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善用提问,助力沟通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改变沟通从找到需要开始 学习目标: 找到自己的需要并兼顾他人的需要

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帮筹备分舵青岛分舵的二级拆书家转圈圈,非常高兴地再次拆书练级,我的三个标签是:1、一个专注企业绩效二十多年的理工科工程师:2、致力于把所学分享给他人的义工老师:3.不断前进并愿意改变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现在的坐标是青岛,时间是晚上9点半,今天进行我的T3-3级别的线下第5次拆书练级,要求时长50~60分钟
【分组】
今天前来学习的有张小喆老师、胡海默老师、楚洪浩老师,按照线下活动要求,需要分组,由于人员有限,大家一起讨论,请胡老师担任今天的组长。
【图书介绍事件场景法】
【事件场景】
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么一个场景,孩子放学了,放下书包就去玩,不去做作业,老师在微信群里也说他的作业未交、错题未改、学案丢了等各项不符合,你去跟他沟通,他好像没事人一样,还跟你顶嘴,跟你对抗,你使用赞美、吼娃、揍娃。。。等各种教育方法,但孩子仍一如既往,你快疯掉了!
【提问】
面对此事,你怎么沟通的?你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需要吗?是不是没想到在沟通中兼顾孩子的需要,仅仅表达自己的要求?还是不断尝试改变自己,寻找更好地方法去和孩子沟通呢?
【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沟通的对方有什么需要,你仅根据孩子或他人的行为表现做判断,带着个人的偏见,然后采取直接的回应方式,向他人提要求。由于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或者勉强他人达到自己的要求,导致了他人的抵制或申辩,使沟通不再平和,蒙蔽了亲人对自己的爱意,造成心灵的隔阂,降低了你的幸福感。
【解决】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阐述了了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想通,和谐相处。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因此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能够使你在和他人沟通中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兼顾他人的需要,语言不再有攻击性,从而更好的帮助我们化解亲情的冷漠、感情的阻隔、友情的敌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技能。
☑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同时,事件场景的描述应该包括:背景、冲突、选择、结果等内容。
【总学习目标】
学习后,伙伴们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沟通时,面对自己的情绪,使用(行为)提主张、躲批评、问经验的步骤(澄清)去寻找自己的需要(界定),使用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调整需要、表达需要并出让选择权的步骤(澄清),兼顾双方的需要(界定),减少沟通阻力(界定)。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一个片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1】原文片段P52-P53

主题: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期特。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有一次,我应邀调解南加州的一些农场主与工人的冲突。这些工人是外国移民,他们与农场主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争吵不断升级。会谈一开始,我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一位农场工人喊道:“他们是种族主义者!”而另一位农场主道:“他们不尊重法律和秩序!”很明显,他们都在指责对方,而没有表达自己的需要。

还有一次,为了增进信任,一些以色列人和一些巴勒斯坦人走到了一起。在会谈开始时,我问了同样的问题:“你们现在需要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然而,一位巴勒斯坦人接着就说到:“你们的所作所为和纳粹一样!”这当然很难得到以色列人友善的回应。

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妇女立即站起来驳斥他:“胡说八道!”他们来这里本来是为了改善关系,可是,他们的对话只是使关系变得更槽。发生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因为双方都习惯于指责对方。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这位妇女想表达她的需要和请求,她也许会说:“我希望我们能互相尊重。你刚才评论我们的行为方式,想请你谈谈,你的评论针对的是怎样的行为?”

根据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引导讲解】

好的,大家都示意读完了。

【片段1学习目标】

这个片段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后,伙伴们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自己对他人的批评,使用(行为)提主张、躲批评、问经验的三个步骤(澄清)去寻找自己的需要(界定),为恰当表达需要做好准备(界定)。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WHAT

在对他人的批评中,隐藏若我们对他人的需要,沟通中惯于考虑他人对错,很少从自己的需要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结果使关系变得更糟。

WHY

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就较有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需要,一味指责对方,就会使对方产生情绪,使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争吵不休,损害了双方的关系。

【互动】

想问一下大家:在刚读过的片段中,用的次数最高的三个关键词是什么?

第一,需要

第二,批评

第三,指责

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强化概念讲解】

对的,需要用的次数最多,什么是需要呢?这个点很多看过这本书的人也把握的不太准,这里我来举例讲解一下,什么是需要。

【案例折返1

人瘦好处多,既能吸引眼球,自己的自信力也增强,于是你就想减肥,但是妈妈说,你根本不胖,不需要减肥。在这次沟通中,减肥是不是需要呢?

