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拆书帮无锡太湖分舵第118次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 学习目标: 大家在教育孩子时,能够应用教导的技巧来代替要求命令,从而尊重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可可。

分组

为了方便等会进行讨论,在开始之前咱们先分一下小组,就先按照现在的座次来分,由于人数比较少,咱们就组成一个大组。

图书介绍-场景法

【事件场景】

看到今天来的都是宝妈,我今天分享就主题和育儿有关。

前几天,我到朋友家里做客。朋友家里有一个3岁多的小朋友。我在她家的这一个多小时内,她一会也没闲着。小朋友喝水不肯自己喝,要她捧着水杯递到嘴边。家里玩具扔的到处都是,朋友忙着收拾。要出门了,给小朋友穿衣穿鞋一条龙服务。

朋友向我抱怨:“孩子的自立能力太差了。我每天被熊孩子给折腾够呛,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提问】

拆书家: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呢?

学习者:每天都有……

拆书家:你会怎么办?

学习者:我会很没有耐心,干脆直接动手帮忙。

【影响】

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独立的重要性。但是,在孩子成长路上,笨拙求救的事情太多了。如果真的要“铁石心肠”、任何情况都要坚持“你自己来”,首先你不一定每次都能狠下心来坚持到底,心肠一软,前功尽弃;即便你能坚持,一方面孩子会觉得妈妈冷面无情,另一方面如果和父母或公婆住在一起,他们心一软来搭把手,那家里肯定是鸡飞狗跳了,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解决】

那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孩子自立呢?这本书《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给出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不仅有漫画示范,还有练习题。

除了培养孩子自立的技巧,这本书还告诉父母很多其他技巧,比如:如何尊重孩子感受、如何代替惩罚、如何赞赏、如何应对愤怒等,能让父母在最短时间内得心应手,学会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片段1学习目标设定

希望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在家长想要培养孩子自立时(界定),能够应用(行为)问问题、给予肯定、并引导孩子自己决定这三个步骤(澄清),来代替帮孩子做决定,从而帮助(行动)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培养孩子自立能力。

A1-量表自测 

在开始学习以前,先请大家1分钟时间做一个自测量表,一共有5题,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6分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每一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做好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image.png


I-解释自测量表的意义(1分钟)

好,我看大家都做完了。

互动1:

拆书家:自测得分在20分以上的小伙伴有吗?

学习者:有。

拆书家:如果在20分以上,那么说明你容易去代替孩子去做事情,也会让孩子比较依赖你。

互动2:

拆书家:分数在10分到20分之间的伙伴有吗?

学习者:有。

拆书家:我看大部分都在这个分数段。大家前两题和后三题的得分会有差异吗?前2题是测试大家在情感上是否想要主动去帮助孩子,后3题是测试大家行动上是否会主动帮助孩子。如果你在这个分数段说明你有时候会主动帮助孩子,偶尔也会鼓励孩子自立。;

互动3:

拆书家:有分数在10分以上的伙伴吗?

学习者:有。

拆书家:恭喜,说明你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接下来就请大家在1分钟的时间内阅读完成第一个片段,看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好,我们现在开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很多育儿书里都提到,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与我们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够独当一面。我们希望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人,与我们有着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梦想的个体。

如何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第一个孩子刚开始学习系鞋带时,看到他艰难的样子,我耐心地站了10分钟,最后,终于还是忍不住帮他系上。

每次女儿一提到她和朋友吵架,我就马上跳出来给她建议。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听我的,那怎么可能让孩子从错误和失败的经历中得到成长?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到大多数小伙伴都已经阅读完了,还没有读完也没有关系,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为大家分享本片段的内容。


【互动1-what】

拆书家:大家看到片段中,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

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

拆书家:是的,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但我们经常会有下意识的做法,会破坏孩子培养自立能力。

 

【互动2-不那么做的坏处】

拆书家:举个例子。晚上,孩子正在看电视,妈妈说:该睡觉了,赶快把电视关了去洗漱睡觉。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习者:觉得很烦,不想去。

拆书家:是的,这样是在帮孩子做决定,不仅仅会导致孩子厌烦,还可能会导致孩子每天都会放心大胆的看电视,他不会自己去看时间,反正妈妈着急了也会提醒,对吗?

 

【互动3-那么做的好处】

拆书家:同样的案例,如果妈妈说:现在几点了?孩子说9点了。妈妈说:你是现在就洗漱睡觉,这样明天可以早点起床吃早饭?还是想要晚点睡,那明天可能会起晚,吃不上早饭,还可能迟到?孩子会什么做?

