后观察家经常会说:“涛涛,你在拆书过程中的表达语气太平淡了,没有高低起伏,显得不自信,这样很说服学习者啊。”当我听到这样的评价时,我就会脸一红,感觉有点尴尬,但又不知道怎么办?

【提问】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让你倍感挫折的事情呢?请回想下,你遇到困难后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处理效果怎么样?

【影响】大多数人一般遇到挫折,可能会本能地想要去逃避,或者选择抱怨、生闷气,但你会发现问题最终也没办法得到解决。

如果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办法去积极面对这些困难。轻则遇到问题就会陷入无力感;久而久之,可能就会慢慢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觉得这辈子干脆就这样算了,再也不会想去做一些有挑战性、有成就感的事情,对生活也失去了热情。

就像我周围的一些经历过下岗失业的长辈,吃饭的时候经常会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活一天算一天。”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就会感觉很遗憾,发现他们遇到家庭矛盾、子女沟通问题就会选择去抱怨、逃避,也不会想到其实很多困境都是能找到方法去改善。

【解决】那怎么办呢?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个方法,叫“影响圈管理法”,可以帮你脱离消极无力的情绪,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用行动去改善现状;

不光如此,书中还有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知彼解己、双赢思维等高效的习惯方法,可以帮你成为一名高效能人士,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互利共赢。

今天我们先一起学习下积极主动里的“影响圈管理法”。请大家阅读刚刚发放拆页,时间为1分钟,读完请抬头示意。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关注圈和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和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3-3)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选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30周年纪念版)P115-116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时间到,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个片段的内容。

1、【概括讲解的概念】

通过阅读这个拆页,我们了解到,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why】影响圈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努力之后可以改变的事情,而关注圈是努力了也改变不了的事情。那我们该怎么对影响圈进行管理呢?

2、【概念与案例互相参照】接下来,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例1】大学里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小红发现挂科了,很沮丧,于是就去找朋友们倾诉。

朋友A安慰小红,说:“挂科都是因为老师出题难,学校要求高,这些我们都无法控制,认命吧。”

朋友B说:“虽然考题不可控,但我们还是可以去做一些事情去间接控制考试结果的,比如分析下这个学科的重点知识和高频考点,提前做好准备,其实努努力还是有希望的。”

你说这算不算“影响圈管理”?

朋友A不算,朋友B算。

因为朋友A在遇到问题时,只是去抱怨外部环境和他人;而朋友B会去思考这个问题里,哪些因素是可以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哪部分因素是自己即使努力也无法改变的;

所以,你看,“影响圈管理”需要我们先去回顾事实。从事实过程里,去判断问题里的各种可控或者不可控的因素。否则,就不属于“影响圈管理”。

(举例引出逻辑点1、2和步骤1、2)

【例2】小红听完朋友B的建议后,发现考试这件事确实是自己可以间接控制的。

朋友C说:“小红,告诉你一个轻松愉快通过考试的秘诀,听书挂日本动漫人物柯南的照片,可以保佑你不挂科,挂科难哦。”

于是她当晚买了好几张柯南的海报贴在床头,也没去做复习计划。

这算不算“影响圈管理”?

这个也不算,因为她做只是简单的寻求心理安慰,而不是寻找到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善现状的行动。

所以,“影响圈管理”需要我们去思考可以通过哪些努力来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行动有哪些?

(举例引出逻辑点3和步骤3)

【例3】小红发现光是挂柯南的照片肯定还是不行的。于是她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努力,要去每天背书3小时、做大量习题2遍、不学到晚上12点不睡觉,还要向老师请教、沟通。”

但小红一想到准备一个期末考试要做这么事情,感觉好难,结果拖延到最后,什么也没做,补考还是挂了。

这算不算“影响圈管理”?

这个不算。这是我们常见的表决心,想的多,做的少,而且行动不聚焦。

所以,“影响圈管理”需要我们在可以努力的范围内,先选择一个,制定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举例引出逻辑点4和步骤4)

通过这三个例子,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是“影响圈管理”。

“影响圈管理”是在面对某个挫折或困难时

第一步:回顾事实

就是找到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令你倍感挫折的问题,去描述这个问题发生过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理性地梳理回顾,为之后判断出判断问题打下基础。在回顾完成后,接着需要去判断问题。

第二步:判断问题

判断这个问题里哪些因素属于你可以直接控制的,哪些部分属于你通过努努力间接控制的,哪些是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控制的?