学习者:不是

肯定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错误地把行动当作需要。“需要”的第一个关键点在需要是一种行为依据,而不是具体的一个行为。案例中,为什么要减肥呢,是看重健康,追求快乐、自信,这是减肥的目的,这里的需要是保持体形。减肥不是需要,那是什么呢?是你的一种具体的行为。

【案例折返2

你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于是,你对家人说,你想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工作健康两不误,请求家庭成员一起锻炼,但是爱人说生命在于静止,最好每天多睡觉,能美容养颜。孩子呢,认为青少年不适宜过早锻炼,要进行足够的休息,才能健康成长。那么在这沟通中,看重锻炼,是不是需要呢?

学习者:不是

肯定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错误地把个人对锻炼的建议当成了所有人的共识,“需要”的第二个关键点在于这个依据能够达成共识。案例中,你的每天锻炼一个小时,没能在家庭范围内得到共识,不是需要,那是什么呢,是你的个人主张。

【案例折返3

孩子小的时候,你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喂水。现在孩子大了,手脚健全,时间也充足,一天躺在沙发对你说:爸爸妈妈,我有点口渴了,需要水,请给我倒点水吧?那么在这沟通中,让爸爸妈妈倒水,这是不是需要呢?

学习者:不是

肯定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错误地把时过境迁的需要当作当下需要。“需要”的第三个关键点在于,依据有时限性,随时间、地点、空间、沟通人员范围而变化。案例中,小孩子口,倒水喝水是需要。但孩子大了,能自给自足,自己当下完全可以倒水喝水,所以不是需要。那它是什么呢?是孩子的认识错误,把自己看小,是表达自己很重要,或者需要被人服务。

【案例折返4

转眼间,孩子大学中学毕业了,成人了,对你说,爸爸,我需要接触并融入这个社会,给我买个手机吧,我需要同社会联系,那么在这沟通中,保持同社会联系,这是不是需要呢?

学习者:是

肯定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不直接促使生命的自然成长,但它促进生命的社会成长。“需要”的核心在于,要能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案例中,孩子要向社会方向成长,是融入社会的健康成长要点,是需要。同时,孩子认为接触社会需要同社会联系,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地方,不是他的个人主张。

【知识点最后定义】

综上所述,所需要,就是基于个人经验向对方提出的行为要求,它具备下列特征:

1.其性质是一种去异议的主张或经验,是不招致对方批评的行为规则或标准,不是具体行为。

2.其内容是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3.其应用特点1是沟通双方要能达成共识;

4.其应用特点2是有时限性,时间、地点、人群变化。

【引出使用步骤,给出具体的HOW

我们要从批评中找到需要,可以使用“三步追问法”:

第一步:提主张。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提出改进建议,间自己.“我期望对方改变什么?”

第二步:躲批评。以沟通的对方角度提出质疑,逐步检查你的主张会不会得对方的申辩或批评,进行调整,既能躲开批评,又能坚持主张。问自己:“我期望对方改变的目标/方式/方法,对方有无异议的地方?”如果有,进行调整。

第三步:问经验。从调整后的主张中,找出作为依据的经验。问自己“我期望对方。。,我的依据是。。。?”

调整后的主张以及所依据的经验。就是我们要找的需要。

【举个例子】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终考,我家孩子发挥的不好,主要是作文写砸了,回来一筹莫展。对于这件事,我比较着急和失望。

为了能好好的沟通,不至于伤害父子关系,我需要找到自己的需要,并向孩子好好表达。

我问自己:“我期望孩子改变什么呢?”当然是期望孩子努力,我希望他每天起早朗读,晚上写日记(第一步:提主张)。我当时认为,作文好的人要多听、多朗诵、多阅读、多写,闻鸡起舞、一日之计在于晨、夜夜龙泉壁上鸣,我认为孩子需要每天早读,晚上写日记。

然后,躲开孩子可能的批评,追问自己:“我期望孩子‘提高作文成绩’/‘早晨和晚上’ ‘读书、写日记’他会同意吗?”孩子可能会有不同意的地方。

孩子会:“那我什么时候才能睡觉?妈妈说,青少年要睡好!睡好才能学习好!