学习者:孩子会自己选择一个。

拆书家:是的。孩子会关注时间,也会关注后果,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让孩子从小就经历选择,他将来长大了面对职业、生活方式和伴侣选择的时候就能有自己的判断力。

 

【互动4-不那么做的坏处】

拆书家:再举一个例子。孩子问妈妈,雨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是云上的水珠凝聚后掉下来的……。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想?

学习者:妈妈好厉害,啥都知道。

拆书家:是的,有问有答,看起来挺好的。但孩子求助后马上就给帮助,下次有问题她还会找你问,而不自己动脑筋思考,对吗。

 

【互动5-那么做的好处】

拆书家:同样的案例,孩子问妈妈同样的问题,妈妈说这个问题很有趣,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有什么反应?

学习者:孩子会说自己的想法

拆书家:是的,他就会开始动脑子思考,长大了也不会成为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伸手党”对吧?

 

【行动步骤】

通过刚才的案例,我们能看到,替孩子做决定、马上给予帮助等等做法会无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依赖。在孩子向你求助时,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呢?下面我来分享三个步骤:

  1. 问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或问答题,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或者给出答案。

  2. 不管孩子给出什么样的结果,都给与肯定,尊重孩子的努力。

  3. 在孩子的做法出现偏差时,在给予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

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换。第三步可以视情况选择用或者不用。

 

【案例】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这个星期孩子期中考试,她在家做了一些试卷进行考前复习,好几次她都问我:“妈妈,这道题好难啊,我不会做。”

要是以前,我会说:“这题挺简单的呀,你看,是这样做的。”这样说,仅仅是让她学会了这一道题的解法,却让她失去了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她说难,说明已经尝试过了,而我说简单,也是在否定孩子的努力。

当时,我已经学了这个方法,我是这样说的:“我看看。嗯,这道题确实是挺难的,妈妈也要想一会才能想出来。(给予肯定)这个题目中,你对那个地方不理解呢?(问问题)遇到这类问题,老师有没有教过解题方法呢?你要不要翻翻课本或者习题册先复习一下再做?(给予引导)”

后来她自己就解出来了。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如果遇到伸手党,什么都来问你,你也可以使用一些技巧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尝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有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在大脑中过一遍,就等于实际中应用了一遍!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各位来尝试规划运用了。

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一周内,你可能会遇到孩子哪些求助情况。

比如:孩子要做一个手工,怎么都做不好,她很沮丧,想让你帮忙做。

又比如:家里有小小孩,她上完厕所,想让你帮忙擦屁股?

再比如: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做,她跑来问你?

请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一个小剧本,在未来的场景中,你会如何运用刚才学到的技巧来培养孩子自立能力?

刚才发给大家的纸上面有要求的提示。请把你想到的剧本关键词写下来。模板上有具体的要求。

关键词包括:

1.时间、地点、人物;

2.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经过要包含具体的人物对话或人物动作,同时要包括你是如何运用今天学习的培养孩子自立的技巧。

给大家5分钟时间,大家写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伴分享。

5分钟后我们请一位朋友来分享他的剧本。

 

(5分钟后)好,时间到,有哪位小伙伴写好了吗?可以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学习者分享实录】

友爱分享:

我分享一下我的剧本。我儿子数学加减法经常错,会把减法看成加法,每次减法题都会错。以前我都会直接告诉他错了,告诉他答案,也懒得跟他烦。今天学了这个技巧以后,今天晚上回家他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我就用问问题的方式来培养他的自立能力。

我先问他:“你这题是减法还是加法啊?”

他会说:“哦,是减法,我刚才看错了。”

我说:“嗯,是减法的话,你来算一下是多少。”

他知道了是减法可能还算不对,因为减法算的比较少。

然后我说:“你现在学会用减法的思维思考了,很好。不过,你看看这个得数对不对啊?你看这个5-3,你可以试试伸出5个手指头,去掉3个,还有几个啊?”用这种方式给他引导,这样他用手就可以看出来得数是多少了,不直接告诉他答案。

 

感谢友爱的分享,也是非常贴切的用到了这三个步骤,今天回家可以试一下用这个方法看好不好用。


过渡语:在我们用上面三个步骤让孩子自己思考并做了出决定以后,如果孩子去做了,那么一切顺利,皆大欢喜。但是,很多情况下,明明是她自己选的,她还是不去做,怎么办?

