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孙晨晨。我出生在早晨,希望自己富有朝气,带给大家希望。我的三个标签是:潜能开发者、影响力打造者、终生成长者。想成为幸福、快乐、智慧的创造者,并且能够带给周围的人这种力量,我从30岁起逼迫自己快速成长,为了孩子尝试改变,在樊登读书会开设电影课堂,努力半年来的感受是,生活中的困境没有一场电影解决不了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在生活中不论开心不开心,都能够想起我并且找到我,让我们来上一堂开心的电影课吧!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什么是“拆书”以及什么是“拆书帮”。“拆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图书的知识拆页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两种。个人学习的应用是RIA便签法:R表示阅读原书拆页,I interpretation,理解、诠释的意思,即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知识,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A表示拆为己用,其中A1是将知识关联过往经验,A2是规划未来具体的应用。组织学习拆书法可以用“四个一”来表达,即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一个青年自组织社团,在拆书帮中,我们秉承帮主赵周所创立的 RIA 拆书法,不断练习运用,将书中的知识转为己用,同时影响着身边的人。在拆书帮中,我们每一位伙伴都获得个人成长,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方面获得提升,一部分小伙伴因此而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使用原则既能简化也能改善你的决策。尽管读到现在你也许觉得这显而易见,但值得反复重申的是,要明白几乎所有“眼前的情况”都是“类似情境的再现”,要识别“类似情境”是什么,然后应用经深思熟虑得出的原则来应对。通过这么做,你必须做出的决策的数量将大大减少(我估计约减少为十万分之一),你的决策质量将大大提升。
把这做好的诀窍是:
(1)让你的思维慢下来,以注意到你正在引用的决策标准。
(2)把这个标准作为一项原则写下来。
(3)当结果出现时,评估结果,思考标准,并在下一个“类似情境”出现之前改进标准。
识别每个“类似情境”的类别,就像识别一种动物所属的物种一样。识别每一件事,然后选择对其适用的原则,会变得像在玩游戏一样,所以这样做既是很有用的,也是很有趣的,当然也可能具有挑战性。许多我所说的“眼前的情况”都具有混合性质。当眼前的情况里包含一些“类似情境的再现”时,你必须权衡不同的原则,运用“意境地图”来思考对遇到的不同类型情况如何处理。为了帮助人们这么做,我创制了一个称为“教练”的工具,将在附录中阐述。
你可以用自己的原则,也可以用别人的,只需要把能发现的最好的原则用好。如果你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你将成为一个卓有原则的思考者。
[what]上学时听老师说过一句话:“真正的高手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现在想来的确非常有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对生活的掌控游刃有余?为什么他们会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一定是掌握了某种高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对原则的使用。
[why]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境是反复出现的,如果我们遇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类似情境”并且使用相应的原则应对,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如果我们不能识别“类似情境”并且不会使用相应的原则,那么每遇到一件事都像第一次遇见一样。这样会耗费我们很多精力和时间,而且失误率较高,土话就是“不醒脑”。
[how]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使用原则以提升决策力呢?
1、遇到事、先冷静、慢思绪、引标准;
2、写原则;
忙评估、促改进。
年前,孩子想和我讲一件他在幼儿园遇到事情,当他描述事件细节的时候,我会插话、追问、评判。因为之前老师找我沟通过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当果果说:“妈妈,幼儿园小朋友老是欺负我。”我立马问道:“为什么啊?不会吧!”孩子就只能回答:“不知道。”5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大人的正确引导当然很难正确理解发生的事情,我这样做没有做到有效的沟通,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很难真正帮助到他。
【反思】遇到孩子主动找我交谈这样的“类似情境”,其实是“孩子需要妈妈解释”的情境。我说话不经大脑,想什么就说什么;没有让思维慢下来,以想起如何跟孩子沟通的一些要点。没有运用到“当孩子表达的时候不要打断其思路、简单回应即可”的原则。没有及时反思这件“沟通事故”,从而没有改进谈话技巧,类似的“事故”屡次发生。
A1
年前,孩子想和我讲一件他在幼儿园遇到事情,当他描述事件细节的时候,我会插话、追问、评判。因为之前老师找我沟通过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当果果说:“妈妈,幼儿园小朋友老是欺负我。”我立马问道:“为什么啊?不会吧!”孩子就只能回答:“不知道。”5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大人的正确引导当然很难正确理解发生的事情,我这样做没有做到有效的沟通,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很难真正帮助到他。
【反思】遇到孩子主动找我交谈这样的“类似情境”,其实是“孩子需要妈妈解释”的情境。我说话不经大脑,想什么就说什么;没有让思维慢下来,以想起如何跟孩子沟通的一些要点。没有运用到“当孩子表达的时候不要打断其思路、简单回应即可”的原则。没有及时反思这件“沟通事故”,从而没有改进谈话技巧,类似的“事故”屡次发生。
A2
目标:6月1日儿童节,不敷衍、不发脾气地陪伴他们。
做法:
1、感到烦躁的时候,要放慢思绪,思考要用到的准则;
2、“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当感到自己被问题包围、开始烦躁、并且将要产生防御心理的时候,运用上述原则。可以是主动挑起一个新话题、讲个有趣的故事、带着他俩完成一个瑜伽动作、完成一个摩尔斯密码的拼写游戏等等,总之不能等着消极情绪将我吞噬。
3、一天结束,睡前评估今天自己的表现,想想有哪些点还能改进、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实践的,明天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地高质量陪伴。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给大家启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