转圈圈(第二步:躲批评):“我期望孩子经常朗通、写日记。”

孩子:“是你需要朗读,写日记吧?我看作文好的,也没见过他们朗读、写日记。”

转圈(第二步:躲批评):“我期望你珍惜时间。”

接着自问:“要想使孩子的语文考好,我希望孩子珍情时间,我的经验是什么呢?”答案是:我认为“珍惜时间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手段,如果不珍惜时间,成绩很难提高。”(第三步,找经验)

所以,我的需要是:希望孩子珍惜时间。

如果要表达,可以这样说:“爸爸没看到你经常朗读和写作,我担心,这样持续下去你的作文成绩很难提高,我很在意你对时间是否合理利用,希望看到你改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去克服当前的难题。你看,在你没有好的学写作文的方法之前,尝试一下多朗读,每天记日记好不好?”

WHERE

当我们有情绪并且没有把握对方一定会接受我们的主张时,寻找需要可以帮我们减少沟通时的申辩和批评。

【适用边界】

当我们没有情绪时,不必寻找自己的需要,沟通也没问题。当我们有情绪但是表达的主张和对方一致时,也能顺畅沟通。

【预防异议1

有人说,这不好用,我怎么能会知道他人能否批评和反对呢?

拆书家:若是比较熟悉的人,互相之间对性格、秉持的一贯主张比较熟悉,从他人角度考虑一下,就知道他人是否有申辩和批评了。如果是陌生人,那么寻找共同的需要,也就是共同的人生经验,比如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就不会导致他人的批评和反对。

【预防异议2

也有人说,你的经验不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申辩吗?可能在我们这里,以为没有问题了,但可能还会有人进行批评。

拆书家:是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经验有局限性,可能离促进生命健康成长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以他人的角度提出质疑,一步步的调整,才能逐渐找到需要。

在末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覆盖了三级讲解引导的技巧:1)给出清晰的行合原文语义语境的how2)通过对比概念或匹配例子,引出识点逻辑、步骤和边界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如何去寻找自己的需要了,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提到:在大脑中过一遍,等于在实际中应用了一通。所以我要请大家每人编一段小故事,要求是未来一周内可能发生的场景,可以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中,你和他人沟通中产生情绪的时候,寻找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要设计至少2个角色。

交代一下故事的起因,发展的经过,最后通过设想表达需要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故事当中要交代你或者你和他人沟通产生情绪的情景,要使用我们刚刚学到的寻找需要的方法,确定并表达自己的需要(主张和经验),要注意的是,一定是你未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不是你的过往经历。

大家可以分别先讨论。请把自己的剧本写在纸上:时间5分钟:5分钟之后,请组长指定一个伙件分享自己的故事,OK那现在开始计时。

【案例记录】【胡老师

时间:未来一周

地点:胡老师办公室

人物:胡老师和旗下的各代课老师

事件:讨论新年的工作目标、计划和预算

背景or起因:2019年目标及预算内存在没有奖金可分配的问题、新的一年准备把校舍的面积扩大四倍,要求销售成本及销售额同比上涨。

经过(胡老师):

同比增长50%的业绩日标(一、提主张)

可能招致的批评有:第一规模扩大后,团队需扩编:第二小微经营,团队经验不足,缺乏大规模业务的作战经验;第三,新年整体消费环境会更加恶化,消费率下降,团队目标不降反升,团队会存在顾虑。

为了避开质疑,会沟通的内容有:第一,虽然外部环境变化,但团队规模仍很小,比起整个市场,即使100%增长仍符合市场规律;第二,面临团队不完整,所能做的就加大投入,降低对利润的需求,把可预算的利润都放到完善团队、提高质量及市场拓展方向上去;第三,虽然经验不足,只要把投入做到位,短板是能够补齐的(二、躲批评)

通过沟通,关于预算、业绩目标、激励方案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需要)。

结果:找到自己的需要,在预算、工作目标及计划、激励方案方面能够上下一致。

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今清断,活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1)学习者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回应式反馈】【关系到原文知识点】

拆书家:表达主张的时候,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呢?

