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原则》 所属活动: 蓬莱八仙筹备分舵第七场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多角度、立体阐述生活、工作、管理原则 学习目标: 运用原则提高决策力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孙晨晨。我出生在早晨,希望自己富有朝气,带给大家希望。我的三个标签是:谦卑学习者、舒适区打破者、终生成长者。想成为幸福、快乐、智慧的创造者,并且能够带给周围的人这种力量。我从30岁起逼迫自己快速成长,期望速度不慢于孩子们的成长速度。疫情期间我问32岁的我,如果生命到这里,有意义么?答案是逼迫自己成长的这两年有意义。
今天我要为大家拆解的片段选自《原则》,它的作者是著名投资公司桥水的创办人瑞达利欧,他说自己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他把这些原则写成了书。节选的片段是有关如何使用原则提升决策力的。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读完的请抬头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主题】使用原则提升决策力

【片段来源】:《原则》P250

R:阅读原文】

    使用原则既能简化也能改善你的决策。尽管读到现在你也许觉得这显而易见,但值得反复重申的是,要明白几乎所有“眼前的情况”都是“类似情境的再现”,要识别“类似情境”是什么,然后应用经深思熟虑得出的原则来应对。通过这么做,你必须做出的决策的数量将大大减少(我估计约减少为十万分之一),你的决策质量将大大提升。

把这做好的诀窍是:

(1)让你的思维慢下来,以注意到你正在引用的决策标准。

(2)把这个标准作为一项原则写下来。

(3)当结果出现时,评估结果,思考标准,并在下一个“类似情境”出现之前改进标准。

识别每个“类似情境”的类别,就像识别一种动物所属的物种一样。识别每一件事,然后选择对其适用的原则,会变得像在玩游戏一样,所以这样做既是很有用的,也是很有趣的,当然也可能具有挑战性。许多我所说的“眼前的情况”都具有混合性质。当眼前的情况里包含一些“类似情境的再现”时,你必须权衡不同的原则,运用“意境地图”来思考对遇到的不同类型情况如何处理。为了帮助人们这么做,我创制了一个称为“教练”的工具,将在附录中阐述。

你可以用自己的原则,也可以用别人的,只需要把能发现的最好的原则用好。如果你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你将成为一个卓有原则的思考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见过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们往往精力旺盛,富有热情,比大多数人做到更多,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胸有成竹,能够轻而易举地达成目标。为什么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游刃有余?为什么他们会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高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对原则的使用。

[why]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境是反复出现的,如果我们遇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类似情境”并且使用相应的原则应对,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如果我们不能识别“类似情境”并且不会使用相应的原则,那么每遇到一件事都像第一次遇见一样,土话就是“不醒脑”,这样即耗费我们很多精力和时间,并且失误率也很高。

[how]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使用原则以提升决策力呢?

1、遇到事、先冷静、慢思绪、引标准;

2、写原则;

3、忙评估、促改进。

【举例说明】昨天晚上我在看书,孩子开始不停的提问题。起初我感到有烦躁,很想问:“你是不是没事做了?”但是我放慢了思绪,意识到他这是在寻求关注。于是我就想象如果我是飞翔妈妈(榜样),现在会怎么做?当然是放下书本,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于是我写下来的原则是,当孩子醒着时,他的问题排在优先级前列。昨晚睡觉前,我在打卡表上“耐心”一栏打了个对勾。我在考虑下个月增设一个打卡项目“主动聊”,就是主动找到一个话题聊起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为了更好的交流与互动,现在我们进行分组,如何分组呢?方法很简单,我这里有6包小零食,抽到相同口味的成为一组,坐在同一边。

A1

   各位伙伴,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一定遇到过一些事情是随兴处理然后让你感到后悔的,是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各位伙伴(对象)想一下(行为)最近处理失误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是如何表达的?(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详细分享一下你的经历(标准),我们分享的时间总计是5分钟.

A2

☆接下来请两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1.拆书家提问设计:刚才我们的伙伴分享了他的一件随兴处理让他感到后悔的事情,现在我们根据所学原则写出你的应用,写出的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限,而行动步骤是可衡量和或观测的预期结果。

2.学习者案例记录:请大家在便签纸上写下各自的应用或行动步骤。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使用原则提升决策力,这个模型分三步,各位伙伴还记得吗?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第一步:遇到事、先冷静、慢思绪、引标准;第二步:写原则;第三步:忙评估、促改进。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应用,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到大家,尤其是像我一样的妈妈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