直接控制是你自己直接通过行动改进的部分;而间接控制是可以通过努力来给他人施加影响的部分;而过去事实或者现实环境等通常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部分。

是不是在判断出问题后就可以了呢?不是,因为如果没有行动就不会有改变,所以需要进入第三步,叫做寻找影响圈。

第三步:寻找影响圈

在判断问题后,去思考面对这个问题,你可以做些什么努力来改善现状?

想出可以努力的范围后,是不是要一口气全部做完呢?你会发现,如果一开始就想要去做很多事情,人往往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时间精力也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先去优先选择一个来做,也就是第四步聚焦行动。

第四步:聚焦行动

在影响圈内,选择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然后制定出下一步行动计划。注意行动计划要有目标、时限和具体的行动步骤,这会让你更容易去执行哦。

【When】现在请你思考下,小明在下班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回到家里又被蚊子咬了,抱怨说:“今天真倒霉?各种不顺心。”这种情况需要用“影响圈管理法”吗?

不需要,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对你来说很重要,但又觉得没办法的事情。

比如工作中经常和同事、领导发生冲突,感觉很懊恼;在家经会和伴侣闹矛盾,但又想不到办法避免。想要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害怕失败、不敢行动,比如拆书打怪升级过程中,一个等级拆了5次还没过,感到有些沮丧、失落的时候。而一些动动手就能马上处理的小事情就没必要用这个方法来处理。

【举例】现在我们回到一开始介绍的那个故事。为了让这个故事更生动完整,我添加了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和对话。

时间大概在去年10月份,在拆书帮。拆了5次2-4,好不容易过了,结果提交总舵评审时得到的结论是重拆。听到这个消息人都不好了、心拔凉拔凉的。

刚好那段时间在读《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发现了“影响圈管理法”。

首先我去回顾事实:

起因经过是TF2-4拆书拆了4次没过,拆完第5次虽然过了。总舵的评审说:“涛涛,你的逐字稿没有录入A1+案例,整理实录是拆书家的基本功,请线下重拆。”

其次,是去判断问题:

拆书过级这件事对我来说,尽管观察家最终的结果是无法直接控制,但其实也有可以间接控制的部分,比如通过评审的点评明确通关标准,下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准备。

接着是找出影响圈,思考可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改善现状?

首先我可以花更多时间去准备内容、反复演练、上传实录时请教育长老再帮忙把把关,这些都是我的影响圈。但我要先做计划。

最后是聚焦行动。

于是行动计划是在两天内按评审的要求调整好逐字稿内容,报名周四的拆书活动,目标是让学习者有收获、可以顺利通关TF2-4。

【结果】于是用影响圈管理法制定出了行动计划,并执行,并最终果然顺利拿到了二级拆书家证书。

【提问互动环节】听到这里,大家有没有什么困惑或者问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接下来请设想下,在未来的一周或者半个月内,你大概率可能会遇到的什么困难或者挫折,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快速写下联想到的关键词。

写好后,再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请用这个方法,快速制定出你的下一步行动计划(要有目标、时限和行动步骤)。为了让你的计划能更好地执行,需要编写成一个故事,有起因、经过、结果和对话。

为什么要编故事呢?因为故事会更加生动形象,有画面感,后续才会更容易去执行哦。

注意:因为时间有限,只需要写下能让你产生联想的关键词即可,没必要写好几百字。写好后,可以在小组内轮流分享你的故事,最后会邀请1位小伙伴来分享。

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分享下自己的故事呢?(2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
【童仁伟】:最近接到一份临时紧急的工作,让我感觉下周的工作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挫折。
首先是回顾事实:初创公司交给我了一份设计任务,对方说:“你需要尽快把设计方案给我哦。”但对方又是外行,这对设计师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报酬也不明确,就会经常改稿,但受人所托,又要忠人之事。

判断问题:我可以控制的是从专业角度给到一些能基本符合他们要求的作品。无法控制的是他们可能提出不专业的意见,这是不合理的要求。

寻找影响圈:用设计的流程进行管控,例如改稿不超过3次;一些流程说明标准化。现场把他们召集起来,集中开会,归纳大家的意见,进行解决。

聚焦行动:高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在会议中提出具体的预案选择,例如中式、现代的,然后根据他们喜好统一一个标准。

【拆书家后续反馈】:
1、建议可以在判断问题时把他人的因素纳入间接可控,一般不可控指的是客观环境因素或意外事件。

2、可以在最后的聚焦行动上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限和目标,例如在多少天或者哪个时间节点内完成,希望最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