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人际关系篇)》 所属活动: 创造时间+精力管理+断舍离+高效人士的7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做积极主动的人 学习目标: 能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聚焦影响圈积极行动

开场:

学习目标: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能够通过列清单、做区分、聚焦积极行动三步骤(澄清)找到(行为)可控因素并列出(行为)改变的行动计划(界定)。

开场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我是罗赟。我们先分下组,2人一组。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片段来自经典书籍《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三十周年纪念版。

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平时大家有没有遇到事情不如你意的时候?比如,学生时代,觉得大学读的专业不好就业,工作后觉得老板好小气,同事不给力,甲方公司要求真过分,经济大环境好差啊,在家里觉得另一半不理解你,小孩不听你的话,父母脾气倔不听劝……哎呀,人生好难啊,但是好像又不知道怎么改变。

提问:小伙伴们有遇到过类似的经历吗?(有)这时候会忍不住想抱怨几句,发发牢骚对吧? 那么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影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都消极对待,把原因都归咎到外界,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我们可能就会失去对人生的主动权,严重影响人生的幸福感。

解决:《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所介绍的7个习惯组成一个方向盘,让我们牢牢把握人生主动权。我今天分享如何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更是能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并开始积极行动改变不如意的现状。

那我们先来读一下这个片段。看完的小伙伴请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三十周年纪念版)》史蒂芬·柯维 p115-116

关注圈和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和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理会的事物。(见图3-3)

关注圈影响圈1.jpg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

关注圈影响圈2.jpg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 促进引导

[what对比概念]

拆书家:这个片段中有两个关键词是什么呢?

学习者:关注圈和影响圈。

拆书家:好的,那我们通过例子来分析下如何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

[例子]你的飞机航班因为大雾延误2个小时,大雾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的因素呢?

学习者:关注圈

拆书家:对,因为大雾是一种天气现象,天气是一种外部环境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所以属于关注圈。

[例子]航班是你同事定的,那同事定航班这件事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呢?

学习者:影响圈

拆书家:好的,小伙伴有别的想法吗?

学习者:关注圈

拆书家:好的,我看到大家对这个有不同的理解了,有的觉得同事的行为是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是关注圈,有的觉得是我可以不让同事定,我自己定,这个我就可以控制了,好像又属于影响圈。嗯,其实区分的关键点在于这个事情或者行为是否是我们完全可控的。同事行为我们不完全可控,所以属于关注圈,但是订票这件事情是否交给同事来做,是我们可控的,所以属于影响圈。我这样说明大家理解吗?

学习者:理解。

拆书家:[例子]你等待的过程中,你的行为和心态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呢?

学习者:影响圈。

拆书家:是的,因为我们自己行动和心态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学习者:外在还是内在。

学习者:是否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关键点1)

拆书家:是的,那么外部环境、他人和自己分别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呢?

学习者:环境和他人属于关注圈,因为不可控,自己属于影响圈。(关键点2)

拆书家:非常好。那么我们刚才通过列举一件事情的影响因素,并对各种因素进行了分类,来区分是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对应步骤1和步骤2)但我们最终是希望积极心态或行动应对不如意的事情,对吧?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好的,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应该聚焦到关注圈的事情还是影响圈内的事情呢?

学习者:聚焦影响圈。(对应步骤3)

拆书家:是的。

[例子]比如等待飞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聚焦到影响圈内我们的行为和心态,我们可以选择心平气和把这个当做一次难得的充电时光,打开书本一边学习一边等待,心态也可以摆脱抱怨。

[How-行动步骤]

拆书家:现在,我们已经总结出来,当我们面对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怎么积极主动聚焦到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1、列清单

结合你面对的事情,列出所有影响这件事的环境因素、他人、以及你对事情的看法和可以采取的行为。

2、做区分

根据是否完全可控的关键点来区分出所有事件或因素分别是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

3、聚集积极行动

聚集到影响圈内力所能及的1-2件事情,制定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

【举例】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一年前我经常埋怨老公不学习新的育儿理念,更不谈参与科学育儿,以致于夫妻关系是很糟糕的。那么如果用今天的方法来分析,第一步,列清单,这个事件中,涉及到老公的想法和行为,涉及到其他家人的想法和行为,涉及到他的工作环境等,涉及到我自己的想法、态度和做法,第二步,做区分。工作环境、老公的想法和行为、家人的想法和行为不是我完全可控的,所以属于关注圈,而我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才是可控的,属于影响圈。第三步,聚焦积极行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求诸己,我自己做到科学育儿了吗?我后来加入了一个家庭教育社群,学习并制定一些家庭教育计划和实践,比如家庭英语启蒙计划,每周会有绘本阅读,英语小游戏,慢慢的,老公看到了小孩的表现有进步,2岁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老公也逐渐被我影响而加入到科学育儿和英语启蒙中来。我的影响圈真的扩大了。

[预防异议]

拆书家: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关注圈的事情我们确实无法完全可控,难道就无能为力了吗?不是的。无法完全掌控不等于我们什么事都不能做。比如天气无法控制,但是我可以调整我对天气的态度;同事工作效率低,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善意的给同事提工作更高效的建议帮助他改善效率。

[where--适用边界+Why--好处]那么这个方法适用范围很广,尤其是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并在影响圈内积极行动,我们就会摆脱受害者心态,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比如当你开始抱怨家人的不良习惯,或者你的朋友向你抱怨文件又出现了纰漏等,而你就可以用今天学到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方法来做自我对话或跟朋友对话,帮助采取积极心态和积极行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编写剧本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练习,请大家编写一个小故事,使用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个步骤,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方法,设计一个对话剧本,剧本要有人物对话和情节变化(起因、经过和预期结果)二、三百字即可,请大家现场应用,把设计的剧本摘要写在纸上,5分钟后,我会邀请1组小伙伴跟大家分享。


学习者A2小剧本

地点: 百读书社 人物:蘅蒹和三宝 时间:今晚

背景:三宝的老公和儿子吵架,三宝找蘅蒹抱怨

对话内容:

蘅蒹:你在烦啥?

三宝:我老公和儿子吵架了,我好烦。

蘅蒹:这件事你能控制吗?

三宝:不可控啊。

蘅蒹:那你烦啥呢?又不可控,对吧。

三宝:那我现在能做啥呢?

蘅蒹:那你想想你现在能做啥?

三宝:我给他们做好吃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沟通的环境。

【向学习者反馈】:好的,感谢蘅蒹的剧本分享。这个是对话形式的,其实对话中就贯穿了聚焦影响圈积极行动的三个步骤。比如“你在烦啥?”三宝会说出来一些事情,这其实就是在列举事件因素了。接下来问她“这个事情你可控吗?”,三宝说他人吵架的事情,不可控的,帮助她区分出来他人吵架属于关注圈。接着问“你能做啥?”其实就是在帮助三宝聚集影响圈,聚焦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三宝说“我给他们做好吃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沟通的环境。”这就是在列行动计划了。

结语:感谢两位的分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并积极行动的方法:列清单,做区分,和聚焦积极行动。希望大家能有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