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热爱阅读的小伙伴晚上好,欢迎参加本次拆书活动,我叫Leeo,用三个标签介绍下我自己,第一个标签,互联网全栈工程师。第二个标签,社交电商创业者。第三个标签,一级拆书家。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沟通中运用知觉检核三步法。
【学习者分组】
为了方便大家后面的讨论,我们先来分一下组,从左边起每两个小伙伴为一组。
【图书介绍】
F【特性】:今天我们学习的拆页是选自《沟通的艺术》这本书,这本书是美国的罗纳德和拉塞尔教授共同编写的,这两位教授都致力于沟通研究。这本书畅销40年,再版15次,美国权威沟通教材,豆瓣评分8.2。
A【优势】:与一般沟通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不仅有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还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还有超过50部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读起来更加轻松有趣味。
B【利益】
B1:你想改善自己与亲人与朋友的关系吗?你想改善与同事与上级与下属的关系吗?你想深入了解自己、改善自己吗?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B2:在与人沟通时,你有没有心直口快地评论别人,引起别人不高兴、误会,让别人产生防卫心理的情况?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拆页,就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那现在请大家阅读下我刚才发的原文拆页,读完后请示意我。
【R原文片段】:
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你对别人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perception checking)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Sillars & Pomegranate 1997)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我看大家都看完了这段内容,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个拆页。
【what】
这个拆页讲的是知觉检核,那知觉检核是什么呢? 知觉检核是帮助我们正确了解别人的一个沟通工具、一个沟通技巧。
【常见做法】
人们在沟通时,一般倾向于直接进行评论。什么意思呢?我们大多数人,在看到身边的人做出某个动作,说出某句话,甚至流露出某种表情的时候,就会自己单方面认为这个人是因为某个原因这样做的,然后就会心直口快的说出,“你为什么对我生气?”“你怎么能这样做?”“你怎么不开心?”。
【常见做法的坏处和反例】
这样做的后果是,对方往往容易产生防卫心理,然后就产生沟通障碍,再想顺畅地沟通就更难了。
我在这里分享一个例子。12月5日,我对我妻子说,“这个周日我们去看电影吧?”,我妻子没说话,然后我说,“你是不是不高兴?”这是我对“我妻子没说话”这个事实的诠释。然后,我妻子说,“谁说我不高兴了?”这个就是引起了对方的防卫心理,沟通就不愉快了。
【how】
我们应该怎么做能消除这种障碍呢?我们可以使用知觉检核的方法,分下面三步,一描述行为、二列出诠释、三请求澄清;下来我们看:
第一步:描述行为
对看到的事实进行描述,注意只做事实的描述,不做主观的评论。
第二步:列出诠释
对于描述的事实,列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第三步:请求澄清
询问对方对于这个事实,哪个诠释是对的,或者真正的诠释是什么。
我们把知觉检核三步法应用到刚才我的例子中。
我跟我妻子说,“这个周日我们去看电影吧?”,我妻子没说话,这时,
第一步:描述行为
我说:“我刚才说周日去看电影,你没说话”;
第二步:列出诠释
我的第一个诠释,“你是正在想事情没有听到我说的话,”
我的第二个诠释,“还是你周日有了安排不能去。”
第三步:请求澄清
我请求澄清,“是哪种情况呢?”
【where】
是否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用到知觉检核呢?不一定。
在沟通双方需要了解彼此时,可以使用知觉检核;如果我们没必要、没意愿了解对方,这时就不需要使用这个方法了。
是否要把三个步骤都用上呢?不一定。
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省略知觉检核中的一些步骤,而不需要完整地运用。比如说可以只用单一的诠释加上请求澄清,或者行为加上诠释。
【显像提问】
拆书家提问设计: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在商场门口走来走去,时不时向远处张望,当你的对象终于出现的时候,你张嘴就说:“你怎么这么没有时间观念?”,对方说:“我就这样”;再比如你怒气冲冲地走到同事的办公桌前,把项目报告扔在他面前,说:“你下次能细心点吗?”,你同事说:“下次我不做了,你自己来!”。想一想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说的一句话引起了对方的防卫心理。请在小组内分享,时间总共三分钟。 然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岳春林的案例记录:
昨天我要给我妈妈买一件大衣,我就给她发微信说:“我要给你买件大衣了。”我把相关的图片都发了过去,我妈妈到晚上了都没有给我回消息。然后我就很生气,我就把电话打过去:“你看到消息,怎么都不给人回呢?!”。后来我俩都不太高兴,然后就挂了电话。
【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
以上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如果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用知觉检核三步法你会怎么做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时间总共四分钟。
然后我们请小组的代表分享下。
学习者岳春林案例记录:
如果在回到昨天的那个场景的话,
第一步描述行为,
给妈妈这样说:“妈妈,我早上九点半给你发的消息,到晚上现在都快十点了,我都没看到你的回复”;
第二步列出诠释,
“你是没有看到消息,或者是不想让我给你买。”
第三步请求澄清,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一直没回我消息呢?”
【结束语】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拆书内容。
不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谢谢大家!