胡老师:不管増长的比率多高,是由其基数决定的,新兴的市场不构成阻力,所有的阻力均来自于自身(三、问经验)

对学习者分享和提问,有体现通过向学习者提回来进行回应式反惯

【两个片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片段的讲述的是需要的重要性,以及从批评中去寻找自己的需要,但在具体的沟通中,如何兼顾双方的需要呢?这是第二个片段解决的问题,两个片段呈递进关系。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自测指令】

在阅读片段2之前,请你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看看你过去的情况怎么样。在发给大家的6个题目中,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

1.理解我的需要才能深刻理解对方的需要,123456

2.通过聆听,我发现人们的言行总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123456

3.如果拿不准别人需要什么,我总是多问几次为什么。123456

4.我认为给别人空间就是给自己空间。123455

5.别人没有按我说的做,可能存在我没有想到的原因。123456

6.我觉得让对方选择才能有效打消他的顾虑。123456

合计分数:

【解释量表题】

您以前在沟通中,如何在表达自己需要的同时,又能兼顾对方的需要呢?让大家做这个测试题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大家以前的做法。测试题共6道,总分36分。

如果你得了36分,那是一件少有,值得恭喜的事情,因为在兼顾他人的需要方面你绝对是一个高手。如果你得了1835分,说明你有效兼顾他人的需要,但并不完美,还有努力的空间。如果你得了17分以下,那你需要留意了,你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天你来对了!接下来你会有较大的收获。

使用【A1】技能点环节的量表题清晰设置了多个选项,学习者通过自测可以了解在某种情況下自己的表现。

下面请大家阅读第二个拆页,时间2分钟。

R2】原文片段P76P77

主题: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中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然而,坚持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人沟通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父母、老师、经理以及其他处于管理位置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在一次研讨班中,有位母亲和我说:“马歇尔,我回家试过了,但没什么用。”于是,我请她讲讲发生了什么事情。

“回家后,就像上午练习的那样,我表达了感受和需要。我并没有责备孩子,我只是说“当我看到你没有做你答应做的家务活,我十分失望。因为我希望回家后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然后,我提出了请求:我请他立即把房间收拾干净。”

听起来你已经很清楚地表达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我回答说,“然后呢?”

“他什么都没做。”

“那接下来呢?”我接着问。

“我和他说,像他这样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我注意到这位女士把请求和命令混为一谈。在她看来,非暴力沟通是否有用取决于她的“请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也许会发现,有时我们只是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形式,而忘记了它所服务的目的。

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两个拆页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比如递进关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大家示意已经看完。

【互动】

请问大家,在今晚的学习之前,听说过《非暴力沟通》的学员请举手。

拆书家:好的,只有楚老师表示没有听说过,由于时间有限,我简单介绍下,非暴力沟通就是指顺畅的沟通,不产生语言暴力,比如不产生批评或申辩。由于本片段概念较多,不再一一解释。

【片段2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现场学习后,伙伴们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请求时,能够使用(行为)寻找自己的需要、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调整需要、表达需要并出让选择权的四个步骤(澄清),兼顾双方的需要(界定),减少沟通阻力(界定)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接下来我讲解一下这个拆页。

WHAT

本片段讲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兼顾双方的需要,在请求中,需要体现双赢需要,不是一定要达成自己的请求。

WHY

为什么有人在沟通中表达的请求会被认为是强追,是命令而不是需要,是因为把“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作为沟通的目的而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如果不考虑对方的请求,无论说的多么委婉,其实都是在命令,最终导致沟通失败。

WHERE

适用于提醒工作生活中,改变以自己为中心,想通过非暴力沟通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人,能够兼双方需要。

【互动】

在这里,请问大家:对于沟通的另一方来说,请求和命令最为关键的区别是什么呢?

学员:是否有选择权。

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HOW

在沟通中,如何兼顾双方的需要呢?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一、明确自己的需要。按片段1的“三步追问法”进行。

二、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观察他人行为表现,聆听他人的陈述,予以反馈,“你在意的是什么?”确认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不作评判。

三、调整需要。考虑并平衡对方的需要,调整自己的需要,处理好与对方的需要之问的资源分配关系,并说明原因。

四、表达需要并出让选择权。表达需要,陈述原因,并将选择权留给对方。

【举个例子】

这几天身体不舒服,医生嘱咐我不要吃辛辣生冷。周末孩子上完补习班已经没时间在家做饭了。

我的需要是什么呢?经过不断追问自己,发现是在意身体健康(一、明确自己的需要)

转圈圈:“宝贝,我们去吃碗面条吧?

孩子:“学了半天了,我想吃麻辣烫,放松一下,不吃面条。”

转圈圈:“你是想吃饱饭,还是喜欢那个味?”

