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晚上好,我叫朱小莉,大家可以叫我叫大莉/小莉,都是我本人。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对立的名字呢,这就说到我的三个标签了。第一个标签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外柔内刚女汉子,拧不开瓶盖的桥段在我身上是不会出现;第二个标签是90后单身女青年,有时候很宅有时候很爱折腾;第三个标签是学习爱好者,曾经在古典老师的新精英课程里面担任助教,大莉这个名字在助教团叫开了。这样,我开始彻底拥有两个名字,也从新精英的结缘拆书帮这个组织。
【拆书帮介绍】
最开始听到“拆书”两个字觉得很奇怪,后来深入了解才知道大有深意。
其实,拆书的“拆”并不像我之前理解的“拆散”,在这儿是指转化和内化,“拆书”就是指把图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我们学习者的自己能力。在拆书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联系过往的经验,触发实际行动进行改变,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拆书法是以成人教育学习为理论,有应用于个人学习的便签读书法,和应用于组织学习的现场学习法,落实到实践中的工具就是RIA学习法。其中R就是Reading,指阅读原文片段;I是Interpretation是解释,指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A是Appropriation,代表学习者拆为己用。其中A1写过去的相关经历,A2写未来的一个应用。
拆书帮正是由这样一群学习爱好者聚集起来的一个社群,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它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以知识为中心,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通过练习使用拆书法,一级一级的打怪最终成为拆书家。
今天,我也开始踏上了打怪升级的征途,希望能将书里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通过拆书来一步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分享的片段是来自于《做出好决定》这本书,书中分享了大量生活中常 见的例子告诉我们做决定时候经常会踩的一些雷区,非常通俗易懂,我选取的P127-128页,下面请大家花2min阅读一下原文片段,读完请举手示意,谢谢!
一项对NBA篮球运动员出场时间的研究发现,篮球队的教练也受沉没成本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沉没成本指的是在高校进行年度选秀排序。虽然你可能认为,理性的教练会让发挥最好的球员上场并一直让他们比赛,但选秀排序不合理地影响了这一决定。教练会给最受关注的选秀球员更多的上场时间,并让他们一直比赛,即使他们在球场上表现平平,甚至带有伤病。
这些例子的共同点就是考虑了沉没成本。在需要忽略之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是努力时,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不理智呢?为什么我们更注重过去、而不是未来?因为忽略沉没成本会让我们看起来优柔寡断、不一致而且过于浪费。我们要挽回面子,不想承认—— 特別是在公共场合—— 先前的决定是错误的。“我已投入太多,不能现在退出”,是我们很多人频繁使用的句子。另外,我们也想表现出一致,因为一致性是理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很多发达社会都看重一致性和持续性,因此为了给别人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我们就“坚持到底”。最后,还因为我们很多人希望避免出现浪费,在大多数圆子里,浪费被视为一种不良的品质。
那么,认识到沉没成本后,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呢?首先,要认识到今天做的定只影响未来,而不是过去。所以做决定时,不要注重过去的亏损和成本。也就是说,要忽略沉没成本。在一段持续很久的恋爱关系中,可以间间自己:如果今天是第一次跟这个人约会,我下次还希望再见到他吗?
其次,要明于承认误。如果不想承備误。就问自已:为什么承一个之前犯的错误会困扰我呢?承错误是为了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你要能区分坚持走下去的这条路正确的还是一条歧途。
第三,一致性并不总是美好的品质,灵活性也可以是一种资产。如果你能客观地证明坚持下去是一种错误,那么完全可以与以前不一致。过去的决定是在过去特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它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发生了改变的情形。以前的决定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只不过做出这一决定的先决条件已经发生变化。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What:
大家都已经阅读完了,拆页讲的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又经常会忽视的一个做决定时候的思维盲区。我们会经常因为在某件事情上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或者金钱,而在继续去坚持做着明知道应该放弃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虑了沉没成本,注重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另外,我们看重“前后决定的一致性”,因为面子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是阻碍我们做出好决定的干扰因素。
Why: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极有可能就会做出一些错误决定,给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不佳体验。比如说和朋友去吃自助餐,总想着钱已经花了,为了让自己“感觉”钱花的值,明明已经很饱了还会选择继续吃,结果回去就撑的难受了。我们过于关注“已经花了钱”这件事,而没有关注接下来我们本身的需求其实只是需要“吃的开心和舒服”。因为无法忽视沉没成本,所以做出了不理性的决定,本来出来花钱耍开心的变成了花钱买罪受。那么认识了沉没成本,怎么才能做出好的决定呢?