比如,昨天晚上一家人一起看奇葩说,让孩子们选择先看电视再洗漱还是先洗漱再看电视,老大选择先洗漱,老二选择后洗漱。结果看完电视老二还不想洗,我心里那个火噌就冒上来了。

在执行上面步骤中的第一步,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后面又后悔了,不配合做;或者在第三步引导时,孩子他根本不想配合引导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片段。


片段2学习目标设定

希望通过第二个片段的学习,家长在孩子不配合时(界定),能够应用(行为)引导的技巧来代替要求命令(澄清),尊重(行为)孩子,从而帮助(行为)孩子配合家长的引导。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有好几次,我的孩子把我看成他们的“敌人”,总是让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洗手去……用纸巾擦……小点声……把衣服挂起来……作业写了吗?……你确认刷过牙了?……过来,把马桶冲了……穿上睡衣……上床去......快睡觉......”

同时,我总是不让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别咬手指头……别踢桌子……别乱扔垃圾……别在沙发上跳……别揪猫尾巴……别把豆子塞到鼻孔里!......”

孩子的态度变成“我就要干我想干的。 ”而我的态度变成“按我说的去做。”于是,争吵就不可避免了。每次都让我心烦意乱,最后,即使要求孩子去做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也会让我头疼。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到大多数小伙伴都已经阅读完了,还没有读完也没有关系,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为大家分享本片段的内容。

 

作为父母,我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养育孩子,在看到孩子的行为或想法出现偏差,那肯定是要引导纠正。即使他不想配合,我们也得硬着头皮上啊,孩子生出来我们得负责人,也不能退货,对不对?

 

【what】

孩子不配合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和孩子的需求不同,我们需要给孩子引导纠偏、建立规范,孩子需要自由自在。

我们多次提到了引导这个词,在第一个片段的第三个步骤中也提到了。

 

【概念定义】

引导是什么呢?是带领启发的意思,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

如果我们引导了,孩子不配合,极有可能是因为你不是在引导。

 

【概念辨析与强化】

大家体会一下,下面几种说法是不是引导:

 

【互动6-反例1】

拆书家:“饭前洗手,你怎么总是不洗?看你手脏的”这是不是引导?

学习者:不是,这是批评指责。

拆书家:是的,这里用了很多反问句,这是在指责。

 

【互动7-反例2】

拆书家:“快去洗手!手上面有很多细菌,你想肚子疼吗?”这是不是引导?

学习者:不是,这是在吓唬孩子。

拆书家:这是在警告。

 

【互动8-反例3】

拆书家:“再不洗手,饭也别吃了。”这是不是引导?

学习者:不是。

拆书家:这是在威胁。

 

【互动9-不那么做的坏处】

拆书家:大家想想,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些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习者:很烦。

拆书家:是的,这不仅让孩子产生反感不配合,还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从这些反例中,大家有没有体会到一种高高在上的等级差别?有一种“我对你不对,按我说的做”的优越感。

 

【概念折返】

引导,恰恰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的对孩子进行带领启发。

相互尊重,是表示大人和孩子两个人是平等的,不是因为我比孩子大,我的角色是妈妈,孩子就必须听我的。

启发,不是要求、指责、警告、威胁等等。怎么启发呢?可以问问题。

 

【互动10-正例】

拆书家:比如刚才提到的饭前洗手的案例,如果我这么来说:“宝贝,吃饭前应该要干什么啊?如果不洗手会怎么样?那你现在要怎么做呢?”这是不是引导?

学习者:是的。

 

【互动11-那么做的好处】

拆书家: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觉怎么样?

学习者:会回答问题,感觉好多了。

 

【行动步骤】

那么引导孩子配合,具体怎么操作呢?下面我来分享4个步骤:

  1. 描述你所看到、听到的事实,或者存在的问题。

  2. 说出你的感受。

  3. 问问题,带领孩子探讨怎么做。

  4. 必要时,把探讨的结果写成提示牌挂在显眼的地方。


【案例】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昨天晚上,我走进卧室,看到孩子刚洗完澡出来,把湿毛巾扔在了我的床上。

一开始,我就是跟孩子们平静的描述事实:“毛巾把我的床单弄湿了。”

两个孩子在床上蹦蹦跳跳玩的正高兴,不理我,我就有点生气了,说:“湿毛巾放在我床上,让我很生气!我不想一晚都睡在又冷又湿的床上!”