孩子:“好长时间没吃了,想吃了。”

转圈圈:“宝贝,爸爸为了身体健康,不吃麻辣烫。你呢,喜欢麻辣烫的味。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孩子:“没毛病。”这里,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呢?是看重吃饭时的体验(二、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

转圈圈:“中午吃完饭后还要赶紧休息,如果吃了麻辣烫,再去吃面条,时间来不及。有没有既做麻辣烫,又做面条的店呢?”

孩子:“好像没有。”

拆书家:“有没有这两家店离得很近的?”

孩子:“也没有。”

拆书家:“我不吃辣的,麻辣烫的店都是辣的吗?”

孩子:“好像是的,都很辣。”

拆书家:“有没有做麻辣烫的店和做饺子、馄饨店离得很近的?(三、调整需要。)

孩子:“有,紫金山路就有。”

拆书家:“那我们去那里,我吃饺子,你吃麻辣烫,你看是否合适?(四、表达需要并出让选择权)

孩子:“合适,但是你得先用微信给我付完钱。”

拆书家:“好的,吃完我们在停车的地方汇合。”

【顶防异议】【适用边界】

有人说:如果不能兼顾对方的需求怎么办?

拆书家:为什么不能兼顾呢,其实是资源的限制,不能同时满足双方的需要。这个时候,兼顾他人需要,就会无视自己的部分需要。这是需协调资源,互相尊重。沟通要基于尊重生命健康成长等一般的认识和经验,对于价值观扭曲的人,在资源缺乏情况下,可能不尊重生命的基本需要,选择自己赢,他人输,这个时候,沟通已经不是他的需要,他需要的是自己获利。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学习】

【互动提出问题】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日常在亲密、亲子、工作方面,在沟通中,如果要兼顾双方的需要,有哪些步骤呢?

学习者:一、明确自己的需要;二、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三、调整需要;四、表达需要并出让选择权。

这里想问一下大家,这四步,做起来哪一步比较难呢?

楚老师:调整需要。

张老师: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

胡老师: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

【明确问题】

刚才,大家对其中的2个步骤都有提出了比较难,由于时间有限,今天只能选择一个解决,两个问题人员比例为21,当前解决“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这个点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重述问题】

拆书家:好的,下面有请胡老师或者指定张老师,在具体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你认为聆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比较难?

张老师:最近辅导一个朋友写RIA便签。他自己挺认可拆书法的,但反馈了一次作业后,他就没坚持下来,他自己觉得写得挺好的,兴致冲冲来找我,但写得不符合最基本要求,写完之后就蔫了,再也不迫切了,挺失落的,当时说要回去好好再写,我自己觉得,他当时有想被认可的需求,但是没有认可他,他伤心了,现在去认可他,是不是有点晚?

拆书家:刚才张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分组讨论一下。有请胡老师带领大家讨论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

胡老师:张老师的朋友实际上想得到张老师的认可和尊重,想得到“我和你是同样的”这样一个结论,对拆书法还没有真正到理解这个技能的层面。

【追问】

拆书家:学员是想得到认可和尊重,那么请张老师用“我如何才能。。,”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刚才遇到的问题?

张老师:我如何才能兼顾感受对方的前提下,和对方有效沟通?

胡老师:我如何才能知道对方的真正需要?因为不谈拆书,只谈阅读,给对方一个认可,对方可能认为你没有什么能够帮到我的,你在对方眼里也没有价值。

拆书家:我如何才能探知对方的真正需要?是这样吗?

张老师:是的。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的本质】

好的,问题已经有了,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过往经验,尝试互相追问,深入探讨一下,时间3分钟。

3.明确问题的本质】

好,看见大家基本讨论出结果了,那请组长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论。

胡老师:问题的本质是,建立一个沟通的路径,确认他当下的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张老师:找到他需求的本质,才能判断他的需要(补充)。

拆书家:我重复一下,胡老师提出了需要建立一个沟通路径,进行反馈,确认对方的需要,对这个本质,大家有没有异议?