How:
1.着眼未来:认识到我们今天做的决定只影响到未来,而不是过去。做决定时不要注重过去的亏损和成本,也就是忽略掉沉没成本。
2.承认错误:承错误是为了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 区分坚持走下去的这条路正确的还是一条歧途。如果不想承備误,就问自已:为什么承认一个之前犯的错误会困扰我呢?
3.接受变化:以前的决定只是在以前某一特定条件下做出的,可能已经不在适应现在的情形,如果以前的决定现在已经不适用,那么完全可以改变,灵活也是一种资产。
Where:
当然,这类方法适用于引导大家正向思考做决定的时候。忽视沉没成本限于我们从未来的角度会有更好的选择时,而不是一味的忽视过去的努力和付出。比如我们有小伙伴为了鼓励自己学习,花了400块钱加入拆书帮会员,如果接下来哪一个瞬间累了不想拆了,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毫无顾忌的忽视之前花费的精力和财力,更好的方式或许是应该休息调整一下,然后继续前行。
A1
这个片段让我想起我前段时间的经历。
在12月初从广州回来的时候,需要在自助取票机上取报销凭证。好巧不巧,以前都没有人,偏偏那次排成长龙了。我一眼扫过去选了一个看上去长度最短的队伍。当我走进队伍尾巴后面时发现,原来“短”是因为大家留的间距窄而已。在我纠结要不要换到旁边队伍的时候,旁边队又多加入了一位旅客。我就想算了,我都已经排在这队了,就不换了(因为之前投入的时间而影响现在的决定,无法忽视沉没成本带来的决策影响)。眼看着旁边的队伍不停的前进换人取票,我们队就定格在某一位旅客身上不动。此时我又一次短暂纠结要不要过去,很明显旁边的队伍已经比我自己所在的队伍前进的快了,而我内心似乎很难去承认自己选的恰恰就是最慢的一队(难以承认错误),所以很简单的一个事,我却没有及时做出一个简单高效的决定。
当然,如果说第一次没有换队伍可能还会期待一丝转机,但第二次队伍中间很明显出现了新的情况(有旅客操作不熟影响整体进度),我并没有及时去接受这种情形的变化,及时调整决定。最后的结果,不用说了,眼看没时间再继续排队,直接刷身份证进站。
A2
这个是生活上的一点点小启发。如果在一些大决策上也可以用到这样的方法去判断,帮助我们做决定,影响不言而喻。拿我自己来说,近两年中一直犹豫不决的配置保险计划。保险有很多险种,其中有一种比较适合我的理财型保险,特点是年龄越小,保费越便宜,刚好24岁是个分水岭。之前总觉得去年没有买太亏了,内心其实是过分留意过去,直接影响我接下来的决定——迟迟还没买。
学习这个拆页后,我准备在过年假期的时候完成配置保险这件事情。
目标:利用接下来的新年假期2020.1.18-2020.1.31,完成保险方案研究及配置。
行动:每天抽出两小时,与保险行业朋友咨询沟通或是查阅专业知识了解险种。
当我用以上三个步骤来告诉我自己的时候,我就非常明确的知道了是否配置保险应该取决于我接下来是否有这个需求,而不是去年有没有买,因为配置保险影响的也是接下来的生活而不是过去的(着眼未来);另外,去年没买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不能继续这样错下去(承认错误);更何况随着人的成长,环境是在发生变化的,我不能拘泥在过去的选择中,而阻止自己进步吧(接受变化)。
这是我在学习完拆页后发现沉没成本经常给自己带来决策上的干扰,通过这次学习以后会更多的进行自我觉察,必要时要从以上三个角度告诉自己忽视掉沉没成本,及时止损,做出好的决定。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