两个娃看我生气了就不蹦了,我就问她们:“湿毛巾应该放在哪里啊?”。孩子们就回答说:“毛巾架上。”说完她俩就挂毛巾去了。

因为同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我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浴室挂毛巾的地方,上面写的是:“用完毛巾后请放回来!”

有意思的是,老大看到纸条以后还指着字给妹妹一个一个认,她俩还拿了彩笔在下面画小人和毛巾。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和老公、下属或者同事朋友的沟通,将探讨形成的一致意见形成标准文件发给大家共同执行。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比较大的话,建议先暂停沟通,等到平静下来再进行沟通,否则可能很快就谈崩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学习者现场演练


【明确问题】

拆书家:刚才我们学习了引导孩子配合的4个步骤,大家认为哪个环节最难掌握?或者说你们回去应用的过程中,觉得哪个步骤不好落地呢?给大家3分钟的讨论时间,按照咱们事先的分组进行讨论,大家选择一个组长,3分钟后请组长汇总之后发言。


(3分钟后)好的,时间到了。请组长汇总发言。

 

学习者-组长:我们认为第三步问问题比较难。

 

拆书家:大家都觉得第三步提问最难是吗?大家能不能说说难在哪?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难呢?哪位伙伴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习者1:比如,我在引导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我和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有的方法她还没有学到,那么如何站在小孩子的角度来提问,才能够让孩子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呢?

 

拆书家:刚才沈老师提出来一个场景,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学习者2:有。

学习者3:有的,我上课的时候就遇到过,感觉题目挺简单的,不知道学生为什么就答不出来。

 

拆书家:大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吧?有普遍性对吗?

【回应与反馈】

我来明确一下沈老师的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是不知道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提问问题,让他更容易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他。我的理解对吗?

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就用微行动学习的方法,尝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讨论问题本质】

好的,问题明确了,下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你们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哪一点,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可以相互追问一下。给大家4分钟时间讨论。

 

【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好,时间到,请小组代表来分享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者-组长:本质原因是没有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述,或者说如何表述对方才能听得懂。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好的,这是咱们小组成员都认同的问题本质对吗?

 

那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就这个问题本质,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有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解决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个具体的行动步骤,第1、2、3步这样,最后请小组代表汇总报告小组的解决方案,时间10分钟。

 

好的,时间到,请小组长分享一下大家的讨论成果,可以分享一下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问题是什么、本质原因是什么、最后说说解决步骤。好,有请:

 

学习者-组长:

我们的问题是第三步如何提问,带孩子怎么做。

经过小组畅所欲言这以后,我们得出的问题本质还是表达的原因,就是如何让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述。当我们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述的时候,他就能听得懂,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

我们会用三个步骤来解决。

第一步,了解对方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了解对方熟悉的语言是什么。

第二步,确认他问题的难点。

第三步,分解难点后,用对方熟悉的语言进行表述。

刚才我们问了大家,都觉得通过这三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感谢沈老师的分享,大家讨论出了解决方案,大家都觉得这个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都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对吗?太好了!


A2-催化应用

技能点:布置任务。拆书家指定具体要行动的事情,要求学习者回去后完成。

 

【布置任务】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家庭作业。在未来的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可能会遇到孩子不配合的事情。你将怎么应用今天所学的引导孩子配合的方法和孩子进行沟通呢?我们再来回一下这四个步骤。

  1. 描述你所看到、听到的事实,或者存在的问题。

  2. 说出你的感受。

  3. 问问题,带领孩子探讨怎么做。

  4. 必要时,把探讨的结果写成提示牌挂在显眼的地方。

【设置检查指令】

请将应用的具体时间和经过,在一周之内反馈到拆书帮大群或者私发给我都可以。期待看到大家的分享。


结束语

最后,感谢大家的全情参与,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能够培养出优秀自立的孩子。谢谢大家!



【学习者作业任务反馈】

我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写作业总是拖拉。我在学习完这个片段之后和孩子好好沟通了一下。

我和她说看到她每天回家做作业拖拖拉拉,到很晚才能完成。睡觉太晚了,我感觉很心疼啊,觉得会对她的身体有影响。

我还问她为什么回家不先写作业。她说她想玩。

后来我和她讨论一下先写作业再玩和先玩再写作业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我和她还一起制定了一个计划表,计划了一下放学回家之后的时间安排,把计划表贴在了她的书桌前。

后来几天她一放学就自己写作业了。这个方法效果还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