张老师、楚老师:没有。(张老师)这个本质能够解决如何探究到对方的真正需求。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好的,既然我们已经找到问题的本质,下面我们就利用5分钟时间,请胡老师带领大家讨论,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各位伙伴根据刚才描述的情况,讨论一下解决方案。

5分钟后,请组长派一个代表分享讨论的成果。

5.讲解成果】

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我们请组长分享一下最后讨论的结果。

胡老师:

第一步:提问对方。当下的需要是什么?可能需要指导拆书。

第二步:明确难点,最难的是坚持,鼓励完成,引导自己发现问题。

第三步:引导阅读。按照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来进行下面的拆书过级。

【追问确认】

经过大家共同的讨论,提出了解决方案,请问张老师,你觉得这个方案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张老师:能。我打算回去之后就鼓励她、引导她。

在未包含how拆页的【A3】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在拆书家主持的微行动学习环节,讨论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微行动学习环节包含了5个步骤:1.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提出,并引导学习者明确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2.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过论问题本质;3.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明确出问题本质;4.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5.请每组学习者代表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拆书家反馈】【总结】

感谢大家的努力,经过大家的集体学习讨论,解决了张老师的一个实际问题,对沟通中如何兼顾对方的需求,大家都加深了理解,由于时间关系,先交流到这儿,遗留下的其他问题,活动结束,抛在群里讨论。

【特定任务的A2

下面布置一个作业

你会问:难道真的去聆听那些发火的爱人、孩子、同事、客户,找到他们的需要,并兼顾他们的需要吗?

可能并不容易,咱们先从简单的做起。

你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五个人,都是谁?你和他们以前沟通的时候有没有情绪上的起落?

请找一段情绪起落的经历,回想一下,当时他们的具体需要,如果想不到,就请跟他/她约见面,或者打电话。听他们的反馈,感受他们的需要,然后兼顾他们的需要,用语音表达需要并出让选择权,把相关记录发微信圈。让大家感受到你的进步。

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今清晰,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2)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的一个具体的要做的应用(比如:某个特定任务、和人分享、事后复盘或找人陪练)

【结束语】

人生有很多关卡,必须自己迈过,别人帮助不了你。非暴力沟通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在与他人沟通时,时刻牢记,兼顾对方的需要,兼顾对方的表达,能够化解你和逆反期的孩子,闹牌气的爱人,挑你刺的领导之间的摩擦,使你打开心灵,去感受爱的力量。

好的,我今天的拆书过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分享】【张老师】

前几天早上,妈妈跟我微信语音,妈妈最近在做推广。

妈妈:起来了吗?

我:“嗯嗯。”

妈妈:“之前跟你说的,用你身份证我给注册个手机号。”

我:“妈,我不想注册,昨天不是说了这事了吗,而且你想做的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

妈妈: “就是用你的手机号又不做什么,别人都是这样做的。”

我:“妈,别人的情况,我不清楚,我只知道我答应了你这个,你又会跟我说其他的事情,这样的事不是一直在发生吗?之前我都帮你去弄了,这次真的不想了。”

后来跟妈妈的沟通就画风突变,成了讲以前发生的事情了。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很明显,早起我的态度是不想去做,为什么?真的是因为自己觉得麻烦吗?不是,只是觉得为什么每次想起我来都是让我做这做那,为什么不会问问我过的好不好,可是,转念一想,我努力活得很好,不就是不想让父母担心吗,我想得到关心,为什么我不去先关心妈妈那?妈妈每次想到让我去帮她,不就是她心里有我吗?孝者,色难也。

-----以上是过往经历------

昨天回去之后,就开始考虑,在这件事中,我和妈妈的需要是什么呢?其实都是需要被爱,被关注。

父母给我不同形式的爱,而我在比较自己更想要哪种,以前那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都是爱,而我感受不到妈妈的爱,我找到自己的情绪诱因了。

刚刚给妈妈发了微信,“妈,今天下雨了,多穿点衣服,最近爸爸出差,你觉得自己在家没意思,来我这住几天?”

我妈的反应很平常,“我比较忙,就不过来了。”

我:“你那个手机号怎么样了?”

妈妈:“已经注册好了。过年回来吗?”

我:“肯定回去。都弄些什么好吃的?”

妈妈:“都是你喜欢吃的,你给妈妈电话,妈妈每次都很高兴。”

我:“我会带点海鱼回去。”

我妈的反应很欢快:“好的,等你回来。”

“拆书家及时采集学习者完成【A2】环节指定任务的案例,并在拆书实录中展现出来。”

总时长没有少于50分钟,没有起过60分钟。

每个环节的时长分配符合本级训练概述的要求

自检:学习者较少,第一个片段讲解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